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秦时期,儒、墨两家在政治思想方面同中有异,异中存同。特别是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在"天"、"命"、"鬼"、"神"、治国选材、仁爱同类、攻伐、礼乐、丧葬等诸方面都有所秉承但又独具特色,总体言之,异大于同。儒家在"敬鬼神而远之"的倾向于无鬼神的观念、主张国家统一、保持适度礼乐等方面优于墨家,而墨家在兼爱全体之人、驳斥非正义攻伐、主张薄葬短丧、反对礼繁乐杂等方面则更加契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2.
墨子及其创立的墨家学派,其思想观点多以儒家的反对命题而提出,儒墨两家相互辩难,分庭抗礼。其中儒家主张的“亲亲”、繁饰礼乐、厚葬久丧与墨家主张的“兼爱”、非礼非乐、薄葬短丧,这三个对立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礼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墨子熟悉儒家的礼乐传统典籍,对礼的态度与儒家有联系,更有明显区别。其联系在于他并不反对有益于治理社会的礼,其区别在于他主张节礼。他在反思西周礼乐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非乐""节葬"等主张在内的节礼思想。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春秋时期,儒墨两家同样出于现实关怀而反思礼,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儒家力主"克己复礼",回复西周礼乐之大统;墨家则反对一切繁文缛节,主张"背周从夏",走上了"节礼"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先秦墨家对池田大作思想产生深刻影响,池田大作在借鉴墨家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有所创新,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墨家与池田大作都主张"爱人",但二者在爱的动机和目标上有不同的论证;二是墨家"非攻"和池田大作的世界和平思想都主张反对战争,但墨家对待战争持辩证的态度,支持正义的斗争,反对不义之战。池田大作则反对一切战争;三是在生态伦理方面墨家和池田大作都主张对自然的节制利用,但二者对待如何利用自然资源的标准上则不同。  相似文献   

5.
荀子和墨家的正名论在名的本质、名实关系、有关名的分类、关于名的谬误、正名原则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但在政治倾向、正名的具体方法上有很大差别。比较二者的同异,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先秦的名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荀子和墨家的正名论在名的本质、名实关系、有关名的分类、关于名的谬误、正名原则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但在政治倾向、正名的具体方法上有很大差别。比较二者的同异,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先秦的名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儒、墨、道、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激烈批判现实政治,积极提出改革主张的四大学派。儒、墨、法三家强调尽人事,充满进取精神,道家则具有强烈的消极保守色彩。儒,墨,法三家都主张建立统一政令的国家,结束诸侯纷争、战乱频仍的分裂局面,但途径不同,归趋亦异。儒墨在春秋末战国初并称“显学”,是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两大对立学派。史称墨家“列道而议,分徒而讼”。墨子批儒,孟子又排墨,但究其政治思想,两家实有异有同,同多于异,不像它们同法家的对立——既广且深。“四人帮”的评法批儒,不仅其政治用心邪恶可诛,其理论亦极为荒谬可笑。本文主要就孔丘、孟轲、荀况与墨翟、韩非的政治思想进行比较评析,判其得与失,以见三家的同异短长。  相似文献   

8.
墨家私学与当代民办高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背景方面有着诸多相同之处,墨家的教育管理思想精华对民办高校具有极大借鉴和启示作用。墨家在学生管理方面主张法仪从事,规矩绳之;在教师管理方面主张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在人事管理方面主张尚贤使能,人尽其才;在办学特色上呈现出质疑权威,敢为人先的特征。它对于民办高校管理的启示主要有:以制度化管理激励教师积极性;以教学主动性树立学校特色;在知人善任中注重和谐发展;在吐故纳新中成就学校辉煌。  相似文献   

9.
先秦诸子道德教育观比较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先秦诸子的道德教育观各有千秋。在教育目的上,儒家以培养仁智合一的“贤人”、“君子”为己任;墨家主张培养“贤士”、“兼士”;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自然归真的独立人格;法家的培养目标是“名成于前,德成于后”的“耿介之士”。在教育内容方面,儒家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仁”、“智”、“勇”;墨家是“兼爱”;道家是法自无为的“道”;法家则是“法”、“术”、“势”相结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儒家持性善论,主张教师言传身教;墨家认为“有道劝以教人”;道家则主张民主平等的交流;法家因信人性本恶,故力主以法为师。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儒家主张“学”、“行”、“思”的结合;墨子主张“学”、“行”统一,以“行”为本;道家主张后发起人,白化自正;法家主张“以力致功”,反对空言。  相似文献   

10.
墨家学派在力学、光学、声学、几何等自然科学方面做出了瞩目的科学创新成果。这与墨家注重逻辑、强调经验、主张实用、推崇实利等思想主张密不可分。但正是这些思想使墨家在汉朝以后的主流社会失去影响力,走向衰落,造成了墨家科学理性精神没有传承下来的历史遗憾。  相似文献   

11.
《宜宾学院学报》2016,(10):75-82
先秦之礼乐殊途而同归,都是由原始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上升为国家制度而被赋予了宗法等级性质。这种性质内化于人心是先秦礼乐思想发展的重要线索,先秦儒墨两家围绕礼乐的论争便是围绕这一线索展开的。儒家从统治阶级的角度出发,认为宗法等级是自然之理,应当强化相应的内在情感,同时也强调内在情感重于外在形式;墨家从其平民立场出发,主张改进葬礼、取消礼乐的宗法等级性,但囿于天、鬼观念又不能完全抛弃礼乐的外在形式。儒墨礼乐论争的焦点在礼乐宗法等级性的存废问题和情感与仪式之间的矛盾两个方面,它们各有所得,对礼乐和礼治思想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礼乐本为一体,并且,礼包含乐。荀子论礼亦论乐。从礼的角度审视乐,荀子发现礼与乐均治人治世、本于性情、取法天地。呈现同功、同源、效法对象相同等面貌,甚至,乐之“和”也基于礼之“别”。即是说,礼乐同构。  相似文献   

13.
墨家作为先秦时期的显学,曾盛极一时,其持说立论与儒家多有不同之处,是先秦百家争鸣文化格局的典型代表。墨家对儒家观点的反对主要体现在其"兼爱"、"尊天"、"敬鬼神",以及主张"节用"、"节表"、"非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百草园     
三教九流武侠小说中写到不少“三教九流”的人物,有的身怀绝技,有的未卜先知,有的遁迹佛门,真是五花八门。所谓“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儒教的始祖是孔丘(孔子),主张“仁政”,以“仁爱”为本。道教的姑祖是李耳(老子),人称“太上老君”,主张“无为”。佛教的始祖是印度释迦牟尼,宣传“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九流”指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杂家之流。法家的始祖为韩非,主张法治;墨家的始祖为墨翟(墨子),主张“兼爱”;农家的代表为许  相似文献   

15.
先秦诸子争鸣,儒墨均为显学,其观点同中有异,异中存同。本文以墨家哲学思想为基点,着重从礼乐观、仁爱观、天命观三方面阐述儒墨两家哲学思想不同之处,同时分析了造成两种学说差异的原因,并论述墨家哲学思想日渐衰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尚贤”是中国墨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墨家认为“尚贤”乃“为政之本”,倡导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主张选用贤人要量能而用等等.墨家这些睿智的思想虽时代久远,却历久弥新,至今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墨家选贤举能、任人唯贤的思想对今天治国理政的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17.
《礼记·乐记》是表述儒家乐论的经典文献。儒家认为 ,乐的本源是生活 ,乐是折射现实的镜子 ,故察乐可以知政 ;儒家以礼、乐并提 ,认为乐与礼皆法自然而生 ,乐体现了自然的和谐精神 ,礼体现了自然井然有序之特征 ,故礼作用于社会是别异 ,乐作用于社会是和同 ;乐有“移风易俗”、弘扬美善道德之作用 ,故儒家注重乐的社会功能 ,提倡乐教。墨家“非乐” ,是出于对社会现实、民众疾苦的关怀和对腐朽统治者的批判 ,有历史的合理性 ,但墨家又滑向了“矫枉过正”之极端  相似文献   

18.
《墨子》“攻伐”义语义场由“征”、“伐”、“侵”、“攻”、“击”、“诛”6个单音词和“攻战”、“攻伐”、“侵凌”3个复音词构成。其中,主导词是“攻”,“伐”和“攻伐”属常用词,其他词均属非常用词。除“诛”、“攻伐”和“侵凌”是《墨子》时期的新生词之外,其他词均是承用词。这些词在基义、陪义、语法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区别特征,分工明确,也反映出战国时期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论《墨辩》之辩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辩》博大精深,既有丰富的辩术,又有系统的辩略,仅仅从辩术方面来认识《墨辩》是片面的。《墨辩》有关“誉”、“诽”、“服”、“执”等内容构成了墨家的辩略体系,这个体系是科学的,是墨家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20.
命题理论是逻辑学的重要内容。墨家和亚里士多德都讨论了命题的本质、命题的类型及关系、模态命题等基本问题,形成了丰富的命题理论。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又有很大差异。比较二者的同异,有利于进一步认识中西方古代逻辑的相同本质和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