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新课堂中,我觉得,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相似文献   

3.
“以读为本”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和创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感”。从而提高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古人有“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学习训词,民间流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谚语。可见,“读”一直就是最基本、最直接的学习方法。一、以细读品文。在当今“讲风不止”的情况下,回归“以读为本”,并不是简单机械地让学生朗读背诵,为读而读;而是明确读的目的,把握教学中心任务,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比如:是为了理解课文大…  相似文献   

4.
潘晓华 《广西教育》2008,(19):23-2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纵观当前众多阅读教学流派,诸多名师多姿多彩的教学风格,不难发现其共同特点都是强调“读”。“读”是架设在学生和文本之问的桥梁。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读”体会文章词句,与读者产生共鸣,获得情感升华。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气!  相似文献   

5.
设计理念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朗读教学中,人们常用"朗朗上口"来比喻学生读书流畅的程度。《新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下面我结合《新大纲》谈谈对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的认识。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充分地读",首先要读准,继而在读准的基础上读熟、读好。  相似文献   

7.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的武琼在江苏省无锡市执教了《挑山工》一课,她重视学生主体对课文语言和语境的内心体验、直觉判断,追求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心”的参与和“情”的共鸣。她那科学的教学理念和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引导学生感悟上,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注重朗读感悟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是一个载体,在课堂中,它承载着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促进理解、诱发思辨、引导感悟、熏陶情感、完善知识建构的使命。正如新课标中所诠释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不难看出,这里的“充分地读”,就包含着让学生用心去阅读,用感情去体验,用理性去悟道。换言之,情感就是维系课堂生命的纽带。  相似文献   

10.
“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这已被所有语文老师所公认。“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也说明了读的重要性。然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读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具有独特的内心体验,教师就“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读出真实的感受。一、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对课本的领悟、感受和认识都统一到自己的标准答案下,追求一致的情感体验,而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促进其读书感悟呢?本文以苏教版教材第五册为例,谈谈实践体会。一、反复练读,读中感悟“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第二自然段时,我采用“放扶”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有层次读课…  相似文献   

12.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试用修订版大纲指出 :“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段话不但点明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更重要的是点明读的目的的层次性 ,这正好与阅读教学的各个阶段相吻合 ,因此 ,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中要贯彻这一精神 ,要将让学生充分地读贯穿始终。一、初读课文 ,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小学生拿到一篇文章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可以说已经理解了60%~70 % ,因此初读课文时 ,教师要注意组织、调动学生 ,让他们…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以读为本”的口号倡导已久。在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的朗读声中,我们的学生如何真正做到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神韵、读出情味,在反复的读书中去体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是作为当前一线语文教师所要研究、探讨的,也正是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读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语文课堂的价值所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朗渎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现在的语文教学流行一个词语叫“语文味”,但是这种“味”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专家定论。而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  相似文献   

16.
20 0 0年颁布施行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必须构建“以读为主”的教学模式。一、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小学语文教材荟萃了中外名著佳作 ,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内容和审美情趣。因此 ,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 ,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育他们高尚的品格。1.感受领悟作者写文章是“情动而辞发”,我们读文章则是“披文而入情”。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深钻教材 ,努力沟通与…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忽视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源之水。但是,在目前语文朗读指导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误区。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渎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们朗读,让他们通过读去理解语言文字,并让他们从中受到感染,能够透彻的理解文本的内涵。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本的作者把他们的思想情感隐藏于文本中,他的喜怒哀乐就是通过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教师如果能引领学生于文字中“身临其境”,就能与作者达共鸣之极,收获丰富的情感.  相似文献   

20.
修订版《大纲》指出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感悟 ,就必须充分地读。熟则能悟 ,悟则能化。古人说得好 :“文章读之极熟 ,则与我为化 ,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 ,吾意欲所言 ,无不随吾所欲 ,应笔而出 ,如泉之涌 ,滔滔不谒。”可见 ,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熟读精思 ,才能真正地感悟 ,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培养语感。《丰碑》一课 ,语言精练生动 ,思想性强 ,故事感人至深。是通过烦琐的分析 ,由教师讲懂 ,还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