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伽达默尔释义学的"理解"不是一种主体认识客体的方法,而是主体的存在方式。通过对其理解与方法,理解的历史性,理解与审美,理解与语言,理解与实践几个方面的解读,能深刻地感到:人以理解而存在,并由此保持人自身的独立性和文化性。  相似文献   

2.
伽达默尔把解释学发展成为哲学解释学,对解释学进行了本体论的转向。他揭示了“理解的历史性”, 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效果历史”的思想,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伽达默尔“理解的历史性”的有关理论进行正确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翻译与解释存在渊源关系,解释学主张翻译即是解释。理解的历史性意味着翻译无法摆脱其历史局限性。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对理解历史性的研究,为翻译理论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解释学作为20世纪后半期重要的理论成果,伽达默尔避开了海德格尔后期哲学的形而上学的问题,而将解释学沿着历史的道路彻底贯彻下去,发展成为哲学解释学。作为哲学解释学的一部分,解释学文论将"历史性"和"时间性"引入哲学思维,肯定了文学研究中历史意识与时间距离的重要性。在其老师海德格尔的基础上,伽达默尔巧妙地将人类的理解活动与游戏、象征、节日这些与我们的经验直接相关的概念联系在一起,说明了艺术作为交往理解活动的本质。他的解释学文论充分肯定了在实现对对象的理解中,成见存在的必要性,强调了历史意识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要求突破成见的制约而自由、开阔地理解对象,完成对作品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5.
本利用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理解的历史性”原理,通过对近代侦探小说译介的个案分析,指出本的读解存在历史性误读,而本读解的历史性又影响着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末以来,译者的主体性在各种理论框架下得到研究。随着哲学阐释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其主要观点对译者主体性的进一步认识有着独到的启示,如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对话原则等。本文拟从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视角,从文本理解和解释的角度,揭示译者参与译文形成的动态过程,为进一步确立译者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哲学依据自身对理性认识的发展而发展.整个哲学史大体可分为前理性时代,绝对理性时代和后理性时代,而每一个哲学时代的哲学都有自己的理性观.绝对理性主义和现代非理性主义从不同的极端将理性歪曲,于是才有现代哲学对理性观的重建.伽达默尔作为哲学解释学的创始人,在批判绝对理性观的基础上,用传统、先见和理解的历史性重建了哲学理性观.这对世纪之交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溪 《培训与研究》2010,(7):104-105
伽达默尔所创立的哲学解释学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核心理念,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出这一哲学思想。视域融合自身的超越性、特殊性和开放性使其对语文课程的价值产生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强 《文教资料》2014,(22):69-70
德国当代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效果历史”这个概念强调的是理解的历史性,而在理解的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视域:文本的视域和解释者的视域,视域融合成为“效果历史”的永恒任务。平等对话乃是为了推动视域融合,视域融合乃是要达到相互理解。历史教学其实也是这样一个过程,教师要把文本及作者的“原初视域”和解释者的“当前视域”交织融合,引领学生在历史的解读和探究中,认识历史,生成观点,构成理解,提升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0.
伽达默尔将现代哲学诠释学浓缩为"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三大原则,为翻译活动中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拟用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诠释原则,重新审视译坛大家梁实秋的译莎活动,认为梁实秋是在效果历史的理解中,在与莎剧中的古典人文主义思想相遇的融合视界里,以"存真"为标准,努力融合莎氏的视界,寻求"人性"的永恒.  相似文献   

11.
伽达默尔将现代哲学诠释学浓缩为"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三大原则,为翻译活动中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拟用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诠释原则,重新审视译坛大家梁实秋的译莎活动,认为梁实秋是在效果历史的理解中,在与莎剧中的古典人文主义思想相遇的融合视界里,以"存真"为标准,努力融合莎氏的视界,寻求"人性"的永恒.  相似文献   

12.
伽达默尔的文本阐释理论以他的哲学理论为基础,他在哲学层面上思考"理解与阐释"。他认为艺术品的意义在阐释中产生并存在,对他们的阐释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是无限生发的过程。伽达默尔借用"游戏"这一概念凸显出读者的地位,使得他的文本阐释学理论不仅具有内在的流动性,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文学活动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在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中,阐释学理论将给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13.
自由是人的内在本性和精神追求,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的自由实现的历史。作为人所特有的时代性、历史性的问题的自由是每一个思想家不容回避的问题,一切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都不能不对此做出自己的回答。然而,国内外理论界对马克思自由观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许多混乱和误区,本文将对“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观点在理论上予以澄清,力求揭示马克思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超越了以往哲学的自由观,找到了自由与必然统一的生活实践根基。  相似文献   

14.
"言意之辨"在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认识论问题。择其有代表性的几种学说进行深入探讨,不仅有利于传统中国哲学经典文本的真意领会,而且有利于与时俱进地理解人的现实世界,对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具有认识论、方法论、哲学解释学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方哲学家认为语言与存在是内在同一的,作为"存在的存在"只是存在于语言中,语言是存在的本体论依据。海德格尔将语言视作"此在"敞亮自身的存在方式,"此在"由语言本身所蕴藏着的内在丰富性语义所牵引,聆听、领悟并应和着这种本然所是的存在意蕴。而在伽达默尔看来,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凡是能被语言表述的东西并不存在于它自身之内,而是存在于它所表述的语言中并作为被理解的东西而存在。人及人的世界生成并存在于语言中,语言是存在的直接显现,语言与存在的内生性关系,构成了西方哲学发展的语言学视域和存在论根基。  相似文献   

16.
庄子从认识主体能力之局限性、认识标准之主观性和言说之困境诸方面对独断论进行了"辩说",高尔吉亚为了揭露巴门尼德"存在论"的荒谬,提出了"无物存在"、"如果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它"与"即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告诉别人"三个主要命题进行反驳。庄子与高尔吉亚在"辩"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从相对主义立场出发,批判质疑人的认识能力和语言的功用,最后都走向了不可知论。但两者的"辩"在涉及本体论和语言自身却又存在着重大不同。庄子和高尔吉亚"辩"之差异,也是中西哲学差异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7.
"诚",是后起的重要儒家伦理哲学范畴,最受《中庸》、孟子重视。但是,对其内涵的理解历来存在分歧。本文在分疏其内涵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认识。认为"诚"不仅包涵心(知、情、意)诸方面、身与心、言与行、文与质等的统一,且作为具有创生性的形式,重要内涵是"诚者"的自身同一。"诚"的其它涵义只是这一内涵的展开和延伸。"诚"之所以具有如此涵义而被忽略,是因人们忽视了它自身发展的历程,以及其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道家哲学刺激而产生的,是儒道合流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对作为儒家哲学概念"诚"的内涵及源与流的再认识,不仅能从一侧面廓清儒家思想流变的过程,看到儒道二家的相互影响,也能重新认识"诚"与"信"的关系,重新认识儒家伦理文化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当代哲学诠释学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和前见等基本概念,对人文以及自然学科都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从诠释哲学视角出发,在对《红楼梦》两种全译本中存在的有意误译现象进行分析后,可见在跨文化翻译中,在解释翻译同一部文学作品时,由于不同的前见从而造成理解上的不同,进而形成合理的有意误译,体现出诠释学理论对文学翻译研究的不容忽视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望文生义地认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也是一种读者中心理论,这是20世纪西方美学史研究的一个严重失误。本文希望通过对伽达默尔美学思想的详细分析,还其理论一个真实的面目,认为伽氏的美学研究是其本体论哲学解释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对他的思想理论中三个关键词的分析,认为无论是他对理解的历史性的强调,还是对艺术游戏本身特点的着重论析,最后都落实到对真理的关注,并通过对存在真理的关注,使艺术的意义得以开启。这其实才是伽达默尔美学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哲学阐释学研究的重点是理解的问题,其理论的一些方面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入点。以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三条重要原则:理解的历史性、历史的未完成性和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视域与视域的融合为基础来分析庞德诗歌翻译中的误读现象并证明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