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新闻诽谤”案件的增加,随着法庭内好消息和坏消息的相继传出,新闻界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震动。特别是上海《民主与法制》杂志记者沈涯夫、牟春霖诽谤案的判决,更是引起了新闻工作者的强烈反响。人们都热切地呼唤《新闻法》早日颁布,保护新闻工作者进行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的正当权利,同时,也希望《新闻法》对“新闻诽谤”有明  相似文献   

2.
今年年初,厦门判处了一起小说诽谤案:一位青年女作家因在纪实小说《太姥山妖氛》中诽谤了某地农村的一些基层干部,被判犯有诽谤罪,处有期徒刑一年。①作家因写小说诽谤他人而被判刑,这在我国尚属首例。小说不同于新闻,但本案与“新闻官司”又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在这里加以分析,以说明诽谤和诽谤罪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新闻法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管理新闻业的法律。今天,世界上建立了新闻传播系统的国家中,有不少已经实行了新闻法制。这对保证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新闻立法的形式纵览世界各国的新闻法,其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针对新闻活动订立单项法规,包括新闻法、报刊法、广播电视法、新闻记者法、大众传播法。欧洲的瑞典有《出版自由法》;法国早在1881年制订了它的第一部新闻法,后来又陆续进行修改和补充;联邦德国没有全国性的新闻法,而是各州自行订立新闻法;希腊也颁布有新闻法律。发展中国家,如泰国、孟加拉国、马来西亚、坦桑尼亚、委内瑞拉、塞内加尔、哥伦比亚等也都制订了新闻法。  相似文献   

4.
深入学习掌握法律、法规,是新闻舆论监督的前提。权利和义务是评判社会关系的标准。新闻工作者有责任明确自己在从事舆论监督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我国目前虽然没有《新闻法》,但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同样受《宪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指导和约束。新闻工作者广泛接触社会的各个阶层,需要不断涉猎那些与他采访或编辑内容有关的法律、法规。对我国的法律、法规有足够的了解,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是新闻工作者业务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尤其在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大环境下,补上“法制课”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开展舆论监督的有力…  相似文献   

5.
(三)法制建设1、人大代表提案呼吁尽快制订《新闻法》。3月8日,在重大议题、议程令人目不暇接的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侣志广提交了一份“关于尽快制订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的议案”,并得到了32位人大代表的附议。侣志广在议案中提出,建国以来,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很快,新闻工作者队伍日渐庞大,但至今仍未出台过一部这方面的法律。而在现实生活中,涉及到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司法诉讼越来越多,迫切需要一部新闻法来加以判断和规范。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和政治体制改革,使新闻立法重…  相似文献   

6.
美国是较早对新闻实行法治的西方国家。在美国新闻法制中,关于诽谤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的内容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甚至在一些美国新闻记者的概念中,“新闻法”几乎就是“诽谤法”,美国新闻界涉讼的绝大部分原因是诽谤指控。我国新闻媒介因侵犯名誉权涉讼,是近两年的事,理论界对此展开探讨的时间还不长。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这方面的国外经验,对我们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从区别新闻法和《新闻法》入手,阐述了我国虽然没有一部较为系统的《新闻法》,但新闻活动总的来说已经有法可循。文章接着对标榜为了保护"真正新闻自由"的西方国家新闻法进行理性批判,在对我国新闻立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客观现实决定了我国的新闻立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并给出了《新闻法》出台前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纽约时报》如何避免新闻官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的新闻官司有增无减,成为困扰新闻界的一个难题。由于没有专门的新闻法,媒介从业人员在从事新闻活动时缺乏明晰的权利和责任。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为了扩大发行量或提高收听收视率,一些媒体肆意炒作新闻,或者盲目抢快,以致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把关不严。上述情况导致新闻报道出现种种问题,或是捏造事实,制造假新闻,或是侵犯他人隐私,或是构成对他人的诽谤侮辱等,媒体屡屡被推上被告席,被判侵权。因此,媒介加强自身管理,提高防御新闻官司的能力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著名华裔报人、《纽约时报》的资深编辑李子坚先生在《纽约时报的风格》一书中,对《纽约时报》避免新闻官司的一些成功做法作了介绍,可以对我们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2014年底,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济南出席相关活动时透露,全国人大正在研究新闻传播立法,新闻法治化将提上日程。2015年两会期间,又有代表提出要设立《新闻法》。我国从1980年首次提出新闻立法,至今新闻法却迟迟没有出台。如今国家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加强和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给新闻传播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新闻传播行业内“有偿新闻”“有偿不新闻”“煽情新闻”等乱象丛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新闻法》的出台。本文主要探讨新闻立法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及立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我国新闻立法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魏永征 《新闻三昧》2001,(11):54-55
去年香港法院判决的中国青基会诉香港《壹周刊》诽谤案,是第一起中国内地机构到香港起诉香港媒介的案件。《壹周刊》1994年1月号,刊出一篇无中生有、危言耸听的文章《希望工程善款失踪》,严重损害了“希望工程”的声誉,致使“希望工程”在香港和世界华人中捐款明显下降。经过艰难的讼战,香港法院判决《壹周刊》构成诽谤,赔偿中国青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文报纸《中报》10月30日、31日两天连续刊文介绍了近几个月来多起上海新闻官司的事件。告记者案即诽谤案增多是各国新闻史上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在此想介绍一下美国新闻史中有关诽谤的最重要的一个案例.即沙利文诉纽药时报案  相似文献   

12.
郑观应: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制定新闻法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光仁编《上海新闻史(一八五○——一九四 九)》认为,“在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提起‘报 律’的是康有为”;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 史》、黄瑚著《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也说, 1898年8月9日康有为上书《恭谢天恩条陈办报 事宜折》时附带了一个请定中国报律片,这“在 中国首次提出了报律的制定问题。”如果仅仅从 字面来看,上述观点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康有为 的确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提出“报律”二字的 人。但如果我们把“报律”与“新闻法”等同视 之,会发现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制订新闻法的 人不是康有为,而是郑观应。本文通过考察三个 版本的《盛世危言》:1894年的五卷本、1895年 的十四卷本和1900年的八卷本,认为郑观应在 五卷本《盛世危言》中便提出了新闻立法问题, 增修八卷本时又明确提出制订报律。因此,郑观 应提倡制订新闻法的时间至少比康有为早4年。  相似文献   

13.
新闻立法一直是政府官员、新闻工作者、法学专家关心的话题。中国的新闻立法曾走过怎样的曲折路程?中国到底需不需要新闻法?为什么迟迟不能出台新闻法?如何才能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闻法?  相似文献   

14.
世界各国的新闻法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欧洲大多数国家都采取此种方式,其特点是法院审理案件只能依据和服从《新闻法》。二是没有成文的《新闻法》,而以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案件,即判例法,这在英国、美国、加拿大、  相似文献   

15.
新闻立法一直是政府官员、新闻工作者、法学专家关心的话题.中国的新闻立法曾走过怎样的曲折路程?中国到底需不需要新闻法?为什么迟迟不能出台新闻法?如何才能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闻法?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侵权中,社会新闻类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为社会新闻在一些人眼中往往与“小道消息”、奇闻轶事、花边新闻划等号,这种对社会新闻的错误认识极易造成侵权行为的发生。目前虽然我国还没有《新闻法》,但在许多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中都有关于新闻侵权的认定。所以,记者在具  相似文献   

17.
一、新闻立法的权利主体新闻要立法,然而,谁是新闻立法的权利主体,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加以澄清。过去我们常说,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的新闻事业”,“党的喉舌”、“党的耳目”,我们则都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凡事都应坚持“党报的党性原则”。若如此说,则我们的整个新闻事业纯粹变成了执政党的工具,我们新闻立法的权利主体自然也就非执政党莫属了。果真如此,则新闻法实在可以不要。因为执政党内部已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还要节外生枝地搞个新闻法做甚? 或曰,我们的新闻立法是为了保护新闻自由,因而权利主体自然应该是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者。这种说法也不无偏颇之处。什么样的新闻事业?哪一类的新闻工作者?谁才可以办新闻事业?哪些人才能成为新闻工作者?倘有人对此加了不适当的限定,则所谓的新闻自由的真实或公正的程度势必大大打上折扣。  相似文献   

18.
香港电视新闻采编“游戏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内地的新闻采编相关守则笼统而含糊。业内呼吁多年的《新闻法》迟迟无法出台,有章可循的条例像《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对新闻采编部分是这样的文字:"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这话是不错,但对记者而言,如何做到全面、客观?很明显,内地的条文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9.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新闻法就已经是所有美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必修课程。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并实施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列入新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①之后,国内几乎所有高校新闻传播专业都相继开设有关新闻传播法的课程作为必修课。②但目前,新闻法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新闻”与“法学”两张皮、课堂与实践有距离、学生参与度低等。笔者认为,要解决新闻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魏永征新作《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是一部系统阐述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关于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的学术性专著。作者把新闻法定义为“调整新闻活动中各种法律关系,保障新闻活动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此,即使《新闻法》尚未出台,我国法律体系中有关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也已十分丰富。全书35万字。包括“导言”和8章、23节、60小点。引用法律和司法解释、行政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