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等对我国招收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10所体育院校进行研究.主要结论: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的学科归属、师资力量、学术研究及课程设置等方面相对滞后,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建议: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应重视体育新闻理论研究,完善体育新闻学科理论架构;通过与体育媒体联合办学、体育新闻硬件平台建设和体育赛事报道平台等途径,提升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学术实践素养,改善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现状.  相似文献   

2.
从研究的独立性、学术组织的建立、专业学术期刊的发展和研究者规模等几个层面考量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合法性发现,当下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合法性已经基本具备。体育新闻学逐渐成为一个去美国化的学术概念,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路径相对明确。体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日益扩大,其内涵和外延超出了早期研究的框架,正逐渐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场域。体育与媒介研究在以往的国内研究中被忽视,但它作为体育新闻学和体育传播学之间的学术场,正在成为国际学术领域关注的焦点。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存在研究内容窄化、深度缺失、范式和维度单一、思路狭窄和迷恋技术垄断等现实问题。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需要与相关学科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才能体现其体育学和传播学2个母学科的特质。体育国际传播、体育跨文化传播和全球体育传播有可能成为未来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从媒介融合对中高端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现实需求出发,梳理了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对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导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大众传播学理论为依据,从电视媒体视觉传播的过程、视觉传播符号的分析出发,结合体育运动自身的视觉特性,对电视体育新闻视觉传播的实现过程进行探讨。从视觉传播角度把电视体育新闻的研究引入一个新的领域。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直觉性、情感性等审美的视觉特性。体育运动中凸现的力与美在视觉的感染中得到传达与强化。视觉传播优势在电视体育新闻中有诸多体现。电视媒体的视觉传播使体育运动拥有了更加广泛的受众,加速了体育运动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体育运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相似文献   

5.
体育新闻传播中受众心理倾向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体育新闻传播发展势头迅猛,而把传播学理论中的受众心理倾向跟体育新闻传播的实践操作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尚未见先例。受众心理倾向是决定体育新闻传播者意图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体育新闻传播者的意图又要通过受众心理的接受才能产生作作。为此,本文力图在这个跨学科的应用领域方面作些探索,以期抛砖引玉。根据传播学研究的成果,受众的心理倾向一般分为四类:共性心理、个性心理、顺向心理、逆向心理。①这是我们联系体育新闻传播实际进行探索的基本框架。一、关注焦点:适应体育新闻传播中受众的共性心理倾向国际、国内大型赛事,诸如奥运…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传媒事业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体育新闻报道已经呈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格局,激发了学者研究体育新闻的热潮。作为体育新闻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体育新闻发展趋势研究自然是研究的重点,本文从体育新闻娱乐化趋势出发,分析了其可以娱乐化的基础。以期对目前关于体育新闻是否可以娱乐化的争论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英(1964-),山东泰安人,教授,硕士,北京体育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硕上生导师,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新闻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传播学会体育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常委、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近年来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的现状,对体育及体育相关领域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方法行为和现象分析,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以伦敦奥运会为例,运用大众传播学、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学等理论对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之间在奥运会报道模式上的差异进行比较,对当前纸质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和反思。研究指出:纸质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存在虚假新闻不止、舆论导向偏差、标榜锦标主义等问题。建议纸质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应开展深度报道、加强评论功能、凸显策划个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由体育新闻传播的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体育文化的辩证关系入手,从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和新闻传播学科两个角度阐释追求和谐的体育新闻传播是构建社会主叉和谐体育文化的应有之意,就"社会安全阀"功能和舆论引导功能两方面分析了体育新闻传播对构建和谐体育文化的软控作用,并由定位、转制、开拓三条思路论述构建和谐体育文化进程中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要义.  相似文献   

11.
秦俭 《体育学刊》2002,9(1):125-126
通过yahoo、hotbot、lyc08、noahemlight等网上名搜索引擎检索到一些体育新闻学方面的信息资源,并将其分类整理成高校体育新闻学教学与研究、体育新闻学书籍与章、体育新闻学协会以及体育新闻学研究综合信息4个部分,供用户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体育新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的社会要求和学术要求日益迫切,因此必须从学科自身的学科体系构建进行研究、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体育新闻学的学科发展进行论述,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和实证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新闻传播教育状况进行研究。认为:由于新闻事业和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使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专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呈现报考和招收人数持续上升与体育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硬件不硬、软件太软”的矛盾。提出:应遵循体育新闻传播教育的办学规律,进一步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加强软、硬件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体育新闻传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周莅 《湖北体育科技》2010,29(6):651-65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广大受众对体育新闻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新闻传播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靠受众的认可度。因此,研究体育新闻传播中受众的需求,使体育新闻传播更具有为受众服务的功能已成为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体育大众传播的娱乐化倾向及其异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运用文献资料、定量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体育大众传播的娱乐化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目前这种娱乐倾向偏离了健康的轨道,发生了异化,具体表现为“色情”和“暴力”倾向。对此进行了社会背景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强化体育传媒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倡导健康的体育大众传播娱乐观等。  相似文献   

16.
李征 《湖北体育科技》2012,31(5):606-608,515
随着我国体育及体育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体育新闻教育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各大体育学院也为我国体育新闻事业输送了许多体育新闻人才。但总体而言,我国体育新闻教育还处于开始发展阶段,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或弊端,培养的体育记者也有许多写作能力不强、机器操作水平弱等实际问题,就新时期我国体育新闻发展需要体育记者的素质和要求,根据文献资料法,浅谈专业体育院校如何培养出符合新时期发展要求的体育记者,希望对我们体院院校更好的发展体育新闻教育事业提供些浅薄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冉强辉  张业安 《体育科学》2005,25(4):17-19,31
以大众文化为切入点,透视当前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中的畸变现象及产生的文化渊源,认为现代体育新闻传媒正沦为大众文化的生产工场;现代体育新闻传播内容的“软化”趋势是大众文化娱乐性驱动下的应有之义;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影响现代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大众文化的世俗性为体育新闻传播由关注“完美”转向关注“胜出”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中负面效果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冉强辉  祖丽 《体育科学》2006,26(11):34-40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当前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中负面效果的成因进行探析。认为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中负面效果产生的客观原因主要有法制约束因素、经济利益因素、社会监督因素、内部管理因素、行业自律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网络传播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主观原因主要有职业道德因素、社会责任因素、“三观”异化因素、迎合趣味因素、文化修养因素和贯彻规则因素。提出减少我国体育新闻传播负面效果的对策;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高体育新闻工作者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健全体育新闻法制体系、规范体育新闻媒体内部管理体制、完善各方对体育新闻媒体的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9.
我院设置新闻学本科专业(体育新闻方向)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我院设置新闻学本科专业(体育新闻方向)是顺应体育运动与新闻传媒的互动之势,适应体育事业发展与体育新闻人才匮乏的矛盾需求,扩大我院办学优势和巩固我院办学特色的需要。经过多年发展,我院已经初步具备设置新闻学本科专业(体育新闻方向)的学科基本条件、人才基本条件、办学基础和基本经验,并按照与时俱进、努力创新的要求,积极探索一条依靠社会支持,与体育新闻单位主动合作,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拓宽专业口径的新路子,将新闻学专业办好、办活,办出自己的特色,为学校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