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謇的职教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张謇的"首重道德,次则学术""教育以生计为先""知行并进"等教育思想仍熠熠生辉,光照千秋,彰显出职业教育的现代意蕴。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所在地海门是张謇故乡,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大力实施"弘謇教育",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现代职业人。  相似文献   

2.
张謇,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我们海门常乐人的骄傲。他,一个不平凡的人,一生创造了无数辉煌成就。他,是教育家,是政治家,是社会活动家,是农业专家,是慈善家,是林语堂所说的"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时代巨人!这一天,我来到张謇纪念馆,追寻他的足迹,领略他的风采。张謇纪念馆是一所灵秀的园林式建筑,园内建筑古朴凝重,曲径  相似文献   

3.
张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7月17日),字季直,号啬庵,江苏通州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1853年生在海门的张謇16岁考中秀才,直到41岁才中状元,仕途并不顺遂。其间跟过原通州(今南通)知州孙云锦、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他在支援朝鲜政策上主张对日强硬,受到拥戴光绪皇帝的南派首领潘祖荫、翁同龢赏识,但是在帝、后两党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张謇却因父丧必须回老家守孝,自此回到江南发展事业。  相似文献   

4.
张謇与孙云锦的交往始于张謇在清同治十年(1871)的冒藉案,之后这位长者频频向张謇伸出援手,延张謇为其江宁发审局书记,以此增补家计。尽管张謇在孙之发审局仅仅两年,但二人此后的交往一直延续了十六年,直至孙氏去世。在《开封府君年谱》二卷中,发现张謇为孙氏所作的两篇文章,在关于二者交往的诸多史料中均未见及。据此,这两篇文章应是张謇佚文,将其点校整理,俾使为研究二者交往增加实证性史料。  相似文献   

5.
张謇,清末状元,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江苏南通人。早年入淮军吴长庆幕,参与军事机密,因才华横溢,深得吴长庆的青睐。 1881年4月,袁世凯也投入吴长庆军中。吴长庆命袁世凯在营中跟随张謇读书(此年张謇29岁,袁世凯23岁)。张謇以八股命题,袁世凯的文字芜秽,不能成篇。张謇批改其文往往无从下手,为此花费了不少精力。袁世凯虽然学识浅薄,但对老师尚算尊敬,张謇请  相似文献   

6.
张謇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实业家和教育家,毫无疑问,从事实业和教育活动是构成其一生经历的主要内容,而重视人才、培养人才、运用人才则是他发展事业,取得成就的关键所在。探讨张謇的人才观,是张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张謇,字季直,1853年(清咸丰三年)出生于江苏南通海门的一个农家.本着"以读书励取科名,守父母之命为职志"的精神,科场拼搏30年,终于在42岁时金榜题名.他深切地感受到科举制度之摧残个性,禁锢人才,"遂一意断仕进",萌发了兴办实业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对张謇的研究兴趣长久不衰,并从历史学界扩展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研究层面涉及文、史、哲,以及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城市规划,水利农垦、交通运输,乃至戏剧、美术、医学、慈善等诸多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近百年来张謇研究约分三个阶段:张謇在世时至逝世后研究张謇的工作即已展开,抗日战争爆发至1949年期间,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二十世纪50—60年代张謇研究才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1966年以后张零研究被迫中断十年之久;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张謇研究也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进入一个有组织,有系统,多学科,多层面空前繁荣和发展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海门常乐镇人。他是中国近代最先提出教育必须使得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家之一。他丰富的教育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绝无仅有,对现代教育仍具有启示意义。通过"学謇弘謇"深觉教育真谛蕴含其中,现仅从对班主任工作启示的角度,结合自身的实践浅谈几点粗浅之见。  相似文献   

10.
王鹏杰 《文教资料》2013,(20):87-88
东北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近代以来更是引起诸多列强的窥视。张謇出生东南地区。但对东北地区却有所关注,很早便认识到东北地区的重要性。在张謇出任政府要职期间,对东北地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推动了东北地区的开发,并极力维护东北主权。本文跳出研究张謇的热门地区,另辟蹊径,尝试探索张謇与东北地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清光绪状元,实业家,中华职业教育社早期发起人之一。1853年(清咸丰3年)5月25日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张謇幼年聪慧好学,28岁中秀才,41岁(光绪甲午)中状元。同年,中日海战惨遭败北,他义愤填膺,上疏弹劾李鸿章,认为日本所以能胜我者,主要是国富而兵强,要想富国安民,除了坚船利炮,更重要的还是发展实业。1894年,张謇思想上有了一个大的转变。他对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运动,虽不尽赞同,但也主张废科举,兴学堂,因而翌年即加入了强学会,撰写《变法平议》。1901年他为两江…  相似文献   

12.
张謇择师     
张謇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实业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他学养深厚,远见卓识,知人善任,择师之举,可见一斑。 一是延聘有真才实学的名师。张謇是清末的一个状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择师问题上,他确信“名师出高徒”,认为学校办学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1902年5月,他在南通城南千佛寺故址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曾先后对外延聘了著名学者罗振玉、王国维、朱东润、吕思勉和近代著名画家陈师曾等名师来校任教。张謇也注意从南通本地网罗人才,当时有时称张謇身边一“龙”一  相似文献   

13.
张謇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癸卯东游日本学习考察是他思想意识、政治态度、兴办实业的转折点。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错综复杂的主客观因素使张謇得以实现多年欲游历日本、考察学习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办学经验的夙愿。研究张謇癸卯东游的主客观原因,不仅可以加深对张謇东游全过程的研究认识,也是全面地理解东游乃张謇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们浓墨重彩地宣扬一位已经故去近70年的历史人物,固然是为了缅怀他所创造的恢宏业绩,歌颂他为国家经济发展、为民族振兴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这个因素之外的更深层原因还在于:通过深度研究,我们能够加深对中国近代历史演变轨迹、特点、规律的认识;可以加深对我们国家近代化事业启动的历史大背景的理解;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又可以为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寻求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有关张謇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国际学者的浓厚兴趣,日前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表明,关于张謇研究,无论是广度、深度、还是方法,较之以往都有所突破。我们现在摘要发表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CCTV举办过2002年感动中国的十位人物评选活动。这些人物的事迹确实都使中国为之感动。但如果再要评选"20世纪感动中国的十位人物",我将毫不犹豫地提名张謇。因为他也曾经感动中国,而且其影响持续之久,事业经营之难,泽惠地区之广,都为时人所难以企及。当然,这样的评选对于张謇本人也许是多余的,因为他并不在意自己的身后名。"即此粗完一生事,会须身伴五山灵",他的志趣只在于做  相似文献   

16.
1903年,张謇在通州(今江苏南通)建立了我国第一所民办师范学校。学校建置遵照癸卯学制的规定,广设新式课程,并延揽中外师资。王国维由罗振玉推荐,应聘入校执教,并受张謇委托,参与学校章程审定、课程设置、教师招聘等初创时期几乎所有校务的处理,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现存张謇的十余通有关书札,不仅反映了他对王国维的信任与重托,也揭示了当时士人对新式教育的探索情状,是研究清末地方兴办新式教育的绝好材料。  相似文献   

17.
武昌起义后,国内立宪派的首领张謇,曾一度拥护袁世凯.据此,史学界长期斥张为袁的"帮凶"、"反革命助手".本文也想就张謇拥袁谈谈自己的看法,请同志们批评指正.武昌起义前,张謇曾登门拜访被贬归乡的袁世凯,袁要求张有朝一日给予合作;在南北和谈中,张謇暗中参与了"惜阴堂"计划,终使袁世凯一箭双雕,坐上了总统宝座;在袁世凯操纵的"第一流人才内阁"中,张謇慷慨陈词要扶危济困.这些都是事实,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并不能展示张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全貌,我觉得对此问题还应作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对张謇的研究从他在世时既已开始,尤其是近十年的研究更是成果丰硕。这些研究主要体现在张謇的政治思想和活动、经济思想和活动、教育思想和活动以及文化和慈善公益活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张謇和许鼎霖是实业救国的力行者,政治活动的同路人。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曾走过苦读诗书、科举应试的道路,都曾有过蒙怨受辱、家道中落的遭遇。面对列强侵略、国势危殆的严峻现实,张謇与许鼎霖都主张因地制宜,发展实业,以救亡图存,造福桑梓,但许鼎霖成绩稍逊。他们都积极参加清末的立宪运动,但张謇更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转而支持共和,为中华民国的成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张謇深厚的儒学背景及对吏治的理解使其形成了超越时代的勤政观。文章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分析了张謇勤政观产生的背景,进而阐述了张謇勤政观的基本内涵,并提出了张謇勤政观的鉴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