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言语行为有时会因行为而异。不同的行业在长期的 言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不同的言语特色。在语词选择和语句应用方面,在话语风格和言炎方式方面,在交际话题和言中行业都有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
当今的学者们通过研究都认同不同文化和它们的特点都对个人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影响。非言语行为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手段通常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文化模式体现出支配何时,何地和如何进行非言语行为以及它所产生的结果的规律,因此这也体现了非言语的文化特性。相同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也可能代表不同的意思。这篇论文的主题是研究和分析文化在交流中非言语行为的影响。对非言语的研究时放在不同的文化特征中的,这些文化特征对非言语行为在不同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祈使言语行为与祈使句不同,除由祈使句表达外,还可以由其他句类来表达。本文据言语行为理论,对汉英祈使言语行为从句法结构形式和言语行为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揭示不同语言祈使言语行为表达式的异同,以及不同文化价值观造成的不同交际风格,以期对跨文化交流和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潘静玲  申慧颖 《双语学习》2007,(9M):143-145
当今的学者们通过研究都认同不同文化和它们的特点都对个人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影响。非言语行为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手段通常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文化模式体现出支配何时,何地和如何进行非言语行为以及它所产生的结果的规律,因此这也体现了非言语的文化特性。相同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也可能代表不同的意思。这篇论文的主题是研究和分析文化在交流中非言语行为的影响。对非言语的研究时放在不同的文化特征中的,这些文化特征对非言语行为在不同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文化色彩较浓的两性角色在社会的许多方面都体现出其差异性,在言语交际中,由于性别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言语风格。本文就男女两性的言语风格从话语主题、话语量和话语得体性,即遵从礼貌准则和合作原则的差异等方面,探讨两性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和造成此差异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6.
言语交际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一大障碍。由于历史和文化的不同,汉语和英语言语交际在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论文讨论了几种最常见的英汉言语交际差异。  相似文献   

7.
商务交际文化影响着跨国商务交际的成功与否,其中,非言语交际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非言语交际文化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地域等方面存在差异。只有认识到非言语交际对商务交际的重要性、作用与影响,并对不同文化中的非言语信息所代表的意思有所了解,才能消除非言语信息在商务交际中所造成的障碍。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言语礼节特点和不同的文化特征,德汉两种语言言语礼节特征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招呼、称呼、谦虚等方面.认识和掌握这些特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9.
从中西方教师的非言语交际比较看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薇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4):156+158-156,158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使用两种形式进行信息传递: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人们往往注重言语的内容,而忽略了非言语交际的存在和作用.本文将从教师仪表,课堂表现和课堂之外三个方面比较中西方教师的非言语交际,从而明确是不同的文化传统造就了这种差异,而这些差异也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交际通常可分为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中国和西方在非言语行为上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文化通过不同的手势或动作传达相同的信息,和同一手势或行动在不同的文化中表达不同的意思。本文对比研究了中美两国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非言语交际形式的不同。首先介绍了身势学相关概念,然后从体势、手势、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触摸五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中美肢体语言的差异。从而得出了启示:我们必须注意本土语言和目标语言中非言语行为的差异,并在跨文化交流中加以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立足于巢湖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提出数学学科的专业改造转型要优先于其他学科专业的改造转型。而数学学科专业的转型必须依托地方经济特色及学校内部强势专业,走"数学+优势专业"的联合培养道路,进而促进学校的全面转型。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吻合程度。当前河南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存在着专业调整滞后、学科比例失调,专业设置重复、经济效益低下,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偏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落后等问题。若要形成与中原崛起背景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需要从改造长线专业、保护优势专业、发展新兴专业、平衡科类结构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高校学术职业和其他社会职业一样,因为不断专业化的职业分工而形成不同的层级.美国高校学术职业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初步形成了现在普遍采用的分层模式,即高校学术职业分为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四个层级的职业阶梯.不同层级的学术职位有相应的学术评价标准,包括学历、教学科研能力、工作经验、管理能力等几个部分.依据卡内基分类法(2005版)的分类标准,其中对我国高校学术职业分层和教师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最具借鉴意义的当属博士学位授予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大学和社区学院的学术职业分层.因此,本文分别从美国这几类高校各选取一所有代表性的学校,对它们在学术职业分层管理的制度安排及特色进行考察,试图发现不同类型美国高校学术职业的分层聘任、晋升考核及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共性和差异,以期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制度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4.
教师职业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其它专业性职业相比较,教师具有受教育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制约等七个方面的显著特点,所以教师本质上不同于其它任何一种职业。教师需要确立自己的专业和专业化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5.
What is it to regard the occupation of teaching as a profession – as distinct from a trade or vocation? The conventional modern conception of a profession is that of a normative enterprise in which standards of good practice are not just technically or contractually but also morally grounded: indeed, arguably the key difference between trades like plumbing or building and professions like medicine or law is that although the former are doubtless often subject to ethical regulation, ethical principles are actually constitutive of professions. It is also plausible to regard universal professional obligations as grounded in rights indexed to considerations of human need: insofar as humans cannot in general flourish without health, medical practitioners are bound to respond to any medical need without favour or prejudice. This paper argues, however, that powerful and persuasive contemporary critiques of notions of objective or value-neutral development and flourishing raise quite serious theoretical problems (expressed here as antinomies) for any analogous view of teaching as a profession.  相似文献   

16.
以学科结构为切入点,归纳出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发展现状为扩张、调整和分化,并通过梳理大学学科与学术职业的关系,分析出我国学术职业竞争将会愈演愈烈,而博士研究生进入学术职业的可能性跟学科与大学的依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社会职业发展趋势与大学生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化生产的不断壮大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改革,社会职业呈现出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性日益增强、新职业不断涌现、职业内容不断更新、职业漉动越来越频繁等发展趋势,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增强危机意识、提高竞争能力,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终身学习观和终生职业生涯观。  相似文献   

18.
试论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成为必然。高校要以择业指导、就业指导、创业指导以及就业后的跟踪指导与服务等为内容,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开展职业咨询,建立学生个人职业档案,进行学科职业指导渗透.组织职业体验。要利用多种途径强化职业指导,并构建学校职业指导网络,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人——职匹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学院试办小学教育专业以来,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育在我国已经走过了整整九个年头,相关研究应运而生。这些研究主要在专业设置、专业定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展开。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发展,应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并遵循兼顾人文与科学、兼顾教学与科研、兼顾一般与特色、兼顾各"平行"专业、兼顾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这五条原则,以打造实事求是的研究风格与建设勇气。  相似文献   

20.
“一村一大”课程及专业的学习者满意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探讨“一村一大”学习者对课程及专业设置的满意程度,得出如下结论:学习者课程和专业满意度较高;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和集中实践课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其他模块课程;园艺技术专业的满意度明显较高;学习者的学习收获较大。研究结果表明,必须进一步增强课程及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和实用性,拓展专业类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