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炜 《新课程研究》2009,(10):77-79
生命教育自20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以来,已经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教育与生命是同步的,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成长的过程。语文学科因其基础学科的特点及优势,必须也能够充分利用广阔的教育资源,成为唤醒学生生命意识的主阵地。笔者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分析,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生命教育:①提升教师的素质,让教师系统深入地理解生命教育的价值理念;②充分利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并懂得珍惜生命,关爱生命;③在教学方式上,应采用阅读赏析讨论法、实践体验法,注意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学习心得,让他们明白珍惜生命的责任和逆境生存的意义;④注重对话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师生关系的对等性,使教学体现为一种唤醒教育.让学生在思考、体味生命价值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理解他人。关怀生命。  相似文献   

2.
邹一斌 《现代教学》2007,(12):22-22
在语文教育中所理解的生命,是处于社会和历史当中的生命。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摇生命意识的教育(从施教者的角度)和生命化的教育(从受教者的角度)。 语文生命化的教育是个动态的过程,就是以教师的倾心投入来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世界来欣赏生命的美好,领悟生命的艰辛,探求生命的意义,建构生命的信仰。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生命教育也在不断的推进过程中。生物学是关于自然的解说,其主要研究生命以及生物繁殖等,因此生物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将递进式生命教育思想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生命观,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物教学》2019,(16):5-10
生命教育包含自然生命教育、社会生命教育及精神生命教育三个维度。生命教育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过程,是教师面向学生进行有关自然、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教育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认识自然生命本质,感受社会生命内涵,提升精神生命价值的过程,这就是"生命对话"。对于生物学教育而言,无论对象还是内容都是自然生命本身,生物学教育是始于人与自然生命的对话,这种"求真"的过程就是"对话生命"。由此可见,生命教育与生物学教育是包含关系,生命教育包含生物学教育。  相似文献   

5.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学业负责,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成为学生幸福的奠基者。作为教师,不仅要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我们还要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让学生优化思想,学得快乐!"这段话真是哲理深刻,值得我们这些从教者去领悟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当前,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忽视学生生命存在的现状。生命涵义的丰富性,使生命教育成为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个性、探求与认识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以及实现天地人我和谐共融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在以自身教育、他人教育、自然教育和宇宙教育为内容的理论目标构建的基础上,学校应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采用阅读赏析、实践体验、随机通达等教学方式,引导教育学生在思考体味生命价值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理解他人,关怀生命。  相似文献   

7.
汶川大地震给了我们惨痛的生命教训。然而,震后学校教育对灾害的应对仍停留于教育的工具层面,其症结和根源主要在于对教育本质理解的偏差、教育价值取向的异化和社会考评体制的局限。应积极推进应对灾害的生命教育:回到生命之中,引导学生理解死亡,珍惜生命;探寻生命之源,引导学生感恩自然,和谐共生;遵循生命之道,引导学生回报大爱,提升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8.
阐述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即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教育学生爱惜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望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挑战生命,通过对生命本质、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教育学生敬畏生命、保护生命,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9.
教育应具有生命意识,要重视学生个体生命,引导学生创造生命的意义。教育要树立以关怀学生生命为本的教育观,要从生命的视角重构课堂教学,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重视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感受,重视教师关怀学生生命的作用,倡导高等教育从生命教育角度思考探索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0.
幸福,可以说是人类必然选择的终极的价值目的,也是人这为人的最根本的确证,对幸福的解理和对人生命的理解实际上是同一问题.教育作为一种"成人"的活动,同样也关注对生命的理解,因而幸福教育是教育的应用之义.本文从人文主义视角,在对幸福做出生命诠释的基础上,探讨了教育如何引导学生走向幸福.  相似文献   

11.
谢华芳 《科学教育》2007,13(2):29-30
据教育部、公安部对北京、上海等10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全国每年约有1.6万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由于缺乏生命意识,学生中间自杀、自伤、自残、吸毒等事件经常有所耳闻。为此,2005年上海市教委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要求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教师先要提升自身的生命意识。教师要积极乐观地面对自己的工作,热爱学…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命的过程,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利用作文教学,让学生感悟和思考生命的价值,从而进行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3.
薛丽华 《考试周刊》2015,(9):145-146
生物教师应该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从自身了解生命、敬畏生命的顽强、欣赏生命的美丽及感悟生命的价值等方面认识生命、珍爱生命。  相似文献   

14.
论生命与教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雪 《教育导刊》2002,(5):8-11
本文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促进生命成长和完善的过程;生命的意义体现在生命成长与完善的过程之中,而这一过程需要教育的关怀和引导.教育以"人"为研究起点,理当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完善生命.  相似文献   

15.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品味历史,走进现实,采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人生责任、人生价值、人生挫折等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的内涵,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价值,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现实生活,让历史教育成为放飞生命的绿洲。  相似文献   

16.
如今高中语文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工具性教育"偏离了生命的原点,陷入了功利之中。我们走出现代教育的"异化",回归教育的本真,把"生命"还给教育。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设适宜的情境能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导学生多角度的体验生命教育。在关注生活注重践行中,让学生内化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7.
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阐述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探索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的价值,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应该诗意的栖息于世界。教育作为一种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理应从关注“人”生命的角度出发来促进“人”生命质量的提高。“因而教育是一件极其谨慎的事,它需要教师精神世界的日益完善。”因此,从教师个体生命的角度来理解和研究教师,将更好地实现教育对教师的生命关怀,引导教师走向生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成为教育学界普遍的话语境域,其中特别提出要求中学生学会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厘清"生命教育"的必要性,进一步思考如何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对生命教育进行渗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命、尊敬生命、珍爱生命。教师要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对生命教育的渗透,减少学生们漠视生命的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正>所谓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感受到这个职业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且能够产生愉悦感。有人曾就"当教师是否快乐"这一问题对教师群体做过调查,结果教师们一脸茫然,不置可否。这不得不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学校教育过程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和爱美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体验幸福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