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特殊转型时期,单纯依靠政府的传统治理模式乏力应对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协同治理应运而生。协同治理的"内涵、阻碍因素及实现路径"等方面是学界关注重点。这些研究从"多元"主体、"社会转型"背景、"促进公共利益"的目的等三方面解读协同治理的内涵。就现有治理系统而言,实现协同治理既面临"社会资本异型发展""信息技术不成熟""理论基础薄弱"等外部阻碍,同时又受到"传统体制排斥""政府悬浮化""思维模式刻板""标杆劣质"等内在条件束缚。走向协同治理还需要从增强社会自治能力、端正政府角色、构建沟通平台、增强多方信任度等方面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职教育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完善高职教育治理结构,优化高职院校治理,已成为实现高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命题。以协同治理推进高职教育现代化是回应高职院校“双高计划”战略诉求,应对高职院校“扩招百万”现实挑战,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要求。当前,实现高职教育现代化面临协同治理理念转变滞后、协同治理主体明显失位、协同治理制度供给不足、协同治理机制不够健全等现实困境。因此,需构建出以树立协同治理理念为前提、以打造治理协同体为重心、以完善协同治理制度为保障、以探索协同治理机制为关键的“四位一体”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3.
大学内部社会资本作为现代化高等教育资本形式之一,是大学内部高效治理和永葆活力的根源所在.积聚和运营大学内部社会资本可以减少大学内部治理成本、增强学校内部凝聚力和促进大学内部协同创新.但在大学内部治理中,由于制度供给不足、权力关系失范、利益整合不畅以及存在信任危机等因素,阻碍了大学内部社会资本积聚.针对这些主要的障碍因素,应从完善制度供给、协调权力冲突、调整利益关系、培育内部信任、承载网络责任等维度,设计大学内部社会资本培育路径,促进大学内部社会资本的积聚,实现大学内部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在公共危机复杂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跨部门合作是公共危机治理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社会资本是部门间合作活动发生的介质,其质量决定了公共危机治理中跨部门合作的实现程度。中国社会资本的存量及特征带来了合法性、有效性、责任性三个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公共危机治理中跨部门合作的实现。因此,公共危机治理中跨部门合作的实现,需要培育和整合现有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5.
大数据开启了人类社会的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以一种独特新颖的方式,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思维模式。通过思维意识、数据决策、多元协同、技术支撑四个维度来构建起新型的社会道德治理体系,实现社会道德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法治保障为要素的城乡社会协同治理,是我国语境下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一种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社会协同治理能力与绩效评价,是判断和确认多元治理主体在社会治理中协同状况及其效果的过程,目的在于通过对协同治理能力与绩效评价,不断优化社会多元治理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提高协同治理社会的能力和绩效。文章以协同治理能力和协同治理绩效为基本维度,以湖南长沙、邵阳两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力求构建一个能反映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社会协同治理能力与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城乡社会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协同治理机制优化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治理协同机制,既是当前政府治理能力较强而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的现实图景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包括协同治理主体、客体、程序、动力、目的等构成要素,其实现形态主要包括价值导向机制、主体培育机制、主体运行机制、协同保障机制、协同评价机制等。在我国语境下,构建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法治运行、公平正义、协商民主等原则。  相似文献   

8.
面对由“管理”走向“治理”的公共治理转型,在我国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方式转变中,社会工作对于推进民族地区新型社会治理机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协同视角为社会工作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协同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以利他主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是社会工作协同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机制的专业优势;汇聚多维度需求的社区治理为二者的协同共生提供了主要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野调查,运用社会资本理论中“社会信任、社会规范、社会网络”为分析框架,以福建省N市NY镇青年义务消防应急救援队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会资本对农村社会激励机制与农村专业组织发展的影响。义务消防应急救援队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组织,承载了个人与政府的信任,以规范的制度与融洽的组织内部环境,构成了村民参与治理的组织基础。其具体的治理过程是将所积累的社会资本参与到治理实践,辐射到整个农村范围,在治理过程中构建规范,从而赢得信任,并形成新的社会资本以致善治的效果。同时,社会组织应提升信任水平、鼓励村民参与、完善制度规范,促进有序发展、拓展社会网络,形成社会激励进而实现多元协同的社会组织治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李梅 《东吴学术》2023,(4):78-86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以行政力量为主导的城市社区治理体系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基层治理,表现为社区自治功能弱化,对居民的回应性不足。因此,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政策,都强调社区治理需要从一元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已成为社区治理转型的共识,也是各地进行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的主要目标。这一转型过程中,基层的主要创新实践包括:一是通过党建引领搭建协商平台,使社区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成为可能;二是通过“接诉即办”改革,重塑社区治理的行动逻辑,将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管理转化为上下互动、市民诉求驱动下的治理过程;三是完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建设;四是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社区治理,以信息共享推动社区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推动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还需要在法治化、体制机制建设、社区治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做更多努力。  相似文献   

11.
城市食品安全危机的频繁发生与不确定性需要调动政府与广泛社会主体的力量进行协同治理。本文根据近十年来城市食品安全危机治理的情况分析城市食品安全危机进行协同治理的必要性,尝试性地提出食品安全危机协同治理的概念与特点,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并结合我国当前实际,设计出构建城市食品安全危机协同治理模式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公司治理表面上看是组织结构、制度与机制的集合,实际上是治理主体间持续互动的过程.将公司社会资本管理作为内生变量纳入公司治理分析,可以发现公司社会资本在完善公司治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公司内部、外部以及公司管理者出发,培育与积累公司社会资本,是推动我国公司治理完善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社会信用治理中,制度、技术与文化三者不可或缺。这里的制度是关乎信用的制度的统称,技术专指社会信用治理的技术方面即狭义的社会信用体系,而文化则指信用文化的培植。一个国家(地区)社会信用治理的成效如何,与是否实现了以上三者的协同治理息息相关。信用制度、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完善,强化的是社会信用治理的外在约束力;而信用文化的培植育成,则注重的是信用主体内在的诚信修为。在信用制度、信用技术与信用文化的协同治理下,能够实现“计算信用”与“诚实信用”的并存,其中信用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结果,将是“诚实信用”的逐渐强化。只有实现了制度、技术与文化三者的共同协力,社会信用治理才能达到协同治理的高度,社会的信用良序才可望形成并得以持续。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是一项复杂多样的系统工程。贵州省凤冈县通过联系服务群众创新提出“四直为民”,在强化自治德治法治“三治”方式过程中,突出以党委核心领导、多元治理主体、社会协同共治和增强社会活力等方面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深化和拓展基层服务型建设。但从议事主体、模式构建、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来看,还应从实践应用中不断反思并寻找新的突破口,以此实现乡村治理体制共建共治共享的“三共”社会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5.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是由物资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以及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一系列契约的组合.公司应当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利益相关者与股东共治公司相关事务.以增进各利益相关者之共同利益,实现公司社会责任。从公司社会责任的角度考察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不难发现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债权人在公司组织机构中缺位、劳动者在公司组织机构中式微、对公司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及诉讼救济途径缺失等问题,因此.建立与完善与公司社会责任相适应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是提升我国公司治理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深入展开,企业慈善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企业慈善文化建设不仅是构建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协同机制的现实需要和推进社会道德治理的有效路径,而且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坚持推进企业慈善常态化发展进程、凸显企业慈善个性化发展特色、构建企业慈善社会化运行模式、完善企业慈善法制化保障体系的逻辑思路下,探讨企业慈善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对于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educational policy, and governance in Scotland and Sweden and the two countries’ response to European Union and global legislative and policy change. In Scotland, gender is mainly invisible in recent policies on inclusion, achievement beyond academic attainment, and the idealisation of the child. Gender is thus marginalised within a range of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ocial in/equality. In Sweden, in contrast, gender has higher visibility in policy and governance as both an indicator of democracy and a means of preserving social democratic consensus and prosperity. However, recently its privileged position has come under attack. We draw on social capital, gender, and policy theory to analyse the range of influences on gender and educational governance in the two countries including that of the social capital of organised feminism.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剖析帕特南的社会资本概念出发,分析社会资本蕴涵的特质,对政治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社会资本的功能性价值体现在:促进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政治民主的实现、政治效能的提高、善治的实现、政治稳定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地方公共事务的管理应看成是一种治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比地方政府范围更大的对话空间,实践证明,丰富的社会资本有助于减少社会的等级关系,增强公民社会的自治能力,降低社会的治理成本。  相似文献   

20.
We evaluated the role that social capital among teachers plays in affecting teacher pedagogy in the context of comprehensive school reform (CSR). CSR implementation was designed to change school- and classroom-level processes, including organization and governance,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D),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CSR implementation may encourage daily collaboration among teachers and thereby increase what sociologists refer to as "social capital" or resources stemming from social relations. Using a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design, we examined the extent to which CSR helps teachers accumulate social capital and whether social capital mediates the influence of CSR on teachers' pedagogy. Our results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social capital in studies of CS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