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铜片和浓硫酸反应,会析出大量黑色物质。为什么会产生黑色物质,而且在热的硫酸中也不溶解呢?因为,浓硫酸与铜的反应,还有副反应: 4H_2(SO)_4(浓)+5Cu(?)(Cu)_2S↓+3Cu(SO)_4+4H_2O当硫酸浓度保持在15摩尔/升以上时,硫化亚铜不过是个中间产物,可进一步氧化: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6,(13):140-141
铜和浓硫酸反应实验,不易取得好的效果,硫酸浓度、铜片的大小和反应温度对此实验影响极大。实验过程中生成的黑色物质常影响溶液变蓝的判断,必须对黑色沉淀物的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相似文献   

3.
铜与浓硫酸热反应中黑色物质的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与浓硫酸热反应中黑色物质的成分山东邹县职工卫校(273500)樊振华大多数中等学校和高校无机化学教材都对铜与硫酸的热反应作了叙述,指明该反应为反应中生成的黑色物质,有人认为是CllO,3人认为是*uS、*u。S.为弄清其成分.我什做了实验:将Cll...  相似文献   

4.
硫酸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学试剂,实验室常用硫酸来制备物质、催化反应以及检验其他物质。不同的实验,所用的硫酸浓度不同,硫酸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下面是中学化学实验中涉及到硫酸的一些化学反应。根据各反应的具体情况,将硫酸的浓度与性质归纳如下:1.硫酸和锌反应制H2(稀H2SO4、酸性)。2.硫酸和硫化亚铁反应制H2S穴稀H2SO4、酸性雪。3.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制SO2(体积比1∶3的浓H2SO4、酸性)。4.硫酸和萤石反应制HF(浓H2SO4、酸性)。5.硫酸和食盐反应制HCl(浓H2SO4、酸性)。6.硫酸和固体硝酸钠反应制HNO3(浓H2SO4、酸性)。…  相似文献   

5.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是研究浓硫酸强氧化性的重要实验之一。教材上说:“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发生反应,放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反应后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其化学方程式为:Cu+2H SO()CuSO+SO+2H O浓↑24422Cu实际操作时同学们发现,与浓硫酸共热,溶液开始呈现并非蓝色,而是黑色的浊液,并且反应时铜丝表面由光亮逐渐变黑了。为什么会出现与教材叙述不同的这些现象呢?我们对铜丝变黑提出了一连串的假设:①黑色物质可能是铜被氧化为CuOCuS;②晶体铜表面被氧化后凸凹不平而影响光的反射而显黑色。③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6.
以浓硫酸与铜共热买验为题材的命题,不少存在着背离实际的两种误解:一种认为,铜与浓硫酸共热时铜丝表面变黑,说此黑色物质是CuO;另一种认为,过量的铜与一定量的浓硫酸共热反应时,经一段时间反应后,由于硫酸的消耗和水的生成致使浓硫酸变为稀硫酸,反应停止,铜和硫酸都有剩余。这两种误解均源于作者未亲自动手做实验或对实验现象未作深入细致的分析。这种浮噪的教学行为严重地误导了学生和部分教师。  相似文献   

7.
以铜与各种酸发生反应时所需浓度作为探究内容,通过系列实验,发现铜分别与盐酸、硫酸开始发生反应的起始浓度、铜与硝酸反应生成NO的浓度以及与硝酸反应生成NO2的浓度,并得出相应结论.对实验及结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浓硫酸教学知识落点主要是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教科书通过“黑面包”和“铜与浓硫酸共热反应”两个经典实验予以表征,但无法呈现浓硫酸与稀硫酸性质不同的内在原因。通过设计浓硫酸浓度逐渐变小的“黑面包实验”以及稀硫酸浓度逐渐变大的铜与硫酸反应等创新性实验,展示从不同视角表征浓硫酸特性的可视化教学设计片段,以期帮助学生从物质组成和结构视角感悟浓硫酸与稀硫酸在微观上的本质差异,实践和发展“组成—结构—性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相似文献   

9.
Zn能从CuSO4溶液置换出铜,析出铜的颜色可能会出现黑色、暗红色、紫红色.怎样才能使Zn与CuSO4溶液反应置换出的铜呈紫红色?析出的黑色物质是纯铜吗?为了弄清这些问题,笔者做了大量的实验,具体做法如下.一、怎样才能使Zn与CuSO4溶液反应置换出的铜呈紫红色.首先配制分析纯CuSO4饱和溶液,然后将一部分饱和CuSO4溶液按体积比1:6的比例加水稀释,得到CuSO4稀溶液.分析纯Zn粒与CuSO4饱和溶液和CuSO4稀溶液在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酸度条件下进行反应,实验结果是:1.室温下Zn与CuSO4稀溶液反应置换出来的铜呈黑色粉末状.2…  相似文献   

10.
铜及其化合物知识在中学化学教材中没有完整系统地去研究、讨论,而是分散在从初中到高中的不同阶段去学习,如初中学过CuO是黑色物质、具有氧化性;高中学过新制的Cu(OH)2与含醛基的化合物反应可得到砖红色的Cu2O;铜盐能使蛋白质变性等等.  相似文献   

11.
正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1第101页实验4-9:浓硫酸与铜反应演示实验,该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思维能力的难得素材。由于实验反应因加热温度、硫酸的浓度、反应物用量等条件不同,反应出现不同现象,为此,笔者组织学生从实验装置、反应条件、实验现象等几个方面进行科学探究,收到了良好效果。一、实验装置的探究浓硫酸与铜反应演示实验装置的最大优点是简单,但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缺点。1.不能探究不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2.反应加热生成二氧化硫及硫酸酸雾易溶于  相似文献   

12.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中化学第一册中“铜与浓硫酸反应”演示实验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进行了改进,用可移动的铜丝代替铜片,并对硫酸的浓度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当硫酸的浓度为80%时,实验现象鲜明,反应时问短,教学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正>一、极端假设法的应用极端假设法是一种常见的高中化学解题方式,下面以一个案例分析这种方式的具体应用:向16L、浓度为20mol·L(-1)的浓硫酸溶液中添加大量的铜,加热处理之后,问:此次被还原的铜的物质的量是多少?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基础上,因为浓硫酸被还原的量需要通过反应式进行有效构建。同时这种构建之后,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硫酸与铜的反应只有硫酸为浓  相似文献   

14.
对于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实验,高中课本只给出了一个简单的方程式,但类比铜与硝酸的反应可以知道,这个反应不是这么简单。利用浓硫酸、铜片、稀硫酸、浓氨水、浓硝酸、氯化钡溶液、蒸馏水,对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进行再探究,对检验黑色物质中存在的其他物质进行了详细探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铜与浓硫酸的反应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因此,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而要与实践相结合,敢于质疑。  相似文献   

15.
在初中化学第二章中关于“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描述,似乎由黑色物质变成的红色物质都是铜。这红色产物都是铜吗?我们重复实验多次,经检验,这红色产物不全是铜,其中还含有氧化亚铜。这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作证实。我们设计的实验,除氧化铜的来源不同外,具体操  相似文献   

16.
硫酸的浓度不同表现出来的性质也不同.比如:"Fe与H2SO4反应"中,硫酸的浓度不同与Fe反应程度不同,反应产物也不相同.因此,需要对H2SO4的浓度进行定量研究,找到生成不同产物的最佳浓度范围.  相似文献   

17.
硫酸的浓度不同表现出来的性质也不同。比如:“Fe与H2SO4反应”中,硫酸的浓度不同与Fe反应程度不同,反应产物也不相同。因此,需要对H2SO4的浓度进行定量研究,找到生成不同产物的最佳浓度范围。  相似文献   

18.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发生变化,或物质某些量的增减,与反应物量的减少、生成物量的增加有相应的关系,故可直接根据改变量进行化学计算,现举几例如下: 〔例1〕把一块重82克的极薄的纯净铁片浸入342克硫酸铜溶液,等反应完毕后(假定这时硫酸铜里的铜已全部析出)把附有铜的铁片从溶液中取出。洗净、干燥,再称重,得83.5克。问:①铁片上附有多少克铜?②原硫酸铜溶液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解:设析出的铜为x克,参加反应的硫酸铜为  相似文献   

19.
对化学研究性实验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化学研究性实验就是运用一定的实验方法 ,创设不同的实验情景 ,引导学生对一些化学反应从多方位、多层面进行分析 ,研究某一化学反应的实质和规律 ,从而有力地解释客观事实的实验属性。本文就几个具体实验从不同的角度对研究性实验进行探讨。1 化学反应现象和本质的研究性实验相同浓度的三氯化铁溶液与硫化钠溶液反应 ,可能发生什么现象 ?生成哪些物质 ?实验时可设计采用将硫化钠溶液滴入三氯化铁溶液中 ,和将三氯化铁溶液滴入硫化钠溶液中两种不同的滴加方式。若将硫化钠溶液滴入三氯化铁溶液中 ,局部产生黑色沉淀。振荡后黑色沉淀消失 ,…  相似文献   

20.
一、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变化规律1.浓度与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增大物质的浓度,其氧化性(还原性)随之增强,减少物质的浓度,其氧化性(还原性)随之减弱。如浓硝酸氧化性强于稀硝酸,浓硫酸氧化性强于稀硫酸等。例1:38.4mg 铜跟适量的浓硝酸反应,铜全部反应后,共收集到气体22.4mL(标态),反应消耗的 HNO_3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A.1.0×10~(-3)mol B.1.6×10~(-3)molC.2.2×10~(-3)mol D.2.4×10~(-3)mol解析:铜与浓 HNO_3反应生成 NO_2,但随着硝酸量的逐步减少,硝酸溶液的浓度变稀,则硝酸的氧化性渐弱,故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