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寅恪学贯中西,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陈寅恪,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言听计从才对,但让人颇感意外的是,陈寅恪和梁启超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  相似文献   

2.
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三十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陈寅恪。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陈寅恪和梁启超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  相似文献   

3.
短文的分量     
文章的分量不是以字数多寡篇幅长短衡量的。当年梁启超向清华研究院推荐陈寅恪为导师,校长曹云祥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连硕士也不是。”问:“那他总该有大作吧?”答:“也没有著作。”曹为难:“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对曰:“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大师之大     
朱晖 《教师博览》2009,(11):17-17
最早发现并引荐陈寅恪这匹“千里马”的,是梁启超。上世纪20年代,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拒绝:“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一听,十分震惊,这才同意聘请陈寅恪。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从1922年起就常到清华授课。他上课前的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但是也有一点儿。给当时听过他的讲座的清华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1925年2月22日,吴宓持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聘书赴天津将聘书送达梁启超处。梁启超欣然同意就任清华国学院导师。清华终于聘到梁启超这一学术文化、政治界的著名人物。梁启超成为清华四大导师中的第一位导师。其他三位导师分别是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梁启超  相似文献   

6.
192 5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所成立 ,聘请导师 ,所聘的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陈寅恪与学生闲谈时 ,送他们一副对联 ,道是 :南海圣人再传弟子 ,大清皇帝同学少年。梁启超是康有为 (康籍贯广东南海 ,人称康南海 )的弟子 ,王国维做过清朝废帝溥仪的老师 ,所以对联说 :你们称得上是康有为弟子的弟子 ,是皇帝的同学。这虽是开玩笑 ,却也见出导师们的地位有多么高。四人中赵最年轻 ,这时才三十三岁。他是江苏阳湖人 ,十八岁以第二名考取留学美国资格 ,几年后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在学术上 ,与王国维、陈寅恪志趣相投 ,都喜欢研…  相似文献   

7.
<正>一、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世纪20年代,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创办时,梁启超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曹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也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生气地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陈寅恪  相似文献   

8.
清华大学历史上流传着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举荐陈寅恪的佳话,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  相似文献   

9.
陈寅恪从来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寅恪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  相似文献   

10.
杨兰琴 《河北教育》2005,(24):42-42
1925年,清华国学院聘有四位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这四位大师,学术造诣自然博大精深,而且,工于对联。他们各自都有不少为人称道的佳作,特别是他们撰写的四副“厚味”挽联,更是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1.
“万卷唯凭胸了了”这句诗 ,是我国著名词学专家夏承焘先生由衷钦佩史学大师陈寅恪的肺腑之言 ,其意是说陈寅恪先生“读书破万卷” ,且能融会贯通 ,了然于心。紧接着还有一句“九州共惜视茫茫” ,说的是陈寅恪五十五岁时双目失明 ,令人感到万分惋惜。陈寅恪这个名字 ,现在的青年人恐怕都比较陌生了 ,但在2 0世纪 70年代以前 ,陈寅恪的名字却如雷贯耳 ,其人其文 ,都使人油然而生敬意。想当年 ,陈寅恪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 ,其他三位是 :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导师都是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 ,都是莘莘学子心中的偶像。我国…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从来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寅恪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家伦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  相似文献   

13.
<正>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起被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甲骨四堂之一,学术巨子,国学大师。著述甚丰,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观堂集林》、  相似文献   

14.
<正>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国学大师、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当年,面对国家的内忧外患,粱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解其"内热",唯有"饮冰"。学术成就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在学术上,梁启超表现出鲜明的历史意识,时刻注意古今结合,并以古鉴今,使著作呈现现代风貌。譬如论清学史二种(《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注意总结前人治学,以学术史的写作贯彻现代学科意识和知人论世的研究态度,集中体现了他的方法论。梁启超始终与时代保持一致,"致用"是其突出特点。就实践来说,梁启超坚持用进化论眼光来研究历史,尽量把一些自然科学的理论术语引入传统学  相似文献   

15.
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求学期间,姚名达与导师梁启超往来密切且结下深厚情谊。一方面,初涉史学研究的姚名达受到梁启超治学方法的启发而初窥治学堂奥;另一方面,他在梁启超的影响下立志开展史学史研究,传承并发展梁启超的史学史思想。本研究主要分析姚名达对梁启超治学精神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胡真  杨彬 《文教资料》2021,(1):57-59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更是我国众多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梁启超在史学上做出了很大成就,这些成就不仅让梁启超在当时受人尊敬,而且让后人仰望。梁启超虽然没有活过60岁,但一生并无大病,最后因偶然因素去世。但正是因为偶然的小病,影响了梁启超史学著作的写作,其中三部史书未能完成是中国史学的损失。本文从梁启超作为史学家的角度出发,以其身体状况为线索,分析梁启超的史学创作与健康状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评价顾炎武为"清学开山之祖"、清代学术"黎明运动""第一人"。他总结了顾的学术精神及成就,并认为必须将传统治学精神与近代先进的科学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华学术发扬光大。梁启超这一学术思想及一批著作的形成,使他在上世纪20年代实现了由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到学术大师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8.
<正>一、做学问,纯粹是为了兴趣和"好玩"我是江苏常州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唐、宋、元、明、清历代都有名人出世,大家熟悉的人就有花鸟画家恽南田、诗人黄仲则、革命家瞿秋白、艺术大师刘海粟,乃至被许多前辈学者称道的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赵元任先生(其他三人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他们都不是江苏籍人士)。赵先生在语言上有出奇的天赋,各种方言一学就会,在五六岁时,他就已能说南北各地的多种方言了。成年以后,他精通英、德、法、日以及西班牙、希腊、俄罗斯等多国语言。然而,说起来很奇怪,赵先生在美国康奈尔  相似文献   

19.
建国初期,毛泽东访问了苏联。访问期间,他只跟斯大林说,不参加与莫洛托夫、维辛斯基等人的会谈。这与其他任何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是第一个当仁不让地把自己放在与斯大林完全平等的位置上。 斯大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建立的崇高威望,使他原有的大国沙文主义表现更突出了。毛泽东  相似文献   

20.
陈寅恪讲课     
燕子 《学习之友》2006,(4):18-18
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即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这四位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们对清华校风学风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