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背诵默写向来有个不大好听的名声--死记硬背.不过,话得说回来,惟有"死"去,才能"活"来.   "死"去是积累的良丹.自古及今,文人学者受益于此的事实不胜枚举.这里,我只想说说如何"死"去.首先,诵写的面要广.名句名段不在话下,长篇巨制也敢摆擂台,哪怕是《滕王阁序》与《春江花月夜》.……  相似文献   

2.
数学知识是“死”的,学习的人是“活”的,“活”人学习“死”知识,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把“死”知识赋予其“生命”,使其“活”起来,让“活人”学习的是“活”知识。这正是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主体参与实践,并在实践中自主获取知识的活动;体现学生感知、体验、运用知识的思维发展过程;同步实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把书读活     
少年朋友,你们知道吗?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这个人顶多也就是个长着两只脚的书橱。应当说,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这样,读书才算读到家了。  相似文献   

4.
"行知课堂"的推行与实践能活化语文课堂,一堂"活"的语文课,就像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需要灵活的教师引导,鲜活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5.
有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滥竽充数》(苏教版第九册)。教师问:"同学们,有不懂的问题吗?"只见一个同学站起来问道:"为什么对齐宣王用‘死了’这个词?""这有什么好问的?人死了不用‘死了’这个词,难道还用‘活了’?"于是,一个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火苗在教师答非所问的调侃中熄灭了。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已推广多年,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做法仍是盘根错节,藕断丝连.语文教学课堂内"满堂灌"、"讲风"依然存在,要想提高学生素质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为孩子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静"的课堂"动"起来,使"死"的课堂"活"起来,让他们在动中学,在乐中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从日语借入的"婚活"、从英语借入的"乐活"、汉语自身产生的新词"穷活"三个例子入手,例释近年来流行的"活"族新词,剖析其释义,展示其用法,并尝试对其成词方式进行解析,以使我们对汉语家族的这几位新成员有更清楚的认识,也能对"活"族新词这一流行的新词范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司马迁《报任安书》进行深入分析,"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并非指死的意义,而是指对死的态度."重于泰山"的精确原义应是把死看得很难,不轻易赴死;"轻于鸿毛"的精确原义则是把死看得很容易,欣然赴死."重于泰山"并非说的是死,而是说的"不去赴死";"轻于鸿毛"所指才是"赴死",并且是"视死如归".作为对古...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在修改作文时,常常会发现一些细节与要突出的人物、事件和景物无关,成了多余、无用的"死"细节。这些"死"细节,白白占了很大篇幅。但这些"死"细节,只要写的是人物、事件或景物的真实情况,不一定要删除,大多数还是可以救"活"的。怎样把"死"细节救"活"呢?一般的方法有:  相似文献   

10.
在"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应试教育机制中,我熬过了漫长的13年。物极必反,穷则思变,我发誓"再也不能那样活"。于是,从1993年起,对陈腐的语文教学痛下刀斧,开辟了一方"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的素质教育的乐土。突破"死书"的樊篱,把"活书"引进课堂。以应试为宗旨的语文教学,是由课本、教参、练习册构成的"铁三角",师生困于其中,如陷囹圄,不敢越雷池一步。为了"教活书",我开创了当代文学精品课:让学生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倘祥,吸取那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在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中沐浴,儒染那融汇中西的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11.
当前,随着体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入之际,由于旧教育观念带来的后遗症和在引进新教学理论中出现的消化不良现象,引发出一种体育课堂教学"活泼而凌乱"的流行病症.如何医治这种毛病,把体育课上得活而不乱呢?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才能把体育课上得"活而不乱,严而不死".  相似文献   

12.
朱熹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半亩方塘",要让其水"清如许",就必须有"源头活水".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本身的内容是极丰富多彩的,而教学对象又是极具情感、极具个性的人.因而语文教学不能冉采用死填硬喂的传统模式了,要有活力才会有魅力.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激活语文教学,让语文教学的水"活"起来呢?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思考与实践,我认为可以从激活课堂、活用教材、激活学生几方面人手,使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13.
正有这样一个故事。在遥远的大山上,住着一个能预知未来的老人,据说他能回答任何人提出的问题。有个年轻人不服气,想愚弄这个老人。他捉了一只小鸟,藏在身后,问:"我手中的鸟是活的还是死的?"年轻人想:如果老人说鸟是活的,我就把它掐死;如果老人说鸟是死的,我就让它飞掉。老人看着年轻人,郑重地说:"生命就掌握在你的手上!"  相似文献   

14.
<正>"入土为安"一直是国人对待身后事的传统观念,不过温州有一家子信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活有意义,死不占地"的理念,作为企业家的吴永安一家五口都在当地红十字会签署了捐献器官和遗体的协议。"死了,还能对社会有点贡献不是很好吗?"带头签署捐献器官和遗体协议的温州商人吴永安说,"捐器官能救人,捐遗体对医学事  相似文献   

15.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他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中叶,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针对当时中国教育界存在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僵化形式,经过长期的中国化教育探索,创立了活教育思想,其理论体系包括: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课程论,即"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方法论,即"做中教,做  相似文献   

17.
由"被动学习"向"探究学习"的转变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教学方法转变的根本是"死"到"活"的转变.何为"死"与"活",它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的兴趣、需要和思维活动所处的不同状态.具体表现为:  相似文献   

18.
许多同学喜欢写记叙文,但由于方法不当,记人叙事平铺直叙,淡而无味,苍白无力。笔者根据多年来辅导高考作文的经验总结出使记叙文生动形象的"四字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描"述 清代诗人袁枚说:"一切诗文,总领字立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要让"字立纸上"就要学会变"叙"述为"描"述。就是用如画的语言来描述人和事,而不是用平面无立  相似文献   

19.
如何让科学课堂活起来,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关键.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通过教学预设要"活"、对学生动态生成的利用要"活"、教学组织形式要"活"、学习评价机制要"活"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营造真正的活课.  相似文献   

20.
有没有什么东西,既是活的又是死的,或者既不能说是活的也不能说是死的?先别回答是香港鬼片中能蹦蹦跳跳的活僵尸,那是迷信不是科学。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下面这些处于生命与非生命交叉模糊地带,仿佛跨越了生死之间分界线的"生命/非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