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某些物理题已知物理量不多,但在解答过程中,牵涉的未知物理量比较多。解这类含多个未知物理量的问题,首先必须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物理规律和公式,要求同一公式会用不同的物理量来表示;其次,能应用数学知识,根据物理规律来建立数学方程,要求在解题中牵涉到多少个未知物理量,就必须按照物理规律列出相应个数的独立方程;最后,把不需要求的中间未知量,全部用所求的未知量和已知量来表示,就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2.
在“万有引力”类问题中会涉及万有引力常数G及做圆周运动的卫星(或天体)质量等七个物理量,题目中往往出现已知其中几个物理量求另几个物理量的问题。那么事先必须已知这七个量中哪些量才能求出其余的几个量呢?下面以人造地球卫星为例分析并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应用中的“知二求五”原则。  相似文献   

3.
高清江 《物理教师》2002,23(3):29-30
新的初中物理教学大纲要求初中学生会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的现象 ,会应用物理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近两年来 ,各省市中考命题 ,在这方面做了不同程度的探索 .其中有一类题目 ,已知条件是比例、字母或是物理量的关系隐藏在文字叙述中 .学生分析过程中感到已知条件抽象、不明确、不具体 ,解答起来深感棘手 .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采用将涉及到的物理量列表的方法分析这类题目 ,使物理量的关系更直观、明了 .收到较好效果 ,下面分类说明 .1 已知条件为比例形式这类题目要求经过分析、推理后判断未知物理量的比例关系 …  相似文献   

4.
在两个定值电阻串联或并联的基本电路中,如果已知三个量。且这三个量不是同一类物理量或三个量不落在同一个电阻上,就可以求出其余七个独立的物理量,下面就通过实例来分析这类题的解法。  相似文献   

5.
学生解题时常常误入歧途而不能自拔,最后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不外乎思维单调、片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不善于扩展和转移。为此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思路的基本形式及扩展方法,进行多向思维训练。一、思路的基本形式(串、并联法) 解题时要求由已知条件求出未知量来,从已知到未知(或从未知到已知)的中间的思维过程称为思维链,链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串联和并联两种。所谓串(联)链就是根据因果关系从已知条件找到一个突破口,根据公式求出第一个中间量,再根据另一公式求出第二个中间量……最后直到求出未知量为止(如图1)。  相似文献   

6.
所谓“顺向分析法”就是从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出发,根据题意求出为解出最后结果所需要的中间物理量或表达式,再据有关方程或公式,解出结果.可用流程图表示为已知量→中间量→结果运用这种“顺向分析法”解题的一般步骤是:  相似文献   

7.
"自提问"习题就是指:在习题中只提供已知条件,而无具体问题,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已知条件尽可能地推算出题目中各种潜在的未知量的值,即你认为根据已知可以求出哪些相关的物理量,笔者用下例来说明其作用.  相似文献   

8.
描述一个物理过程,需要用到若干个物理量,且各个物理量之间往往是互相关连、互相制约的,但在有些问题中,一个未知量不仅与某些已知量有关,而且还与另一未知量有关,即有关方程中含有两个未知量。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这类问题我们称其为“双变量问题”。双变量问题一般没有确定的解;但是,若所得  相似文献   

9.
速度公式是我们学习物理时接触到的第一个公式,在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一首先要懂得公式。一十中,各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及这些物理量的单位,弄清楚公式所反映的物理规律.然后针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明确已知量和要求量及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公式解答.初学物理的同学解题时可按以下程序进行.1.已知写已知条件的过程是将文字语言“翻译”成字母语言的过程.即把题目给出的已知量用对应的字母逐个列出,不等值的同类量要用脚码区别,并注意各量单位的统一.这是顺利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一步.2.求用字母表示要求的物理量.3.解将…  相似文献   

10.
等量代换法     
林楚 《红领巾》2009,(6):24-25
有些竞赛题数量关系十分隐蔽,如果用一般的分析推理,难于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求出要求的数量。如果我们能根据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相等的关系,使未知条件转化为已知条件,就能使隐蔽的数量关系明朗化,使问题迎刃而解。这种方法叫做等量代换法,是解答竞赛题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1.
平抛运动的习题,最简单的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一点的习题,所给的条件一般为这样两种情况:(1)已知速度方向;(2)已知位移方向.解题的策略是:给什么方向,就将该物理量分解(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利用矢量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找出水平分速度与竖直分速度(或水平分位移与竖直分位移)之间的关系,求出运动时间,即可求出所需求解的物理量.一、已知速度v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动力学的任务是回答物体做各种不同运动的原因,即解决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具体说需要处理两类基本问题:第一类是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要求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可以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知道物体的初始条件(初位置和初速度),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在任意时刻的位置和速度,也就是确定了物体的运动情况;第二类是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由运动学公式求出加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可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从而求出未知的力.解决动力学问题,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做好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弄清所给…  相似文献   

13.
反推法不是一种具体的解题方法,而只是一种解题的思维过程或解题思想方法,中学物理中的大部分题目都可采用这种方法解出,所谓反推,是指在弄清物理过程之后,依据已知物理量,从所要求的未知物理量出发、入手,恰  相似文献   

14.
解物理题就是要根据题目的物理情景和已知条件,寻找物理过程中各个物理量的内在联系,运用物理规律和科学方法求出待求的量.因此解题思路可以从物理规律中寻找,从对物理规律的研究对象、成立条件、函数表达、适用范围的理解和分析中引出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15.
正分析法是将未知推演还原为已知的思维方法,用分析法研究问题时,需要把问题化整为零,然后逐步引向待求量.具体地说也是从题意要求的待求量出发,然后按一定的逻辑思维顺序逐步分析、推演,直到待求量完全可以用已知量表达为止.因此,分析法是从未知到已知,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过程.分析法的三个方面:(1)在空间分布上可以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如力学中的隔离,电路的分解等.(2)在时间上把事  相似文献   

16.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电路计算题的解法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是锻炼学生物理思维和解题思维的关键环节.因此,有必要对初中物理电路计算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一、初中物理电路计算题的解题思路 首先,认真分析电路,在做初中电学题时,最为主要的就是分析电路图,没有给图的题目按照题中文字信息画图,用电路图将题中描述的所有信息表现出来,并且在此基础上,要学会简化电路图,在面对一个非常复杂的复合电路时,主要任务就是要分析电流走向,然后将一个复杂的图分块,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其次,要把题中已知的物理量、要求的物理量和题中隐含的量在分析电路时标记出来,同时,把未知量都标在图上,寻找各种物理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分析要求的就是各种很基本的电学计算公式,在寻找逻辑关系时,要从物理量入手,先把有可能用到的所有式子列出来,然后观察哪种情况已知量最多或者其中包含的物理量可以用已知量表示出来,去试着推导.  相似文献   

17.
求解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常用待定系数法,即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设出相应的解析式,并将已知条件代入所设的解析式中,求出未知系数,最后写出解析式.下面举例加以说明,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所谓“超元”问题 ,就是在表面上看来未知量较多而已知条件欠足的问题 .许多学生碰到这一类问题时 ,感到无从下手 ,望而生畏 .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这一类问题 ,并进一步使他们能自觉地启动多向思维 ,是我们教师的任务之一 .本文就想在如何解答这一方面问题的方法上 ,来谈一下我们粗浅的体会 .1 降元法有些问题的未知量虽然多于我们所能列出的独立方程个数 ,但是某些未知量是不需要我们求解的 ,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些未知的物理量组合为一个新的量 ,这样就能达到降元的目的 .例 1 .有两只电压表V1和V2 ,量程已知 ,内阻未知 .另有一只干电池 ,其…  相似文献   

19.
方程是研究数量关系的重要工具.方程思想在代数、几何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什么是方程思想呢?我们常把所要研究的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相等数量关系,通过建立方程或组,并解方程(组)求出未知量的值,这种将未知量和已知量放在同等地位,通过方程(组)沟通已知与未知的内在联系,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思想方法称之为方程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中考热点与要求】 1.了解生活中的某些简单电路.在已知串、并联电路中的部分物理量的情况下,利用欧姆定律及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求解其他的未知物理量. 2.知道电阻可以随某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创造性地利用电流表或电压表设计具有某种特别用途的电路,并进行相关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