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这首诗一经出世,盛名远扬,千载之下,读者甚众。一般人认为此诗表达的是诗人落泊、寂寞之意,夜半钟声更添了一层凄楚之情。笔者认为这是对诗人的误会,对诗歌的误解。究其原因应是对“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钟声”解读不到位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唐诗,写的是苏州寒山寺的风情。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十里的枫桥镇。该寺始建于梁朝天监年间,原名为“妙利普明塔院”,后来到了唐朝贞观年间,高僧寒山及其好友拾得为该寺住持,寒山因写得好诗而闻名遐迩,遂改名寒山寺。张继是唐朝著名诗人。据说,张继有一次途经寒山寺,夜泊枫桥镇,面对绚丽的夜景,诗兴大发,欣然命笔,遂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值得注意的是,张继这首著名的诗篇,却首先招来欧阳修的非议。他在《六一诗话》中说:“诗人贪求好…  相似文献   

3.
漫话寒山寺     
苏州的“寒山寺”,因唐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而流传千古。“寒山寺”虽然随着时代的更迭,几度兴衰,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情景,却依然紧扣着人们的心弦而引人入胜。不论是到过苏州,抑或没有到过的人,都为这个意境所触动,总希望亲临其地,一睹为快。过去,南京城内太平天国的天王府,也就是孙中山先生就任总统位后的总统府(即后来国民党的总统府)的花园内,有一个亭,亭中有块碑,上面刻着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是为  相似文献   

4.
钟琴 《中国德育》2005,(6):77-78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十里的枫桥镇,创建于南朝梁代天监年间,初名“妙刹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年间寒山子曾在此当主持,遂改名寒山寺。唐朝诗人张继当年途径寒山寺,触景生情写下了《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此,诗韵钟声,脍炙人口;寺以诗名,传播中外。  相似文献   

5.
高僧寒山     
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使寒山寺家喻户晓,名扬天下。而“寒山寺”之所以称为“寒山”,却是因为另外一个人而得名。这个人就是寒山。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旧名“妙利普明塔院”。因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卓锡于此,便易名寒山寺。据说今天在美国名大学的校园里,寒山拥有众多的“粉丝”呢!寒山的禅诗在20世纪被西方汉学家大量翻译,极大地影响了美国当代诗歌,曾经被作为披头士一代的精神食粮,而寒山则被奉为嬉皮派的祖师爷。今天看来,祖师爷当年的生活并不好过。三十多岁那年,寒山参加科举考试又一次落榜,父兄妻子对他都很…  相似文献   

6.
如今,每年的除夕之夜,总有成千上万名海外来宾和当地市民,踏着张继极桥夜泊》的诗韵,披着深夜的寒霜,来到苏州寒山寺,聆听子夜的108响钟声。据介绍,寒山寺始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位于古运河畔和枫桥与江村桥之间,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相传唐代贞观年间,高僧寒山由天台山来此住持,遂改名寒山寺。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绝唱更使寒山寺名声大振。寒山寺以神传名,到此旅游的人,都想看看张继诗中所提到的那口钟。然而现在不但张继所咏的“唐钟”早已不…  相似文献   

7.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所作。枫桥与寒山寺相隔数里,这钟声又怎么能传到呢?也许你会以为,那是夜深人静的缘故,实际上不尽然。声音在不同温度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8.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苏州城西十里有个枫桥镇,枫桥附近有座寒山寺。寒山寺在夜半敲钟,这在唐朝是极平常的生活小景,然而经过唐代诗人张继的描绘,寒山寺从此名扬天下。张继,襄州人,天宝进士,是中唐杰出的诗人。《唐才子书》称他“为文,不雕自饰,丰姿清  相似文献   

9.
1.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是光的_现象,“池水照明月”说的是光的_现象.(03年威海) 2.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_. (03年河南)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表达了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这一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是 能转化为_能.(03年哈尔滨) 4.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  相似文献   

10.
我国姑苏的寒山寺,因《枫桥夜泊》一诗而名扬千古。然而,寺成双,僧有偶。东邻日本的东京都青梅市郊亦有一座寒山寺,日本人仿建寒山寺,盖因“寒山寺以懿孙(即张继)一诗集名,独脍炙于中国,抑且传诵东瀛……其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俞樾《新修寒山寺记》)从此,世上有了两座同名异国的寒山寺。笔者在留学日本期间,曾有幸应日本朋友之邀,拜谒寒山寺。我们乘着私铁中央线从东京一直西行,至靠近青梅市的泽井车站下车,便到了东京最西部的旅游胜地奥多摩山区。但见在风景诱人的青山绿水怀抱之中,有一桥一寺,桥是斜拉钢索吊桥,寺虽规模不大,却座落在半山  相似文献   

11.
寒山寺之诗     
说起寒山寺的诗,当然首推张继的《风桥夜泊》了: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传普天”的名诗,千百年来经得起咀嚼寻味,每当我吟读这首诗时,心仿佛被一股“愁”情所萦绕,这个“愁”字就是全诗感情的凝聚。诗描绘的事物的色彩和音响,都是为了衬托诗人心境的。在这里.孤舟夜泊的情绪和秋月霜天的夜  相似文献   

12.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枫桥镇,建于梁代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高僧寒山曾在此寺修行,遂改名寒山寺。唐代诗人张继举棹归里,夜泊枫桥,一首《枫桥夜泊》,脍炙人口,寒山寺钟声由此传扬中外。  相似文献   

13.
台上台下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面对眼前沙沙作响的枯荷和远处泛着粼粼波纹的江水,我仿佛想起了老师站在讲台上的低低吟唱:月亮快要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啼鸣。夜深寒重,白露凝霜。江上闪烁的“渔火”和岸边朦朦的“江枫”仿佛相对而愁。相望难眠。夜半钟声袅袅不绝地回荡在寒山寺的上空。  相似文献   

14.
苍凉之美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坐落于荒江之畔。它并非是金碧辉煌的名山宝殿,亦非庄严神圣的佛门圣地,仅仅由于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七言绝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流传千载.名闻中外。特别吸引着东邻日本国友人,年年组团来访,像“朝圣”那般隆重虔诚,聆听夜半钟声,齐声吟诵张继的千古绝唱。这到底为什么? 原来,日本是个重视文化教育的国家,特别重视东方文化,其中就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据说日本  相似文献   

15.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科学链接每年除夕到寒山寺听钟声,是苏州当地特有的习俗。人们兴致勃勃到了这里,  相似文献   

16.
寒山寺古钟去向之谜寒山寺以钟传名,到此游览的游客都想亲眼目睹一下张继诗中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古钟。但现在寺中所悬的是清人陈夔龙所铸的铁钟和日本人士所铸的一口铜钟,不但唐代张继诗中的唐钟早己不存在,就连明代所铸的铜钟也不知去向。唐钟早已失传,明代本寂禅师重铸了一口巨钟,唐寅《姑苏寒山寺化钟疏》中记载颇详。据传此  相似文献   

17.
寒山寺随想     
寒山寺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  相似文献   

18.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谁又知道它原是一个古代落榜生屡试不中的心情写照呢?  相似文献   

19.
<正>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在奔流不息的中华千年文脉中,诗歌早已构成中国人的精神底色。从“思无邪”的《诗经》到浪漫绚烂的《楚辞》,从群星熠熠的唐诗到千姿百态的宋词,从贴近生活的元曲到风格多样的近现代诗……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诗歌在长河里闪闪发光。统编本教材越来越重视诗歌,编排了大量诗歌,包括古典诗歌、现代诗,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从朗诵到欣赏再到创作。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激活儿童的主体意识,促使其在自主参与、自主发现中听出“韵”、看出“意”、读出“情”,以培养儿童感知诗歌的慧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