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杜甫的作品中,部分诗歌流露出了“中兴”意识,表达了诗人的“中兴”思想。“安史之乱”的爆发使诗人的政治理想出现了由“致君尧舜”向实现“中兴”的一个转变,他是唐代诗人中这一想法较早和较多的表现者。杜甫“中兴”愿望的表达是多种形式的,他之所以提出“中兴”口号与其自身所信奉儒家思想及社会现状密切相关。诗人所期望看到的“中兴”局面不是开元盛世,而是太宗时的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2.
杜甫的思想发展经历了理想破灭、社会批判和自我人性发现三个阶段,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会到儒家伦理自觉的意义,从对"儒术"的质疑而重新回到儒家仁政理想之上。他从内心深处发现了"恻隐"的善的情感,并始终保持着仁爱理想和博大情怀。同时,他又以诗人的方式不断反身自省,探寻人性的本质。从杜甫的思想界限看,他最终无法逃脱中国专制社会传统政治格局和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思想格局的限制。杜甫的思想遗产尽管包含了上面所说的道德自觉、社会批判、人性关怀等内容,但在整体上或许正属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权威平民化"的有效组成部分。杜甫本人在思想陷入困惑时,他也曾尝试用中国传统的道家非道德思想和外来宗教佛教的观念来反思儒家道德思想,但不可能有彻底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郑珍以忧国忧民之情融入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其诗被称为郑珍时代的"诗史"一点也不为过。郑珍诗与杜甫诗不仅在内容上具有相似性,诗歌所反映出的生命悲剧意识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表现在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及思乡孤独的个体之悲和社会之悲两大方面,体现了郑珍和杜甫两位诗人强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4.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同情人民的诗人之一。他的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说得具体些是孔孟思想,这几乎已成定论。由于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家世的影响,儒家的忠君爱民思想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杜甫超越了这种传统思想中的消极成分,表现在诗作中则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相似文献   

5.
杜甫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着一代代诗人,如元、白的新乐府,晚唐的杜荀鹤、皮日休,宋代的陆游、文天祥,直至清末的黄遵宪等都受到杜诗的影响。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后世的爱国诗人(如文天祥等)以及广大人民中引起广泛的共鸣。杜甫更为重要的影响,是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6.
张颖 《天中学刊》2012,27(6):73-77
通过对具体诗人的评点来体现自己的诗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大优良传统。杜甫"沉郁""雄浑""集大成""入神"的诗歌风格与严羽的诗学理想和诗学观念都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契合,严羽的许多重要诗学思想都在杜甫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因此,严羽推崇杜甫也就不容置疑了。  相似文献   

7.
《大连大学学报》2017,(1):74-89
唐帝国对世界上的各种宗教采取开放包容的基本国策,因而民众享有宗教信仰的高度自由。杜甫对于各种宗教均抱有普遍的好感,而他尤其喜好道教。社甫有道教的信仰,有修道的实践,还熟悉道教的仪轨和法术。投龙奇简法术主要用于国家祭祀。在唐代道教呈现出开放的姿态,世界其他宗教的养分为道教所吸收。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诗人,杜甫的对于外来宗教的态度是积极和开放的。杜甫的内心世界具有三重结构。一是儒家治国理想的基盘,它为杜甫的道教思想所具体化。二是佛教空灵静美的彼岸世界,它在杜甫的思想中起补充作用。三是基督教看似异端的璀璨光芒,它敦促杜甫珍爱生命,并赋予杜甫以使命感:诗人须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出恒久的诗篇以标志人类在宇宙中的特殊存在。  相似文献   

8.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在青年时代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  相似文献   

9.
杜甫和丁鹤年留存的诗歌中有很多共同点,他们的生平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对杜甫和丁鹤年诗歌的主体思想的对比,揭示了他们在爱国思想、忠君意识、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政治抱负上的异同之处,探讨了他们具有这些共同之处的原因,以及杜甫对丁鹤年在文学思想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中唐以来社会政治的动乱断送了杜甫的仕途之梦,使得他对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与思考。漂泊大半生的经历,又给杜甫接近下层民众提供了机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民本思想成为教育的有益资源,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尤为丰富而独特。这些为当今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周倩 《文教资料》2012,(31):3-4,10
杜甫暮年的漂泊意识首先是一种悲剧意识,包括故园难归的寂寞、壮志未酬的失落、生命衰老的悲凉。从总体上来说,就是一种由于诗人在年老体衰之时,既不能回归朝廷实现匡君济世的政治理想,又不能落叶归根完成与亲人团聚的人生夙愿,因此而产生的漂泊感、孤独感、萧瑟感、沧桑感,以及死亡意识交织缠绕的心理体验。这是一种漂泊无依、归宿难觅的人生况味,是一种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难以企及的无奈与无助,给诗人带来了无尽的精神痛苦。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诗界巨人李白和杜甫。作为诗人,他们是敏锐的、深刻的;而作为政治家,他们却又都是迂阔的。本文主要对李白与杜甫的政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生活境遇、思想内容以及可实施性作出了自己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具有继承性。中国古代诗人往往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挥 ,形成中国古典诗歌内容思想、艺术风格一脉相承的特点。这一特点明显体现在唐代杰出诗人杜甫身上。本文通过分析杜甫的生平和作品 ,证明杜甫不但认同伟大陶渊明的儒家政治精神、独立自由人格 ,而且曾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吸纳、继承、发挥陶渊明思想和诗艺。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杜甫辞赋创作的动机与取向,从创作动机、导谀乞怜、讽谕之义三个方面,采用实事求是的方法,对杜甫辞赋创作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了分析和辨正。通过分析认为,杜甫辞赋创作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动机,是求得君臣遏合、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重要手段。杜赋所表现出的导谀乞怜倾向实为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希冀以自己才能博取政治理想的实现,不应过分指责。杜赋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出对辞赋讽谏功能自觉坚持,这一点也为后代论者所承认,尤其是他在赋中运用的征实和稽古的写作方法构成了他所追求的“诗人之赋”的基本内核。  相似文献   

15.
论杜甫诗歌的儒学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精神与诗歌具有"集大成"的特点。身为儒士的杜甫,带有浓重的儒家理想层面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其诗表现了强烈的济世意识和忧患意识,是儒家文化铸就了杜诗儒学的品格。  相似文献   

16.
在1000余首唐岳州洞庭诗歌中,李白留下45首,杜甫留下了66首。他们属于写作岳州洞庭诗歌较多的作家。这些岳州洞庭诗歌大多创作于安史之乱后,写作年代大致相同,具有相似的社会背景,诗中多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具有强烈的爱国之情。然而,由于李杜人生经历、艺术气质及个人才性等方面的不同,且李白主要创作洞庭诗歌的时间早于杜甫十年左右,其间社会小环境也起了一定的变化,因而他们的诗歌又呈现出一定的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杜甫的山水诗数量庞大,题材丰富,并且有着深刻的思想性。这些山水诗里,不仅仅有对祖国田园风光、山河之美的倾情描绘,也有着对自身漂泊境遇的悲切感叹,更有其对社会现实的深沉思索,其山水诗充分表现出了作为一代伟大诗人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18.
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又一次发生巨大动荡的时代。当时,唐代社会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先治后乱,对比鲜明。本文论述了时代对杜甫的影响,使他得以成为一代杰出的伟大诗人。他写出了大量富有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疾苦的不朽诗篇。而被誉为“诗史”,也被后世尊为“诗圣”。  相似文献   

19.
杜甫一生写了不少咏物诗、除了马和鹰,他写得较多的可能要算鸥鸟了.据笔者粗略统计,大约有40来处(包括专章讽咏和作为背景出现的鸥).笔者认为,鸥的意象在杜集中多次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老杜有意识的寄托物,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诗人的坎坷经历和心路历程.杜晓勤《论杜甫的文化心态结构》一文认为,在杜甫的文化心态结构中,存在着两种人生价值取向:一是窃比稷契,致君尧舜的人生抱负和政治理想,这代表了人的社会性的一面,是他集体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一是江海之志;独往之愿,这代表了人的自然性的一面,是他个体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反映.杜集中的鸥鸟意象,可以说就是诗人不羁的人格和个体意识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由陇入蜀,在杜甫的政治生涯、家庭生活和创作历程中是一个重要转折。入蜀前的家庭苦难和入蜀后生活上的相对平静在诗人的家事诗中都有较具体的反映。此外,由陇入蜀,杜甫家事诗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入蜀前的慷慨悲壮至入蜀后一变为宁静淡远的唱叹。这其中起作用的不仅有杜甫个人家庭生活环境变化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其苦苦追求的人生理想最终变成了泡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