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云铭是清初著名的楚辞学家,他高度赞扬了屈原的人格精神,对屈原这一"千古奇忠"之人极度仰慕。他把对屈原的全部情感倾注到了《楚辞灯》一书中,历时近四十年,完成了这部在《楚辞》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金开诚是当代著名楚辞研究专家,其专著《屈原辞研究》或选择文献内证,立足楚辞文本,对屈原生平研究有所突破;或围绕作品难点,通过制作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对《九歌》解读作出重大贡献;而对《天问》错简、《离骚》结构的探索,还有待深化。《楚辞选注》平和中肯,通俗谨严,是颇受欢迎的楚辞读本。  相似文献   

3.
关于屈原在身份,思想及地位,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说他是“文学弄臣”;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同时,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4.
屈原:《楚辞》一书的惟一主题--兼论汉代的楚辞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辞》一书编纂问题扑朔迷离,纷纭复杂,但只要抓住“屈原是《楚辞》一书的惟一主题”这一核心,其他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另《楚辞》的编纂也反映了汉人的楚辞观,但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楚辞观,才将楚辞创作引向了衰微之路。  相似文献   

5.
对于楚辞中的《招魂》一文,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争论的问题一是作者是谁;二是到底招谁的魂。本文认为,《招魂》为屈原所作,其所招之魂为屈原之生魂。因此,《招魂》所表现的是屈原魂归楚国的愿望,并以此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思  相似文献   

6.
胡适于1922年发表的《读〈楚辞〉》一文,在现当代《楚辞》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读〈楚辞〉》对《楚辞》相关文献的考辨及《楚辞》注家的研究具有启发《楚辞》文献学研究与促进现代学术研究范式建立的意义。同时,胡适在文章中提出的“屈原否定论”等观点,更暴露出他的《楚辞》研究存在着立场过于主观、结论过于武断两大缺陷,而这两大缺陷的产生主要是受“疑古”思潮和胡适西化的文学观念的影响,折射出传统文史之学的现代转型历程。  相似文献   

7.
金秋八月 ,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知名楚辞学者黄崇浩教授历经二十年研究的学术成果《屈子阳秋》。该书由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原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著名楚史专家张正明先生和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著名楚辞学者毛庆先生作序。张、毛二序称 ,该书“体制宏大” ,“思路宽广” ,“材料详备” ,“见解独到” ,自成体系 ,是近年来楚学研究中少有的著作。《屈子阳秋》分六卷 ,共三十五万字 ,分别论及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屈原的故里和生平、屈原的思想、作品涉及的上古神话、作品年代及其艺术特征等几个方面。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周建忠先生来信…  相似文献   

8.
战国楚之屈原以其孤高的气节,采用象征迷离的手法创作《楚辞》,被一代又一代文人传承和接受,直至明遗民达到集大成的同时又赋予新的内涵。本文选择四位有代表性的明遗民——钱澄之、陆时雍、周拱辰、王夫之,试从他们的生平遭遇、著书立说等方面来反映其对屈原和《楚辞》的接受,从而展现明遗民这一类人对屈原和《楚辞》的接受,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诗经》的歌声消歇以后,诗坛上沉寂了大约二三百年,到了战国后期,即屈原生活的时代,又活跃起来。一种逼异于《诗经》的新诗体诞生了,这就是“楚辞”。它的创始人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相似文献   

10.
关于屈原的身份、思想及地位 ,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 ,说他是“文学弄臣” ;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 ,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 ,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同时 ,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 ,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 ,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11.
关于《楚辞·招魂》的作者,自汉至明清,学界多围绕屈原或宋玉为中心展开论述,民国开始,又生发出诸如宋玉屈原合作、作者不详等论说。而在当今没有更为直观和权威的文献资料情况下,结合历代学者的研究角度及其论证过程来看,还是《招魂》乃宋玉拟屈原作这一观点更为可信。  相似文献   

12.
从楚辞的产生、屈原的生平和楚辞创作,分析屈原的忠君爱国思想,着重结合屈原的人生经历论述了他是如何忠君与爱国。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第一部个人诗歌总集的《楚辞》,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伟大诗人屈原的慊谦爱国之心;另一方面充斥着大量神话影子和神游景象也揭开了早期先民图腾崇拜的影子。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志提供了先秦两汉时期中国图书的成熟情况,但在收书如此浩瀚的巨著中,独诗赋略较其余几略显得暗淡无光,其中的"诗赋略"在没有小序又夹杂种种疑问,而后世所说《楚辞》的踪影也无迹可寻,这给研究《楚辞》者带来诸多困惑。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探讨汉志"诗赋略"中的"屈原赋之属",得出今本《楚辞》并非选自"屈原赋之属"但其编纂者确为刘向无疑。  相似文献   

14.
前人关于《史记》中屈原、贾谊合传原因的讨论,多停留在现象总结的层面。从发生学角度,联系《史记》的全书体例和《屈原贾生列传》中对二人挫折人生的描述,可知该传创作的一个根本之因是寄托司马迁“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的“明世观”。同时,司马迁在该传中还欲呈示其所创设的“楚辞学”。为了展示此学派的完整和规模可观,于是只得选贾谊来与屈原“合传”,甚至不惜破坏全书中的时间体例以及贾谊思想的丰富性、深刻性。另外,立足司马迁的楚辞学,考察处于其前后的刘安、刘向编《楚辞》的相关议题,可发现刘安作了《楚辞释文》式的编纂,逻辑未密,而刘向作了《楚辞补注》式的编纂则颇为成理。  相似文献   

15.
楚辞类居于集部之首,具有文学典范性质。屈原自觉地追求清词丽句,创造出一种新的节奏形式,将遥远的上古神话传说、虚幻神秘的楚地巫风以及个人超群出众的想像力揉合起来,建构成一幅幅浪漫神奇的艺术画卷。汉代人研究《楚辞》,将屈原看作是有志难伸、忠而被弃文人的典型;南宋以后,屈原被看做是忠君爱国的榜样,人们注释《楚辞》,体察屈原性情,阐发忠义至理。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楚辞学史上,朱熹首次提出屈原"忠君爱国"说,屈原的爱国形象在宋代得以初步确立。一方面,《楚辞集注》主要阐发的是屈原的忠君思想,"忠君爱国"说的实质仍是"忠君"。另一方面,在异族入侵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不仅与君国相连,亦与民族相连,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出了"忠君"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屈原《楚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修身重德、坚守信念、追求奋斗、热爱国家。把优秀传统文化寓于《楚辞》教学中,彰显屈原人格魅力,用屈原崇高的品德浸染学生,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用正能量锤炼个人品格。  相似文献   

18.
谢无量先生楚辞研究的成果,集中体现在《楚辞新论》一书中。该书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和新见,是把《楚辞》作为古老的南方文学的代表,把它放在古代南方学术文化的背景下,同代表北方文学的《诗经》相区别进行研究,进而在屈原生平思想、楚辞篇目、《离骚》新释、楚辞学史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见解,发前人之所东发。尽管其论述也有不少缺点和不足,但谢先生筚路蓝缕,勇于开拓新路、敢于破旧立新、大胆冲击陈说的精神,仍是十分可贵的。其以南方文学观为核心的诸多新见与发明。毕竟使人耳目一新,对后来从楚文化角度研究屈原与楚辞之思潮及楚辞文化学的兴起,无疑有深刻启示和巨大影响。还有对“屈原否定论”的首难之功,也不可抹煞。因此谢无量先生的楚辞研究。在楚辞学史以及20世纪学术史上自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上第一部骚体类文章的总集与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就是以屈原为主写作的《楚辞》。《楚辞》中的地方色彩表现得较为浓厚,在《楚辞》中有大量的楚地方言声韵、文学样式以及风土物产等。自《楚辞》面世以来便备受各界人士的喜爱,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学者对《楚辞》进行了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楚辞》以及楚辞研究史已经成为了一门研究的学科,被称之为"楚辞学"。基于此,对屈原及楚辞研究的分期及近三十年来的屈原及楚辞研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旨在进一步明确屈原及其《楚辞》的研究价值,并对关于屈原及楚辞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庾信前期与后期对《楚辞》的认识和继承明显是不同的。前期,庾信作为“宫体”诗人,把《楚辞》看作是“吟咏情性”的“纯美”,对《楚辞》的继承也主要是对《楚辞》中“丽词佳句”的吸收。个人的不幸遭遇,使庾信后期对屈原“发愤抒情”的创作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屈原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庾信在创作中都有所继承。从庾信前期与后期对《楚辞》的不同认识和继承,就能够明显看出庾信入北后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