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资本、劳动力商品和剩余价值确立为市场经济的一般范畴 ,关键在于论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 ,劳动力是商品。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还存在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并没有改变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人地位 ,也不能否定按劳分配原则 ,但可使按劳分配的表层具有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某些特点。劳动力商品化 ,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物化为剩余价值 ,一切生产要素也取得了资本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90 年代经济理论界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的性质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讨论中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劳动力商品是共有经济范畴还是特有经济范畴;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是否存在;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否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与按劳分配能否兼容;劳动力商品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劳动力商品并非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一般范畴社会主义现阶段还有劳动力商品也并不意味着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普遍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这是因为:劳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并不完全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公有制并不否定劳动者对公有生产资料的个人的所有权,按劳分配不等同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劳动力的实现未必会通过雇佣劳动形式或劳动力买卖形式,若以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取代按劳分配,将严重扭曲社会主义制度,造成严重不良  相似文献   

4.
产权是资本要素所有权。资本要素包含物质要素和劳动力要素。按资本要素分配,就是物质产权和劳动力产权之间的分配。“按劳分配”是劳动力产权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劳动者领取工资是劳动力价值补偿,不属于“按劳分配”范围。明晰产权关系,就是要明晰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劳动力所有权的关系;明晰劳动力价值补偿和“按劳分配”的关系;明晰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资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基本特征就是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实行囊括一切的计划经济,排斥任何形式的商品和货币关系。随着党的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实践,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的讨论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形成不同的理解。社会主义劳动力具有商品属性,但它并不改变劳动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否定按劳分配制度,更不会把社会主义引向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6.
按劳分配原则存在着理论和现实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劳动力要素市场配置,从而使劳动力成为商品。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下,按劳分配也就转化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提倡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对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学术界关于劳动力商品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尔是商品的观点,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商品化的客观必然性,阐明劳动力商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然产物,是社会主义经济中合理配置、利用和开发劳动力资源的需要,是实现按劳分配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不仅是商品,而且成为资本。劳动力的资本化是指工人一方面根据按劳分配原则领取工资,另一方面,凭劳动力资本分享企业利润,这并不违反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体制,只改变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和范围,并没有否定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力不是商品;商品经济的存在也不能使按劳分配转化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只是影响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和程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体制,只改变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和范围,并没有否定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力不是商品;商品经济的存在也不能使按劳分配转化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只是影响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和程度。  相似文献   

11.
针对学术界关于劳动力商品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不是商品的观点,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商品化的客观必然性,阐明劳动力商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然产物,是社会主义经济中合理配置、利用和开发劳动力资源的需要,是实现按劳分配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从资本逻辑的现象界到本质界的重要一环。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分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马克思哲学与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的重要区别,同时也有助于说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变迁。以劳动本体论来建构或反对马克思哲学,都没有意识到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分的意义。"劳动力"范畴的提出,更能揭示出资本逻辑的结构化特性。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金融流通和资本市场;仍然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劳动力也仍然具有商品的属性。因此,“剩余价值”还具有存在的客观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存在看“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金融流通和资本市场;仍然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劳动力也仍然具有商品的属性.因此,"剩余价值"还具有存在的客观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存在着"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15.
剩余价值是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特有的产物,它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条件,只要存在劳动力商品,就必然存在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被资本家占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被国家或公有制企业占有。因此,我们既要承认利润,也要承认剩余价值,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劳动力市场”概念,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已成为经济理论中一个十分敏感和尖锐的问题。传统理论认为:商品经济只有发展到资本主义时,在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而成为一无所有者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的情况下,劳动力才成为商品。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因而劳动力不是商品。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极其偏颇,因而也并不科学。劳动力商品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范畴,它早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就已经产生,并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延续。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同样也是商品,却并不意味着剥削关系。本文就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商品作一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7.
对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一现象的探讨与对其本质的叙述,是马克思劳动力商理论从对劳动的研究到对资本的研究、从现象到本质的转折点,是劳动力商品理论的根本问题,是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基石。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市场为资源配置决定性条件必然要求劳动力以商品形式流通并进入生产领域。因此,辨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不仅是深入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必要条件,也是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我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采取商品的形式具有必然性,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劳动力市场客观上都要求劳动力成为商品。但是劳动力成为商品与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按劳分配原则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9.
资源的商品化是市场调节资源的条件,劳动力只有成为商品.才能通过市场调节。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既不是劳动.也不是劳务.只能是劳动力商品。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按劳分配的基本实现形式.不应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和按劳分配的对立来否认劳动力商品。劳动者是主人.但劳动者作为主人具有不完全性、不同等性、整体不可分性和间接性等特点.这就使劳动者能与企业同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成为劳动力商品的让渡者。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采取商品的形式具有必然性,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劳动力市场客观上都要求劳动力成为商品。但是劳动力成为商品与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按劳分配原则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