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相似文献   

2.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是催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疑而后思,疑而生变,疑乃创造性思维之根本!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设疑激趣,以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战场,下面就此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实施高效课堂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中设疑和释疑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设疑就是教师有目的有重点地设置疑问作为学生思维的外界动力,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激发思维的积极性,促成思维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只有设疑,学生才会围绕疑去思考问题.这种思维活动是...  相似文献   

4.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一、设问激疑,启迪思维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从思维,积极的思维活动源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问、布障、激疑,引导、诱发、启迪思维,令学生  相似文献   

5.
古人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设疑提问,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好的问题可取得“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可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在探索中去发现、去创新。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巴尔扎克说:“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难怪有人形象地把问题称为数学的“心脏”,数学生命的源泉。目前学校学习普遍存在情况是学生只学习怎样回答问题。学会提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不但能产生思维的动力,而且决定思维发展的方向和性质。“质疑”应成为数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8.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探索知识的状态。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门较为重要的艺术。如何在优化提问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王颖 《教学月刊》2007,(10):31-32
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质疑问难能锻炼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的关键。在高中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英语课堂教学设疑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设疑对学生进行知识整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知识、文化和社会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王海霞 《农村教育》2005,(12):60-60
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正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开他们心智的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与教学过程的这一特征是一致的,其主旨都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教和学达到最佳组合,设疑教学法能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设疑教学法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注意了课堂教学的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体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讲”是为了激发学生去“想”。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仅在于讲明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思维。课堂教学创新必须从深入备课开始。“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疑”是思维的起点,是深入学习的起步。  相似文献   

13.
一、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善疑多问,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教师也要努力创设质疑情景,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善于发现捕捉好的提问和答问,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对学生萌发的创新精神及认识,教师要多加保护和培养,这样才能有利于全体学生多思考、多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启思激疑是一种新型的有效课堂机制,它是在教师引导点拨下,学生从教材的内在联系和特点方面去思考,去激活疑问,激发推想,预测,边读边思,由思促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儿童的思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训练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前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本文结合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从激趣设疑,诱发思维、逆向设疑,启发思维、层层设疑,训练思维、想象设疑,拓展思维和言语设疑,升华思维五个方面谈了物理教学中创设质疑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吴一飞 《双语学习》2007,(10M):53-53
问题是教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激发学习内驱力,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思维总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学而不思则罔”,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设疑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之一,决不容忽视。探究性设疑与传统课堂上的提问,有许多不同之处。探究性设疑的主要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启迪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相似文献   

19.
李洪 《甘肃教育》2002,(4):28-28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成功地设计一个好的探索程序,展示矛盾冲突,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20.
满涛 《现代教育》2003,(5):75-75
“思源于疑”,是说思维来源于疑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思维,更谈不上数学创造性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用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心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