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围绕“美的规律”提出的具体语境,对于“美的规律”与异化劳动的思辨逻辑的关系、“内在尺度”与人的“类本质”的关系等问题作了探讨,指出马克思是在以抽象的“人”或人的“类本质”为出发点的、以抽象的理想化的“劳动”为中介的哲学人本主义的思辨逻辑框架内提出“美的规律”的,所以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和运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的规律”论断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是通过并超越德国古典哲学而“成为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充分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思想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毋庸置疑有其不可或缺的学术基础.正如列宁所洞察到并多次强调的,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虽然没有留下大写的逻辑,却留下了《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这里提到的逻辑,在主要的方面,无疑包含着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学术基础的肯认.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核心问题。在这一问题的牵引下,马克思论证了共产主义的逻辑必然性与历史必然性。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确立了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并提出了“真正的民主制”这一“人类社会”的原初构型。到了《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解放是“人类社会”从市民社会中的解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论证了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开端的共产主义。重新梳理马克思“人类社会”思想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脉络,将为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提供理论线索,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哲学人类学是以“探讨使人同其他所有存在物形成对照的基本本体论结构”为内容的理论,其在哲学史的发展中完成自身的理论建构。考察哲学人类学理论形成的历史,可以发现哲学人类学由“隐”到“显”的发展过程,发现从康德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发展中隐含着近代哲学人类学由构筑到延异的内在逻辑,而马克思哲学是对“人是目的”进行建构的现代人类学理论代表。以哲学人类学为背景分析马克思哲学,为深入领会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实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逻辑思路的分析,可以澄清国内学界对于马克思这一文本中“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基本思想的长期误解,从而指出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思想转变——即从政治批判到社会批判的根本转变,并由此彻底改变了他以后一生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对马克思思想的总体解读,还是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解读,都要求一种转变:即从追求思想的逻辑统一性到揭示思想的结构总体性的转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题包含政治经济学、历史哲学和思辨哲学三个方面,它们分别作为入口和证据、核心叙事和方法论支撑构成了一个开放性的文本和思想结构.而这个结构又从属于由人本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互支持所形成的马克思思想的基本理论结构.  相似文献   

7.
“对象性活动”、“实践”和“生产劳动”分别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核心概念。它们彼此之间不仅存在着内在联系,而且分别决定了三部著作的逻辑框架。从“对象性活动”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生产劳动”的过程,是马克思对社会历史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过程,也是唯物史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法学思维逻辑的转变,并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思维的发展,最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形成了系统的实践性法学思维逻辑.马克思的实践性法学思维逻辑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是历史的、唯物的,也是现实的;同时还是统一了意志与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最早为黑格尔所阐述,黑格尔的“精神异化”理论及其逻辑架构为青年马克思所吸收和遵循。但是当马克思真实地接触现实之后,深刻地体会到通过自我意识的异化扬弃并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便逐渐接受了费尔巴哈“人的类本质异化”思想,开始自觉地以一种全新的唯物主义哲学逻辑来考察现实。但是,马克思在人本主义异化观的基础上,并没有彻底否定异化,而是辩证肯定。当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考察时,受到了赫斯“金钱异化”观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劳动异化”理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当然,这种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的批判难以使人们摆脱异化状态。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开始从现实实践活动出发,将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结合,创造了唯物史观。至此,其异化理论也完成了由人本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第十一条的理解 ,哲学教材中普遍是将其置于理论到实践的框架中去理解的。我认为应将其置于实践到认识 (理论 )到实践的框架中去理解 ,这样不仅符合马克思原文的逻辑要求 ,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革命性的哲学要求 ,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试图从“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社会历史语境”“对宗教批判的逻辑梳理”以及“马克思宗教批判的准确所指”这三个方面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异化劳动,指出了劳动应该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这部著作存在着逻辑矛盾。马克思正是在解决这些逻辑矛盾基础上创作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了实践的概念,又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与再生产”的概念,与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劳动”、“实践”、“生产和再生产”这三个概念彰显出主体的立场的不同,体现它们深层的内涵也不同。马克思就是在逐渐深入研究这三个范畴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中简称《手稿》)中提出了“内在尺度”的观点,这引起了中外学术界一直以来的争论.本文认为“内在尺度”是人的“内在尺度”,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人的“内在尺度”具有的特征,从而进一步阐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体现的真正的人——有自由的、有意识的、实践的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对传统理性主义的超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立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从未抛弃理性主义,但他从一开始就不是旧的传统意义上的理性主义者.马克思的新型理性主义世界观以现实的人及其客体化为实践基础、以人的需要特别是人民利益为根本宗旨,从而超越了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抽象理性主义的局限.新型理性主义的诞生也伴随着“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这一方法论的创新,伴随着实现人的解放这一政治意图的彰显.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问题长期以来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马克思实现以人民群众为基础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博士论文》时期对自我意识主体的追求以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注劳动主体的异化问题,构成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起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确立实践原则,《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发展实践主体性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无产阶级的使命,追求自我解放;在《资本论》中阐述资本逻辑和对资本主体性的批判,追求人类解放,标志着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成熟。通过研读马克思不同时期的重要著作,从实践主体性思想的角度呈现出马克思追求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的逻辑演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指出,《资本论》的逻辑即辩证逻辑是对旧逻辑旧哲学的批判扬弃和质的超越,乃是逻辑和辩证法(认识论)相统一的最高哲学形式。它是对唯物辩证法及其历史观所作的哲学逻辑表达,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写作《资本论》是同一个马克思,所谓“两个马克思”的自相对立纯属研究者们神话般的虚构。  相似文献   

17.
作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蕴含着马克思对前人的超越和继承,也是唯物、能动、辩证地说明历史和改造世界的唯一根据。现实的人体现了人类历史的三大自然前提转变为三大历史前提的内在机制,即原始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原始人转变为社会实践中的人,原始人群共同体转变为人类社会,因而不仅为马克思历史哲学正确理解历史过程的主体与主体性确立了逻辑前提,而且也为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整体结构奠定了基础和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思想转变从社会历史现的角度看是人本主义劳动异化史现到唯物史现的转变。“人的本质”、“私有制”和“共产主义”等范畴在两种历史现的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内涵,这体现着两种历史现逻辑框架、推理方式以及理论结论的不同和联系。分析这些范畴的不同内涵,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认识马克思历史现的转变及其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资本论》的哲学底蕴与现代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马克思“早年实践观———中年唯物史观———晚年世界历史观”的哲学思想精华,集中体现在《资本论》的整体创造过程之中,《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代表作,而且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制高点;2《资本论》中蕴涵着创立唯物辩证法体系的“马克思构想”,从哲学高度解读“《资本论》的逻辑”,从理论上再现“马克思辩证法构想”,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的思想基点;3对于马克思唯物史观来说,早期手稿只是思想萌芽形态,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则是核心原理形态,只有《资本论》历史观才是系统展开的发达机体形态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它的革命性就在于以“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性生存为其生存论的逻辑起点和归宿,从而积极扬弃了黑格尔哲学将人的理性无限扩展后而丧失了本真的人、变为抽象的自我意识的荒谬,并对黑格尔哲学以绝对理念为逻辑起点的错误颠倒进行激烈的批判和颠覆。本文力图从马克思生存论的角度来阐释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现实的理论根基,充分论证“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性生存是马克思生存论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