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春秋时代的隐士常常被人与无足轻重的葫芦联系在一起,"无益"又"无用",生命之轻承载着隐士生存之重;出仕的君子则是"比德于玉";隐士不臣君主,不友诸侯,让君主难容,因而受到迫害。隐士只好或佯狂于世,或遁迹深山,以求全生。  相似文献   

2.
马基雅维利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特别是"政治无道德"的思想,把政治与神学相分离,从神学中解放了政治学,对欧洲很多君主的执政方式起到过影响。它以其平实的语言、惊世骇俗的观点,论述了为君之道,成为欧洲历代君主、政治家的"最高指南",是人类历史上最精辟、最独到的"政治原则",后世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治国原则"。  相似文献   

3.
以唐太宗为首的贞观统治集团十分注重对君主治国方略的研讨。在君臣论政中,他们借鉴隋亡之训,提出了畏天、重民、和臣、执法、纳谏、修德等一整套君主行为规范,融铸出富有特色的君道理论。君主执法论是这种君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贞观君臣对以法定制、以法施政、以法绳顽和君主尊重成文法极为重视,把贯彻法制作为保障君主政治顺畅的有效手段。中华法系正是在他们手中走向成熟的。所以,剖析贞观君臣的法治理论,对于全而认识传统法律思想和法的观念是有所助益的。  相似文献   

4.
何顺 《考试周刊》2012,(52):38-39
"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仁政思想是对孔子"德治""重民"思想的发展,其以"性善论"为前提,主张"人性本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而教育是实行"仁政"的重要手段,"仁政"的目的是为民。  相似文献   

5.
三晋法家和齐法家同为法家 ,但政治理念却不相同。齐法家是理性的、有序的君主专制 ,三晋法家是绝对的、极端的君主专制。表现在司法上 ,齐法家把法律置于君主之上 ,三晋法家则将君主置于法律之上 ;在君臣关系上 ,齐法家主张君臣互相约束 ,三晋法家则要求臣绝对服从于君 ;在刑罚的使用上 ,齐法家按罪配刑 ,求之公平 ,三晋法家按需配刑 ,求之效益 ;在治国的宗旨上 ,齐法家主张富民而治 ,三晋法家主张民贫而治。文章从经济观念角度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 :齐法家重视并发展工商业是其理性、有序的政治理念产生的基础 ,而三晋法家对工商业的强力抑制只能产生极端专制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6.
"君臣互市"说是韩非君臣观的重要内涵,充分体现出韩非政治思想"君权至上"的理论实质。韩非从人性之私的伦理内因、君臣势异的政治外因和公私争利的现实基础三个方面深刻诠释其"君臣互市"的政治主张。坚持"君权至上"的根本立场,促使韩非的"君臣互市"说走向极端化"尊君卑臣"的政治歧路,造成君、臣关系的内在失衡,陷入恶性发展。"君臣互市"说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专制权力下君、臣关系的真实内涵,但片面化认识君、臣之间利益关系所产生的消极性,导致韩非无法推动君、臣关系的良性构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推崇和追求"小国寡民"的所谓理想社会,对此,他提出了以"愚"而治的管理理念。"愚"是老子思想的外在表现,其中,"愚民"使民众弃绝仁义归于大道,"愚君"使"圣人"(管理者)无为而无不为,"愚我"以自我为模板展现返璞归真后飘逸自在的精神状态。以"愚"而治的三重管理理念最终为老子的政治理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王符《潜夫论·明暗篇》通过论述君主的“兼听”“偏信”及其对应的“圣明”“愚暗”,旨在说明君主为君治国之道应当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不要因偏听偏信、专宠一人而拒绝其他臣属和广大下层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国君是传统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其对臣下和贤材所采取的行为及态度,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成败。此外,权贵和骄宠之臣与下层寒门人士存在利益冲突,君主需要克服这种困难,防止嫉妒和迫害,才能保障人才、信息渠道畅通,为国家治理吸收有益意见,选拔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9.
何晏与同时代人的交往有着交接广泛与阵营渐趋明显的特点。在中年时期,何晏与王弼在学术渊源和治国方略上有着本质区别。其中何晏所宣扬的玄学内核为官方哲学,意在为统治阶级服务;王弼所宣扬的玄学内核为在野哲学,意在为当时的在野阶层(包括司马懿集团)张目。何晏主张圣人无情,君本臣末,希望君主有为;王弼主张圣人有情,以贱为本,以下为基。二人各属于不同的政治集团,并代表了不同集团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0.
黄侃把"命意修辞"作为"为文之术"之纲维。在黄侃看来,作文之旨,大体是"命意"、"修辞"两方面的功夫。"命意"是内容方面的要求,"修辞"是形式方面的要求。他强调,词意为本,自然为质,并以此对"风骨"作以解释,从而使风骨论从虚空落到了实处;黄侃又主张"文不弃美",以"合乎中道"为理想之准的。故而他回避了刘勰之反"侈艳",而反"朴陋",树起了倡"文饰"的大旗。  相似文献   

11.
孔子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说,意谓冉雍可以南面称君。对孔子这句话的涵义,前人或从德行求解,或以个性为说。其实在这句话中,包含了孔子真实的政治主张。此前学者多根据《论语》讨论孔子政治思想,视孔子为纯粹的仁政德治论者。但是《论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孔子政治学说,它只收录孔子的德治语录,而舍弃孔子关于刑罚的论断。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来看,"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主导方面,但绝不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全部。完整的孔子政治思想应该包括德、刑两个方面,即以仁政德治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刑罚。孔子政治学说的直接渊源,是周公关于"明德慎罚"的思想。鲁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则是孔子政治学说的现实依据。孔子深知,德刑结合是最可行的君人南面之术,而在孔门七十子中,完整地理解孔子德刑思想学说并对此具有浓厚理论兴趣的只有冉雍一人,所以孔子才说冉雍之才堪任君主。这就是孔子"雍也可使南面"的真实涵义。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 ,并把它作为治国方略加以强调。“法治”与“德治”在国家的治理中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以德治国 ,必须坚持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必须坚持以法律为后盾 ,发挥道德的社会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样一个重要指导方针的提出,是我们党得出的正确的治国基本方略。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处理好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首先必须保障依法行政,再者加强以德治国,形成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与以法治国相补充,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完全结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德治”强调“德教为先” ,涵盖从政治领域到日常生活的基本道德秩序。“德治为本” ,“德教”是“德治”的基础。与法治相结合的德治关键是加强公德建设 ,充分保留道德的“衡平空间”。德制法治 ,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而这一转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依法执政是党总结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革和完善执政方式的必然结果。是遵守和履行宪法党章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该文根据加强党的建设总体目标.提出我们在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同时,不可忽视或代替加强民主能力建设的问题。只有深入研究、全面理解党中央提出的这一战略性课题,才能实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是一个考试频仍的社会。在考试社会中,国家治理需要考试,考试也能促进国家治理。考试对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政以德"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主张为政者要以身作则,以民为本,以刑辅德。这一思想深刻影响到后世统治者的治国方略。继承和发扬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对我国当前反腐败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公民社会与国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是国家与市场经济领域之间的第三域,随着市场经济成为我国的主导经济形式。以及国家的民主化改革,我国应当培育公民社会。促进公民性的发展。国家的治理需要一个讲道德、愿守法的公民社会。依法治国要依靠有良好公民性的公民社会,才能节约治理的成本。以德治国仅以国家权利自上而下地推行难以奏效。通过培育社区公民和社团成员的道德和价值观。由国家予以分层整合。则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高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大学有着必然的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依法治校是构建和谐高校的有力保障,而和谐高校的构建又对依法治校提出新的要求.在构建和谐高校的过程中,依法治校的工作重点在于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民主建设;制定学校章程,健全制度体系;强化法制宣传,倡导自觉守法;狠抓法德并举,建设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