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诺族在以“刀耕火种”为主,采集、狩猎为辅的传统农业体系中,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农业祭祀礼仪,其涉及了从备耕到收获的各个阶段。农业祭祀礼仪除表达了人们祈求丰收的愿望之外,还调整和重新安排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促进了社会的整合;同时在仪式举行的过程中也完成了社会成员的社会化。从传统来看,基诺族在这些生产活动的仪式性表达中,呈现出自己的宇宙观和价值观,明确了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也通过这些仪式传承了农业生产知识,加强了群体认同,维系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然而,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基诺族的农业及其祭祀礼仪也发生了巨大变迁。  相似文献   

2.
祭祀和饮食作为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文学内涵,在礼仪活动中历来受到高度重视。祭祀是体现在仪式与象征、行为与信仰上的一整套礼制体系,突出表现在献祭过程中的各种饮食事象上。在祭祀活动中,人们通过供奉食物类祭品及献祭仪式中的各种仪式性行为来实现与超自然力量的沟通,表达自己内心的虔诚与愿望。唐代礼制中的食物类祭品及献祭仪式绍承古制并有所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古老的人文传统和实用精神。  相似文献   

3.
"白龙会"是龙井寨村民祈求寨子安宁和庄稼丰收的一种祭祀仪式。在各个仪式部分中,村民通过祭祀牺牲给神灵献祭,通过念经人念经与神灵沟通,从而表达他们祈求寨子安宁、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白龙会"在春耕前和秋收前的农业生产关键阶段举行,体现了农业生产在龙井寨村民生活中历史以来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雩礼是在先秦时代为祈求上天降雨所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在以农业为主的周代社会,这种祭祀有着重要的生产及生活意义,对当时乃至以后的封建社会都有重大的影响。通过分析《诗经》中有关雩礼记载的诗歌,理清雩礼的仪式,探究雩礼的现实作用及文化内涵,揭示雩礼仪式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诺民族是一个仅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没有文献典籍,社会发育程度及生产力发展相对较低的民族,因此就使得基诺族传统的音乐实践活动不仅是基诺族社会个体成员的音乐行为,而且也是社会集体的、民族的、类的音乐活动,一代又一代的基诺人通过对自身传统音乐体系的口耳相传,来使自身在长期狩猎、采集、农耕、建筑、宗教、丧葬、婚姻甚至爱情等实体活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社会知识等得以顺利传递、延续,为生活在基诺族传统社会中的人们,提供应对环境改变的心理依托及独特的创造力,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与审美取向,反映与表达了基诺族对自身、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的认识过程与状态。  相似文献   

6.
从死亡出发,传统乡村的世界观中包括了神、鬼、祖先的观念。这亦是传统王朝世界观一个缩影。因为,在皇帝看来,“人鬼之道,幽明虽殊,其理则一。”因此,施幽祭祖的仪式,贯通与对应着从乡野到庙堂的王朝统治秩序。朝廷的规定既是对地方行为的规范,也对地方传统的承认;而在乡村礼仪实践的过程中,村民、仪式专家展演出来的往往是因应于自身环境的对王朝礼仪的改写、创造与表达。祖灵的祭祀关系到地理的范围以及财产的权利,人---祖先/神---地连接在一起,这就是地域社会的根据。但是,在南中国家庙形制的祠堂在景观上成为乡村的核心却是明中期以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彝族丧葬祭祀词以诗歌形式写成,一般七言或五言,七言居多。在丧葬礼仪中,仪式伴随祭祀词而进行,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彝族丧葬仪式及祭祀词是丧葬礼仪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有着厚重的传统积淀,各有其功能,表现方式不同,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指路经》和《劝善经》为例,以分析祭祀词及仪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礼仪就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唐朝礼仪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有一定程度的创新,贯穿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礼仪都是具有道德性的:传统的祭祀礼乐体现了宗教道德;与周边各民族、国家的外交礼仪反映了唐王朝的"主和"思想;男女着装礼仪又是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的;师生之间仍以"尊师"为核心;养老始终以"孝"为中心.  相似文献   

9.
"礼"的起源与原始祭祀活动关系密切。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的程序与礼仪演变为一种规则与规范,以协调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和谐,于是就产生了作为最初社会规范的"礼"。作为最初社会规范,"礼"起源于对神、对天的祭祀;其敬畏神灵、崇奉天帝的意义与"人神"之间、"人人"之间相互尊重、尊敬的精神,遵守公序良俗等等内容是通过祭祀礼仪得以传达的,所以,祭祀礼仪也就是原始社会的一种"礼乐教化"活动。  相似文献   

10.
葬礼是人类生命过程中最后的礼仪,其过程和形式既表达了生者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也融入了人类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对生死的思考。综合来说,葬礼是人们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的载体之一。论文以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的丧葬礼仪为例,通过漳县丧葬礼仪现状来分析其中蕴含的孝道思想,探究漳县人民对传统仪式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丧礼是传统礼仪的重要部分,主题是"慎终追远",以庄重的仪式表达对亡者的悼念,寄托亲友的哀思。在中国的礼仪记述中,《仪礼》和《朱子家礼》书写了女性在丧礼中的社会分工与角色安排,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理想,表达了制礼者规范社会行为的目的;两部典籍通过各种活动和细节展示了当时社会现实与建构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之称,传统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沉积下来,渗透于民族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之中,并构成一种强大的力量作用于当前与未来,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在对传统文化不断挖掘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最根本的传统——礼仪文化,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因素对大学生修身立德的影响不容忽视。一礼仪,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表示互相尊重而在仪表、仪态、仪容、仪式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与程序。在我国古代,“礼”最初是各部族祭祀的各种仪式。在夏、商两代共…  相似文献   

13.
咪嘎哈是峨山县塔甸村彝族纳苏人每年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举行的传统祭祀仪式。咪嘎哈祭祀是当地彝族一个传统农耕生活下求丰收增产的人与自然缔结契约的仪式,它拥有丰富的象征文化涵义。咪嘎哈祭祀仪式生活几乎是全民参与,除了对农业耕作具有很强的象征建构意义,对于当地社会的稳固和凝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孔庙祭祀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历代贤哲的释奠活动,经历了从孔子后裔、鲁都曲阜到天下通祭的过程,隋唐以后成为传统社会的"国之大典"。孔庙祭祀的时间、程序、服饰和乐舞等仪式,在不同时期虽然不尽相同,但变化中都遵循着"因革损益"的原则。探寻孔庙祭祀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内在规律,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可对其未来走向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农业在古越人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至作为后裔的壮族和泰族在稻作生产活动中烙下了农耕民俗特有的深深印迹。通过对壮族和泰族的农耕祭祀礼俗的比较研究,还可发现其印迹有如下4点:1.择吉日举行稻作农耕仪式;2.祭祀地点以农业生产场地和寺庙为主;3.古越人原始宗教信仰和由越巫发展而来的原生型民间宗教——麽教还遗存在稻作农耕仪式中;4.稻米为最高的祭品。  相似文献   

16.
主要从神话和仪式两个方面,探讨了古希腊宗教的重要政治影响及其原因.文章指出,神话作为古希腊世界通行的话语,在城邦发展的过程中,被人们不断地改造和重塑,以满足政治现实的需要;它在增强民族和城邦社会的凝聚力、进行政治宣传和维护父权制社会的性别制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祭祀仪式作为古希腊人广泛参与的宗教实践活动,参与了公民身份的建构过程,强化着人们对共同体的认同感,传承着城邦与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之所以处处渗透到古希腊人的政治生活中,是由城邦的公民和祭祀团体的特征以及当时人们的思维传统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东汉郊祀考     
东汉郊祀,使祭祀场所、名目和具体祭祀仪式规范化,祭把场所有郊兆之坛(南郊和北郊)、明堂、辟雍、灵台、太社等,神灵们区分阴阳,并与季节、方位等对应,献祭等级也有严格规定.除了祭祀之外的礼仪活动也已规范化,重要的礼仪活动有封禅、巡狩、迎时气等.这一郊祀体系的实施,是在儒家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寄托了统治者希望实现政惠民和,建立上下有序,教化淳厚的社会之理想.中国古代国家祭祀始终从属于政治需要是它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韩珠玉 《天津教育》2024,(6):116-118
<正>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直被盛赞为“礼仪之邦”,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我国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就是礼仪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礼仪主要包括礼节和仪式,人们在日常交往中要规范自己的形态、仪容仪表、举止行为、语言行为等,以表示对对方和自己的尊重。此外,礼仪还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如尊重、信奉、敬畏,是人与人交往和对大自然的敬畏、尊重、祈求中形成的一种礼仪文化、礼规规范、风俗习惯等,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顾润生:学校为什么以仪式教育作为学生品格锤炼的抓手?奚凌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都是重视仪式的,而仪式的背后就是“礼”。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良好的礼仪素养展现了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的品位和教养。  相似文献   

20.
礼原是对祭祀时所用仪式的称谓,后演变为以维护奴隶、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维护皇权、父权、夫权,尤其是皇权为目的,以尊上卑下、克己、辞让等为主要内涵的行为规范、礼仪、典章制度等.我国传统社会历来强调以礼治国,长期得到真正实施的也是礼治.几千年来,中国人接受的正统思想、正统文化是礼教思想、礼教文化.礼渗透到传统中国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统治着人们的思想,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控制着社会的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