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积极等特点都要求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育工程中牢记创新理念,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在理解、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手段,转换角色,坚持求异原则,努力做到课堂的活跃创新。  相似文献   

2.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下面就这方面的问题谈几点看法。一、转变教育思想 ,树立创新理念1.领导认识明确是关键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 ,学校领导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认识是最为重要的。所以 ,一个学校的领导班子内部必须先统一以下认识 :( 1)人的能力系统是多层次的 ,创新能力是属于高层次的。( 2 )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多渠道的 ,其中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 ( 3)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自然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许多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素质教育应该是倡导以创新精神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结论性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创造力的培养。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将培养创造力作为教育宗旨。 在小学自然教学大纲中明确地提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要求。创造的特征是新颖、独特、不模仿、不因循守旧。例如,科学家发现新的事实与规律,发明新的技术、设备等。创造能力是时代对每个人较高的要求,没有大批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创造能力必须从小开始培养。  相似文献   

4.
作者继《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一文之后 ,又提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科学研究素质的教育》这一命题。科学研究素质 ,包括科学视野、科学精神、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 ,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作者同时提出了把研究生教育转到高层次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5.
创新教育是以人的创造欲为前提,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启迪和开发人的创新思维,完善人的创新人格为目的的教育。它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正是为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个性化学习,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所谓创新意识,是一种对未知领域充满兴趣而主动发现问题和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意识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就是创造能力,而创造能力是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一项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7.
创新教育是以人的创造欲为前提,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启迪和开发人的创新思维,完善人的创新人格为目的的教育。它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正是为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个性化学习,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担负着为培券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打基础的重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唤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9.
1 明确创新教育的内涵  首先,创新教育本质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把教育的功能集中在培养、造就未来创造性的人才方面,而传统的教育则定位在人类知识、智慧、经验的“遗传”上,也就是说:定位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向。第三,创新教育不等同于创造教育,创新教育是创造教育的最高层次。创造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发展学生的观…  相似文献   

10.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的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问题。只有实施教育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真正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然而,目前我国的教育创新环境尚不尽如人意,亟待改善。我认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教育目标的创新:在全面人格培养的基础上发展人的创造性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人能达到全面的发展,它包括高尚而完整的人格培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等。《学会生存》一书…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教育中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师者的追求,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育在进行传统教学的同时,应当着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创新人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培养出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结合工程图学的教学实践,探讨从严谨细致的工程素质教育,注重美学教育,加强设计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全面强化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数学新课标中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源。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人才创造能力的培养,基础在素质教育,责任在教师,主体在学生。长期以来的办学体制、办学模式使教育方式、学习办法单一、死板,显然不利于儿童潜能的发展,抑制了青少年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才能的开发。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内容、方式、手段呈现多样化,这就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局面,为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对于每一位小学数…  相似文献   

14.
创新教育是当前我国正在推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首要目标,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创造能力和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以及进行创新人格的教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本途径。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及独特的优势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科素质的重要阵地。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是迫在眉捷的大事…  相似文献   

15.
创造的本质是思维的创造,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在小学开设围棋课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测量统计分析,实验班学生的创造力水平的总成绩以及在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三个方面都高于控制班,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同时也促进了语文数学,在作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上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笔者身处小学教育第一线,深感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紧迫,也深知许多的小学教师有落实“重点”之心却乏落实“重点”之力,他们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信息。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探索中,本人有过一些思考和体会,现在也来谈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对小学生创新精神的认识。  1.创新精神的内涵。创新就是创造。《教育辞典》中对创造的解释是:狭义创造观认为,创造是提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品的活动;广义创造观认为,创造是每个健康的人都具有的一种…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的世纪,要开展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创新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所以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是建构扩展学生科学知识的需要,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对人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挖掘潜能、开发与培养实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一世纪的时代精神是创造,那么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就必须体现创造精神。近几年开始重视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创造教育被提到战略高度来加以重视,这是教育思想上一次质的飞跃。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也就是说,教育教学工作既可以促进人的创造精神,又可能妨碍、阻抑人的创造精神的发展。传统教育之所以应该批判,就在于它压抑、挫伤了人的创造潜能、窒息人的创造精神。因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把握创造能力培养的重点。创…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21世纪大学教育的目标所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物理学的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物理学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贡献,论述它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谈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在这个领域也应重视素质教育 ,应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只有在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