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绪金 《武当》2008,(12):19-20
杨式太极先师杨澄甫在《太极拳十要》中论述“上下相随”时认为,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练习谈》中强调“两脚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说明脚的步型步法在杨式太极拳中的重要性。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根基是脚的功夫,是步法。  相似文献   

2.
求实 《武当》2009,(4):15-16
前些时候,笔者看到了一位颇为知名的太极拳家写的两本书。书中谈及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以及杨澄甫宗师传授的“两个”杨式太极拳架(大架子)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华武术》2006,(1):F0002-F0002
1948年出生,北京市人,祖籍河北。北京体育大学毕业,中国武术七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现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委员,北京市西城区武协副主席。自幼随祖父崔毅士练习传统杨式太极拳。多次出访日本、美国等国传授太极拳。主要著作有《杨式太极拳体用图解》《传统杨式太极拳入门》《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太极刀》《学练二十四式太极拳和三十二式太极剑》《杨式太极拳108式》《杨式太极剑》《杨式太极拳56式》《杨式太极拳拆招》等,并录制了太极拳光盘和录像带等教学片。  相似文献   

4.
《中华武术》2005年第1期《名家信箱》栏中刊登了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先生答新疆乌鲁木齐市李岐山的来信,称:“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都是杨澄甫先生最后定型传授的,也就是杨式太极拳大架。当年,杨澄甫先生在教拳的时候,传授了许多外姓弟子,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外传’。由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小,还没有从杨澄甫先生那里得到传授。所以,我认为杨式太极拳不存在‘内传’和‘外传’之说。”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昊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5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现今人们主要是以陈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为主进行体育锻炼.为了让人们更好的学习掌握太极拳,通过对陈式太极拳与杨式太极拳他们两者的特点、作用、形成、内容的进行分析论述.以此让人们更好的练习太极拳,掌握太极拳之精髓。  相似文献   

6.
蒋林 《武当》2008,(9):8-9
多年来一提到杨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人们看到的主要是均匀缓慢、松静自然、行云流水般的练法,而在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中,还有运动快捷且发力脆快的一些套路和练法,“杨少侯传小快式太极拳”,就是这样一种鲜为人知的套路。其练法既不同于常见的108式或85式传统套路,也不同于一般的杨式“太极拳小架”或“快拳”,他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据我师张文炳先生讲,这套小快式只在杨氏子弟和极少数入室弟子中传承。杨少侯先生得传其伯父班侯先生,我师张文炳直接得传于少侯先生。  相似文献   

7.
《中华武术》2002,(11):34-36
在近代,杨式太极拳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拳种。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提倡,再加以根据传统杨式太极拳改编的24式简化太极拳的推出,使杨式太极拳的流传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8.
杨式太极拳整套拳架由三十七个可以互为衔接、各具用法 ,又可单独习练的招势编排而成。“云手”动作是杨式太极拳中的典型动作之一。因两手在腰背的带动下作上下交替的环形盘绕 ,就象天空中连绵不断的行云而释名。“云手”动作在太极拳中具有代表性 ,在各大流派中 ,均有以“云手”命名的动作 ,虽外形略有区别 ,但同样遵循太极拳的练习要领 ,有独特的健体价值及技击功用。在杨式太极拳中 ,除单鞭外 ,共出现3次“云手”。因此 ,在教学中钻研“云手”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云手”动作要领剖析1 身法中正不偏、支撑八面、上下一条线“云手”有…  相似文献   

9.
《武当》2009,(7):5-5
2009年5月下旬,在香港元朗天水围,由杨式太极拳第五代联谊会和香港杨式太极拳总会联合主办了传统杨式太极拳国际论坛。海内外众多太极名家以及专家学者到会,深入研讨太极拳理法。论坛取得了重要成果,对太极拳的研究、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谢文德 《中华武术》2005,(10):13-14
杨式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杨振铎在忠实继承祖传拳艺的同时,根据时代的发展,群众的需要,在丰富和发展方面做出了贡献。然而杨老师总是谦逊地说:“谈不上丰富和发展,只是有些体会而已。”  相似文献   

11.
今年7月25日,是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太极拳名家杨振铎老师的80寿辰。在这即将到来的大喜日子里,作为先生身边的一名弟子,几十年来或亲历、或耳闻目睹先生的往事,恍如就在眼前……  相似文献   

12.
王白玄 《武当》2024,(2):7-9
<正>杨振铎宗师,杨澄甫宗师第三子,中国武术九段,中华十大武术名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首批专家委员会专家,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原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会长。杨振铎宗师是杨式太极拳的重要中兴者,也是近代杨式太极拳运动发展的重要开拓者,更是千万杨式太极拳爱好者的拳艺导师、人生导师和健康导师。其一生对于太极拳的践行和努力为后人树立楷模和榜样,激励着我们无数太极人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13.
《武当》2004,(7):62-62
2005年,是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成立20周年,也是学会创始人赵斌先师百岁诞辰纪念。我会决定举办“2005年杨式太极拳西安邀请赛”暨“杨式太极拳主要传人联谊会”,欢迎海内外拳友光临。大会基本方案如下: 一、主办单位:西安市武术协会、(香港)中国武术国际交流中心、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兼任承办)。  相似文献   

14.
高保中 《武当》2023,(1):9-11
<正>起势在太极拳中的地位非常之高,杨澄甫宗师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这样写道:“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将起势定位于太极拳“练法用法”的“根本”。在传统杨式太极拳中,作为第一式的起势,是无极生太极的关键之所在,杨澄甫宗师说:“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牵强。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这句话所含已有“体用兼全”。凝神静心,体态安详,意气兼备,应物而发。这完全就是“内外合一”之境,我于此揣摩已久,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5.
云南 《武当》2014,(8):21-22
每当提起杨式太极拳的源流,就有人大言不惭的大放厥词,说杨式太极拳是从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衍化而来,其根据就是因为杨露禅当初去陈家沟找陈长兴学拳,拜长兴为师,学的就应该是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  相似文献   

16.
薛蔚昌 《中华武术》2004,(10):26-26
在杨式太极拳中,称腰为“中盘”;胯为“下盘”;肩为“上盘”。“三盘”,以“中盘”为主宰,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7.
张玉华 《武当》2003,(11):30-31
杨禄躔先生是清朝晚期武功卓著的太极拳大师,当时被称之为“杨无敌”。杨先生生于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故于光绪初年(公元1875年),享年75岁。杨先生过世几十年之后,杨先生的第三代人杨澄甫继续传授太极拳术,于是有了“杨式太极”之称谓。然而,杨澄甫的“杨氏太极拳”和祖父禄躔先生的太极拳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有  相似文献   

18.
林俊岸 《武当》2015,(2):28-29
(接上期)二、杨式太极拳之风格与陈式太极拳完全不同,没有传承关系对太极拳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拳架风格、练功内涵及功用技击完全不同,说杨式太极拳传自陈家沟,杨氏门人也都疑虑不解。于是有人便编造说,杨禄禅为了教授王府公子,故将刚猛之陈式太极拳改成轻绵绵的太极拳,此纯属主观臆测。杨禄禅在未去北京教拳时,其拳便被家乡百姓称为"绵拳",何来改拳之说。杨式府内派太极拳公之于世,其传言不攻自破。府内派十套拳,并无一套与陈氏  相似文献   

19.
谭大江 《武当》2005,(9):5-6
2005年5月21日至23日, “05华亚杯杨式太极拳西安国际邀请赛”暨“杨式太极拳名家座谈会”在西安隆重举行,笔者荣幸被邀参加盛会。会中,路迪民先生带天津喻承镛先生来访,不经意间,喻先生向我们披露出了赵堡太极拳古传一支新信息。喻老师的赵堡太极拳是他于上世纪60年代调新疆工作后,在同  相似文献   

20.
《武当》2008,(2):1-1
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瑰宝——杨式太极拳,增强海内外杨式太极拳爱好者的交流互动,探讨中华太极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战略,推动杨式太极拳的普及提高,为人类的友谊、健康、和谐做出新的贡献,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武当杂志社将联合有关单位,于2008年10月中下旬在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调水源头丹江口,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太极拳发祥地湖北武当山,隆重举办2008“武当杯”杨式太极拳联谊大会。为使大会圆满成功,大会筹委会将从四个方面着手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