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唐江月 《声屏世界》2006,(11):10-10
饮食类节目的受众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家庭主妇,一类是对吃感兴趣的人(当然他们中间存在交叉)。截至2005年11月1日,全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5.6亿,占总人口的42%;即使只有城镇居民关注饮食类节目,而且每个家庭只有一名家庭主妇,那么饮食类节目的潜在市场也是极其巨大的。以全国知名的饮食类节目《天天饮食》为例,该节目从1992年2月22日开播起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全国每天的固定观众有五百多万人,这个数字对于一个放在非黄金时间而且每天只有10分钟的栏目而言,已经相当不错了。我国现在饮食类的节目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是专门介绍做菜的,比如《…  相似文献   

2.
在苏南地区,说起常州,更多被提起的是餐饮业的发达、红火,餐馆酒店林立,美食街人头攒动。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常州电台新闻台适时推出了餐饮节目《天天饮食》。2003年2月开播以来,反响热烈,播出当年,就有9万广告进账,至今已创造了80万元佳绩。目前,《天天饮食》已成为常州地区比较权威的专业餐饮节目,与节目合作的商家多达上百家。《天天饮食》何以取得成功?秘诀在于激发了听众的参与热情,将餐饮节目实用化、娱乐化。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方言节目的兴起成为我国广播电视行业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1994年9月,重庆电视台开办了一档方言短剧栏目——《雾都夜话》,十多年来,该栏目创重庆电视台文艺类栏目收视率之最;山东齐鲁电视台的方言曲艺式新闻节目《拉呱》,开播一个月后,收视率便窜升至12%,两个月后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3.9%。  相似文献   

4.
《天天饮食》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轻松、实用、充满烹妊乐趣和饮食文化的节目。主持人刘仪伟就像一位天天见面的朋友,在10分钟的时间里,生动、活泼地介绍一道简单易做的家常菜。刘仪伟是学古文出身,没学过播音主持,他也不是专业厨师,但他把《天天饮食》办得如此活泼生动,雅俗共赏,自然有他独特的功力。 1.临场发挥 随心所欲 刘仪伟在节目中运用的语言,是十分通俗化的口语,事先不写稿子,也没作其他任何准备,完全是当场发挥,想到什么说什么。比如,在海边,他就说他做饭时能听到海浪的声音,在武夷山时,他告诉大家,他听得到…  相似文献   

5.
李文丽 《现代传播》2001,(5):127-129
新华社2001年4月9日播发了这样一则消息:河北省国安市某学校一个班里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在一次课堂提问时,举起了左手要求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是当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却答不上来.感到奇怪的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老师由此感到学生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他对学生说:下次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不会就举右手。此后,每看到学生举左手时,老师就给他机会让他答,举右手时则从不让他站起来。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于…  相似文献   

6.
说起电视化类栏目,大家都不会陌生,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诗歌散》、《化报道》.浙江电视台影视化频道的《丛林》、《新天天说》都是电视化类栏目。电视化栏目难办,难以获得理想的收视率,这已经成为一种业内共识。《化报道》作为比较纯粹的化新闻,很可惜失败了;《新天天说》开始是擦边球的化新闻,更准确的说是社会新闻,所以小有成功;  相似文献   

7.
站在一个普通记如何实现新闻作品价值最大化的角度,我们研读了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评报》(以下简称《评报》)。媒体的总编辑,不可能天天去开会贯彻他的传播思路,不可能天天去向每个记编辑诉说他的灵感,不可能天天去评价每件新闻作品的优劣,更不可能自己天天去四海捉“鳖”。而《评报》则是把这些“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一条途径。我们认为,《评报》具有如下四项功能:  相似文献   

8.
时下,京城媒体圈子里似乎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一个栏目办了两年还在继续办,那这个栏目就是老栏目了。如果按这种说法衡量一下有7年历史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节目,真可以说是一个老节目了。但令广播人欣慰的是,7年里这个节目两次蝉联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称号之后,又两度捧回中国新闻名专栏的奖杯;更为重要的是,7年来,《新闻纵横》一直贯穿着一种朝气蓬勃、敢为人先的冲劲和名气,一种坚持自我、超越自我的信心和勇气。初出茅庐1994年10月1日,《新闻纵横》开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大幕由此开…  相似文献   

9.
田静 《声屏世界》2001,(4):45-46
烧菜是一件枯燥的事,特别是一些家庭主妇,一提起做饭烧菜就抱怨“常年累月忙吃忙喝太烦人了”。可是当你看看刘仪伟主持的《天天饮食》节目,短短的十分钟,教你愉快地学会一种烧菜技能,你会觉得,烧菜原来也有这么轻松愉快的感觉,生活真是太美妙了。  相似文献   

10.
今年年初,中宣部、广电部、新闻出版署、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发出了《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我从自己的工作实际中由衷地感受到,这一规定下达得非常必要,非常及时。 我是浙江电视台社教部《生活》栏目的制片人,我们的栏目是一个反映普通人生活经历、生活感受的人物类栏目。按栏目设计,几乎所有的人物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拍摄对象。但是,为了禁止有偿新闻,我们在栏目创意中明确规定,选择普通的感人的人物,不允许“傍大款”。尽管拍摄大款这类人物可以使我们省去不少的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但如果这样做了,我们的节目就会变味,就会失去观众。有一次,一个单位请人拍摄了一个企业家,希望在《生活》栏目中播出,并表示播出费用可以商榷。我在了解了片子的情况后,谢绝了他们的请求。我还知道他们已经向这位企业家许了愿,说节目将在几月几号的《生  相似文献   

11.
白领     
一次旅游,有个整天穿西服的男人总和我在一张餐桌上吃饭,他就像韭菜地里冒出一畦蒿子一样,虽然都是绿的,却怎么看怎么别扭。我问他是做什么的,他夹了口菜说自已是白领。就这样一个西装革履的白领每次去厕所都让别桌游  相似文献   

12.
大地芳草──《京郊大地》栏目“农家好媳妇”系列节目编采礼记郎秀芳蚂螂峪村,藏在密云县的深山里。我们趋车采访,走过密云县城又走了80分钟。就在那样一个小山村里,有位妻子靠天天上山刨草药,使重病6年的丈夫获得新生;就在那样一个地方,一位母亲连买汽车票的钱...  相似文献   

13.
小的不做,大的又做不来,这是一些人的一种通病。我想起了我自己写稿的一些经历。记得我工作后,也是我有生以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在山东省教委《中学生报》“青春短笛”栏目里发表的一首自由诗,一共16行,150多字。那时我的学生都争相传阅那期报纸,读那篇稿子。一位老哥说:“这样的稿子也能发表,好,咱也写!”我还半带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有些稿子很容易发表,就看你写不写。你只要写,就能发表。”而我,  相似文献   

14.
福建日报原总编辑黄种生在《说“缘”》一文中,引用过一个统计:“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是千万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是两亿分之一”。照此说法,我与黄种生同志是挺有缘分的:我刚分到福建日报社,就跟他同住在一个院楼;后来在文艺处主编《生活窗》、《潮声》版,则是在他直接领导下办的;  相似文献   

15.
虽然已过去了5年,但那封退稿信我还珍藏着。每当写稿遇到挫折,失去信心,我就会翻出它,细细阅读几遍,心中就会升腾起一团火焰。那是1988年,当时还是新兵的我,偶然从《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一个新设栏目:《瞬间与十年》,反映各行各业改革开放十年来的伟大成就。于是我匆匆写了一篇征文,寄给了报社。稿子发出后,我焦急地企盼着,每天翻看《中国青年报》,希望奇迹能够出现。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我收到一封信封上印有“中国青年报”的信,待我用颤抖的手拆开封D时,看到了自己写的稿子,还附了一封信:“顾广群同志:稿子早己收到,本…  相似文献   

16.
6月7日,我的长篇人物通讯《打工打出个省劳模》一在《江海晚报》名人周刊《江海之子》栏目发表后,市领导和不少市民很快作出反应:鞠长春这个典型人物抓得及时,具有时代特征;他的事迹非常朴实、生动、可敬,有看头;《江海之子》首次刊登农民工题材的人物,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写这篇通讯,可以说是机缘凑巧,偶然拾来,也离不开同仁们的相助。  相似文献   

17.
媒体必须考虑受众的口味。一个不合受众口味的栏目,是不会受欢迎的。新闻媒体应该把群众标准作为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把群众满意不满意、喜爱不喜爱、欢迎不欢迎作为主线,贯穿采、编、播全过程。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报道才能更有效地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更充分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因此,办出符合受众口味的栏目,是我们电视从业者的首要工作标准。河北电视台《读书》栏目创办3年来,在办出品位与适应读者口味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摸清口味,才能找准定位几乎是天天悬在我的脑海三年来,一个问号几乎是天天悬在我的脑海里——《读…  相似文献   

18.
《关注》是扬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每晚9:30播出的晚间新闻杂志栏目,这是在江苏省名牌栏目《记者观察》基础上扩版而成的,长度为25分钟,从2001年3月5日首播,至今已经开办了一年多。作为一个非黄金时段新出现的栏目,《关注》第一个月的收视率调查是5%,但第二个月就迅速上升到12%,几个月后上升到14-15%;2002年1-11月份平均收视率达到18%,高峰收  相似文献   

19.
最近,网上传出已在东方卫视主持三年“东方夜谭”的川籍主持人刘仪伟将改换门庭。出于好奇.笔者打电话给刘仪伟。很巧,电话一打就通。他说。他的去留将在一个月后见分晓。那时再采访他最为合适,但笔者还是有些迫不及待。先避开敏感话题,我们的谈话就从他的成名作——主持中央电视台“天天饮食”开始。  相似文献   

20.
2004年9月,我当体育编辑。编了一个多月后,便想开辟一个个性化的体育评论栏目,开始叫《体坛夜话》,后来决定采用文图结合的方式,以文说图,以图补文.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起了《无画不说》的栏名。这即是成语“无话不说”的谐音,同时也标明栏目在形式上特点。在内容上.虽是一个体育栏目,但并非就体育说体育.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角度评说体育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