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5 毫秒
1.
朱连清 《辅导员》2011,(23):8-9
“朱老师.王磊和学习委员打起来了!”刚下课.班长就气喘吁吁地跑来办公室汇报“紧急军情”.我连忙站起身来和班长一起“紧急出警”。在去“案发现场”的路上,班长陆陆续续地向我汇报了一下“案情”……  相似文献   

2.
又是一节作课,写的还是老掉牙的“我的理想”。拿着教科书,拿着以前的教案,我走进了教室.开始作的教学。“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掌握在你们的手上,你们要担负建设祖国的重担.谁能说说你的理想是什么?”我把以前说过多次的导入语一字不漏地又说了一遍,在学生响亮的回答声中我肯定了那些有着远大理想的学生,也鼓励了那些还没有“大志”的学生。接着,学生按部就班地在下一节课动笔写作了.  相似文献   

3.
周娜 《小读者》2011,(11):28-28
我的妈妈别的都好.就是太唠叨。从我早上一睁开眼.妈妈的唠叨就开始了。“快起床!快起床!现在都七点了,再不起来就迟到了!”每天早上.我都是伴着这样的唠叨声起床的。每当这时,我都会迅速地爬起床.可是到了表跟前一看才六点半.我就知道妈妈又在“骗”我。不过.从此我就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这可多亏了妈妈的唠叨。  相似文献   

4.
以我手写我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恰当的方法.真诚、真切、真实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要做到“真”.首先得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悟:生活中有许多事.有些虽然很平常、很细微,然而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了,用“心”感悟了.写出来的文章就具有了真情实感,也就能够感染读者、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5.
袁建 《师道》2003,(3):36-37
在备好的教案“余粮”将尽时,我想起我的“亲密伙伴”———教参,却发现那本封面泛黄、边角起皱的教参莫名地“失踪”了。我像一下子没了依靠,备课、上课、评讲试卷全赖它呢!我把抽屉里的东西胡乱翻倒在地乱找一气后却还没见着它的踪迹,未免有些沮丧,坐在那儿发愣,那躺在桌上的教材陡然成为“陌路人”,我和它的距离倏地被拉大许多。向同学科的老师借吧?他们和教参的关系也那么亲近,我又何必横刀夺爱?心里忽有些不甘———没了教参我会寸步难行?我不信。主意打定后,我开始备课。手头就一本教材,动起笔来方觉行笔艰涩,大脑中空…  相似文献   

6.
“让每一个孩子喜欢作文.让每一个孩子会写作文!”这就是我——一个普通语文教师最大的心愿。为此.我不断地思索着,探索着……思索、探索中,一场作文教学的“红色革命”便在我班悄悄地开始了。“红色”代表着火热的激情.我希望这场作文的“红色革命”能够点燃学生习作的激情.让我班所有的学生都能带着这火热的激情.快乐地在习作的园地里耕耘、收获……  相似文献   

7.
一、我对习作“自得其作”的理解 所谓“自得其作”,就是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获得作文的自由。一旦学生把写作文当做“交流”“表达”“随笔”“说心里话”的需要,“爱写”“我要写”就会成为必然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王意娟 《湖南教育》2007,(10):34-34
任教了两届高三、取得了高考“辉煌”成绩、主编了百万字高考复习资料的我,再回过头来教高一,情不自禁地以“高考专家”自居。于是,我的口头禅里“高考”横飞,学生一开始还精神抖擞,慢慢地便有些厌倦甚至开始暗地里计算我的“高考”频率了。学生和我或许都有些不适应,彼此不免有些隔膜。  相似文献   

9.
2002年冬,“国际建构主义与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华东师大举行。一位来自江苏的小学教师作为主要嘉宾走上讲坛。她说:“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为广大教师拓展了一个一展宏图的广阔空间.我则开始了语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说来也巧,因为信息闭塞.我还不知道地球那一边,也开始了情境认知的研究。东西方教育同步,似乎是偶然巧合,却表明人类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会“心有灵犀一点通”。有相似甚至相同的发卿.发展……”  相似文献   

10.
曹军 《语文知识》2004,(9):27-27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小偷被抓后,对警察说:“我的父母东拉西扯把我养大,可他们现在病得东倒西歪。我东拼西凑,东挪西借,还是没钱给他们治病。我很苦恼,整天东游西荡。实在没办法了.我开始东诓西骗,东偷西摸,养成了东张西望的坏习惯。尽管我东遮西掩,还是被你们盯上。我东逃西窜,东躲西藏,害得你们东寻西觅,却不知我躲在东邻西舍。今天我疏忽大意,没看见你们东来西去的,结果中了埋伏,被你们抓住了。”小偷说完,警察已经笑得合不拢嘴。他说:“我天天东奔西走.抓到的小偷都东支西吾的,从来没有谁像你这样能说东道西的。”说罢,从裤兜里掏出一些钱,递给小偷说:“这些钱,你先拿去给你父母治病吧,以后别再东飘西荡了。”接着就把他给放了。  相似文献   

11.
学校要进行语文知识竞赛了,班上的那帮“小淘气”却照玩不误,丝毫不把它当回事。这可把我急坏了,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周一,我神秘地在班上宣布:“谁如果在语文知识竞赛中夺冠,老师就奖给他一个‘甜蜜’的奖品。”“甜蜜的奖品?”小淘气们都睁大了眼睛,七嘴八舌地问道:“甜蜜的奖品是巧克力吗?”“老师,是水果吗?”……这一周,小淘气们不淘气了,家长们跟我说,奇怪?小家伙们在家里学习可自觉了!一周后,竞赛结果出来了,我班的欧文名列全年级第一。语文课上,当我站在教室门口时,五十多双眼睛都睁得大大的,疑惑地看着我——我手上没有任何物品。…  相似文献   

12.
今天的这节语文课是学习《揠苗助长》这一则寓言故事,我让学生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就在孩子们把书读完,教室里逐渐安静下来的时候,突然冒出了一个“另类”的声音:“咿呀,真有这么傻的农夫吗?”我循声望去,见是班级中一个调皮的学生小健,平时上课就特不守纪律,我刚想批评他几句,但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就听见一些学生叽叽喳喳地附和着“是呀,是呀,真有这么傻的农夫吗?”  相似文献   

13.
曾扬明 《福建教育》2009,(12):58-58
本学期开学初,我听一位县级名师的公开课《观潮》,捕捉到这么一个镜头.一学生朗读课文,当读到“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时,把“横贯江面”读成了“横卧江面”。教师及时提示学生读错了,学生纠正后继续朗读。就这样,教师承担了提示错误的角色。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4.
我只要一上QQ.就会选择“我在线上”的状态。我一直对“隐身”的人“深恶痛绝”,既然上了QQ,就该聊天吧?何必筑一堵墙把自己藏起来?  相似文献   

15.
毛志成 《教师博览》2004,(10):18-19
我在教育方面的事上谋生半世.至今还兼任着教育界的某些虚衔,如“中小学素质学会名誉会长”、“中小学教育研究委员会会长”之类。为此,也写了较多对当前教育的“指控”性章。例如2004年第5期的《北京观察》上,我写了一则较长的章《质疑某些化“产业”》,就痛心地谈到了两  相似文献   

16.
从陶行知的“喂鸡”到“带鸡找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走上讲台,他不慌不忙地从箱子中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鸡吃米呢?他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灌,大公鸡拼力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向后退了几步。这时,大公鸡自己就吃起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将一定会好得多!”  相似文献   

17.
我的妈妈是个急性子,不论做什么事都是“快点,快点”,而爸爸是个慢脾气,不论做什么事都是“慢慢来,慢慢来”。妈妈是动手派,下班一进门就忙乎起来,只听见她干活的声音,听不到她的说话声。有时我问:“妈,你怎么不说话呀?”她就说:“忙着干活哩,还说什么呀?”爸爸是动嘴派,从他一进家门的第一句“谁在家里呀”开始,他走到哪里,就把声音带到哪。他在家的时候,多数是坐在沙发上发号施令……  相似文献   

18.
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是开辟“第二渠道”的一种形式.“小论文”答辩会形式新颖,便于开展,广泛地适用于高中学生.我是从1994年开始在高中一年级开始组织“小论文”答辩会的,至今已有三年多了.观介绍如下.所谓“小论文”,是指中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读物,把课堂上所学的化学知识加以应用、拓广、引伸,就某个小专题写出心得、体会的文章.“小论文”既要突出一个“小”字,又不失论文的充分性.撰写后的“小论文”,经过大家推荐,在一个会上宣读,并接受与会者的评议,随时回答师生们对论文提出的问题,最后由评选小组作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小若 《少年读者》2009,(5):35-35
“啊!好痒啊!”我掀开自己的衣服,噢。原来我的肚皮上跳了一个小痘痘,怪不舒服的。“完了,老妈!”我急得大声叫起来:“我生痒疮了!”妈妈闻声赶来,仔细看了一下.再把我的手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说:“没事,大惊小怪的,就是一小毒痘,去买点药膏搽一下就好!”“哦!”我长舒了一口气。可这毒痘痘从何而来呢?  相似文献   

20.
“今天,我下定决心,绝不吃零食!”我举起拳头,对着天空信誓旦旦地高吼。 零食这东西真是个害人精,它不仅花掉了我的零用钱,还使我发胖。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嘴馋的小孩,面对一大堆花花绿绿的小零食,我就会毫不犹豫地掏光钱包。咳!我真是“屡教不改”,大人嘱咐我不要成为“五香嘴”,我是左耳进右耳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