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原则”。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海明威认为作者只需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填充。  相似文献   

2.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其主题思想主要宣扬了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塑造了一个即使失败依然保持优雅风度的“硬汉子”形象。海明威的小说在语言‘上具有简洁的风格,《老人与海》发展了其简洁的“冰山”理论创作说。  相似文献   

3.
海明威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小说语言含蓄简约、明快而又质朴无华。他写作的"冰山原则"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超时代的艺术魅力。海明威以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以"迷惘"的主题和冰山风格写作原则,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桑提亚哥,海明威之杰作《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无所获的胜者:虽然他在与鲨鱼的搏斗中失败了,但他在精神上是打不败的。本文从其硬汉性格、人与自然的力量对抗以及“冰山原理”的写作手法等方面系统分析了主人公桑提亚哥的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5.
《阅读与鉴赏》2007,(5):26-30
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相似文献   

6.
桑提亚哥,海明威之杰作《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无所获的胜者:虽然他在与鲨鱼的搏斗中失败了。但他在精神上是打不败的。本文从其硬汉性格、人与自然的力量对抗以及“冰山原理”的写作手法等方面系统分析了主人公桑提亚哥的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7.
一、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换元”思考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曾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诉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海面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的空间。给学生再造想象的空间,就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8.
“冰山原理”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在 30年代所创作的西班牙斗牛士专著《死在午后》中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而提出的理论。他说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 ,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他借助这一形象的比喻 ,道出了作家不仅必须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和生活积累 ,还要使自己的作品有含蓄简约、精练深沉的艺术特征。在新世纪语文教学中 ,我认为语文教师也应运用“冰山原理”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 ,以达到朴实简洁、意味深长的教学效果。本文着重论述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冰山原理”来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的几个成功范例。空白艺术 耐…  相似文献   

9.
文学即人学。从文学形象的本质来看 ,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艺术揭示与形象概括。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 ,把文学创作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 ,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 ,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在水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 ,换句话说 ,文学总是能提供比其形象自身更多的意蕴。这些作品的深层意义 ,作家没有直接说出 ,而且是越隐蔽越好。这就要读者深入其中 ,加以体会揣摩 ,揭示其意蕴。从文学教育的功能来看 ,黑格尔说得好 ,“文艺的真正职责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  相似文献   

10.
以孔子、孟子、荀子和朱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形象塑造思想,它强调内在道德为外在形象之本、内外兼修、表里一致;外在形象要“正”、“充盈”、“重”、“严”、“威”;其途径为由内到外、自然天成、逐级升高,最后止于至善。高校教育者和大学生应该借鉴,要注意塑造方法和途径的合理性、突出“内在美”第一,以庄重形象来矫正轻浮之倾向。  相似文献   

11.
饭后小憩,见办公桌上有一本<海明威小说集>.信手拈来,打开书本,目光在字里行间流畅,思绪也随之涌动.无意中海明威提出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深深吸引了我.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我们虽然看不到冰山的整体,但却可以通过想象去触有它的雄伟和蕴藏的力量.文学创作就是用简洁的文学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舍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鲜明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人与海》中仅在小说开头与结尾出现的孩子形象实际上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与老人桑提亚哥“硬汉”形象及小说“不言败”主旨的表现密切相关,也体现了生存本质、生命价值意义的思考及海明威写作的“冰山”原则。  相似文献   

13.
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学者”、“专家”的职业形象与中小学“宣传员”、“社会事务工作者”的职业形象不同。由此启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工作目标的特殊性,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等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的职业形象应当是学者、专家;而塑造学者、专家职业形象需要课程设置专业学科化、专业化服务。  相似文献   

14.
老舍与张天翼同以塑造市民形象而誉满文坛,被称为“双璧”。本文简要分析了老舍与张天翼笔下人物的不同点。老舍侧重于北方市民灵魂中的“柔弱”,而张天翼则侧重于南方市民的“愚腐”;老舍着意讽刺人物灵魂中的“苟且”,而张天翼重于人物“委琐”的特质;对洋化市民形象的讽刺,老舍批判了他们的“懦弱”,而张天翼则揭示了他们的“虚荣”。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前景化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前景化理论对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从构成机制、作用机制及文学艺术发展等角度进行了解读,认为二者在对于艺术创作的阐释上是一致的。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名篇《杀人者》从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进行了实例分析,从而证明前景化理论和“冰山理论”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分析解读海明威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高校形象塑造与形象传播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校形象是高校极其珍贵的无形资产,是体现大学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本借用“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模式,提出高校进行形象塑造和形象传播的基本框架-“UIS”(高校形象识别系统),并认为高校形象塑造的核心是培育独特而又的大学精神。高校形象的塑造本质上是大学精神的追寻和弘扬。  相似文献   

17.
周萍 《职业技术》2006,(10):92-93
海明威的作品内容,最常见的主题就是对普通人的真诚和勇敢的歌颂,也就是面对死亡而毫无惧色的“硬汉”形象。海明威含蓄的散文、精练的对话表现了典型的“重压下的优美风度”,而他的“冰山”理论就是精通现代叙事艺术集中的体现。本文拟就文学主题,人物形象、文体创作风格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诗歌除了以情动人外,还以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高尔基说得好:“在诗歌作品中,即使在一首短诗中,第一位重要的也是形象。”阅读鉴赏现当代诗歌也是如此。对诗中具体形象的感受和体味,往往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美感熏陶和思想教益。诗歌中的形象分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作者不仅满含深情地塑造了一个勤劳、纯朴、善良的保姆大堰河的感人形象,也真实而细腻地塑造了一个满含同情和怀  相似文献   

19.
学校形象塑造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学校形象好会博得外界各方的好感、好的印象 ,从而为与外界各方保持良好的正式沟通奠定基础。本文在对塑造学校良好形象的意义阐述和对影响学校形象的因素进行分析之后 ,认为塑造学校良好形象必须树立“四个意识”,建设好学校内部主体因素 ;必须正确处理学校与外部客体因素的“五大关系”;必须充分利用与发挥传播媒介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建设通化大学”战略是通化师范学院的重大决策。宣传部门应当积极围绕这一战略的实施,制定形象宣传策略;紧扣“三个重要”定位,明确形象宣传内涵;按照“三化并举”工作思路,提升形象宣传水平,塑造学校良好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