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韩愈《论语笔解》(以下简称《笔解》)一书,自宋代起学者们即已展开争论。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对宋人之说加以综合之后,以为此书非宋人伪撰。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皆同意此说。然而,现代研究韩愈者多无视以上目录学家的结论,不作具体考辨,仅取宋人一家之说而断之伪作。这实在难以取信于人。笔者以为此书既非伪作,又非韩愈原本,而是宋人对"韩愈《论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的展览、文创产品、文物修复师,乃至故宫里的猫,都成了"网红"。"石渠宝笈特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两个现象级展览先后引发万众争睹名家画作的"故宫跑",并在网络被热议;朝珠耳机、顶戴花翎官帽伞等故宫文创产品让网友惊呼"脑洞大开""萌萌哒";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ilibili网站爆红,在豆瓣评分高达9.5,超过《琅琊榜》和《舌尖上的中国》等热门电视剧和纪录  相似文献   

3.
在敦煌文献中,人们先后发现五个汉文写本"法海集记《坛经》"。按其现在所藏地址可分别称之为"英博本""敦博本""旅博本""国图北本"及"国图北残本"。虽然学界认为这五本《坛经》属于同类版本,但是对它们所构成的版本谱系的认识却存在比较大的分歧。本文在分析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判定《坛经》版本演化的首要原则是其是否接近俗讲俗记,然后再根据文字从俗体转为正体、从多样变为统一等进行细分。经过细密的文本对照,可以得出现存法海集记《坛经》存在这样的版本谱系,即英博本最接近惠能俗讲,是最早的,其次是旅博本,接着是敦博本,再次是国图北本。  相似文献   

4.
《文献》1998年第1期第49页张固也《<续世说,的作者李垕是宋人》一文,说李垕是宋人是正确的。但张文中说李垕是"明(?)丹棱人","明州"误,应是"眉州"。《宋史》卷388《李焘传》:"李焘,字仁甫,(?)州丹棱人。……子垕。"可证李垕为眉州丹棱人。而明州有二,皆为唐时置。一在今浙江境内;一为羁縻州,在今贵州境内。均与"丹棱"无涉。《李焘传》中说:"[乾道]五年……子垕  相似文献   

5.
福建朱美初于崇祯六年(1633)所刻的《坛经》,源自明代南华禅寺僧人泰仓在嘉靖十四年(1535)的刻本。这部《坛经》的发现,不仅是证实宗宝为光孝寺住持的重要证据,而且也是现存属于宗宝本版本谱系的最早本。德清校本属于它的流传本而形成宗宝本的又一系统。  相似文献   

6.
侯旭东在"聚落自名"论证中以晋宋人徐广注解《史记》"伯格长"为依据解读大葆台汉墓"樵中格"竹简与太室石阙铭"阳陵格",王子今则对三例史料字义提出不同见解。两位学者论证时均忽略了纸本《史记》、《汉书》在两千年流传过程中可能因后世字体变化而出现文字舛误。拙见以为传世本史汉《酷吏传》"伯格长"与"伯落长"乃"佰(陌)校长"之误。"樵"字义之一指木制高架建筑,大葆台汉墓竹简文字"樵中"当指汉诸侯王题凑墓葬,"格"指将作大匠属官木工管辖的制作正方形黄肠木的工匠。因诸侯王墓改用正方形黄肠石,东汉"格"字义之一指制作黄肠石的石师,"阳陵格"当指阳陵县管辖的制作黄肠石工匠,嵩山三石阙不是郡太守行使行政职权建造的建筑物,石阙铭文格式与汉代郡太守下发的正式公文不同,铭文结尾处的人名与官府行政管理无关。  相似文献   

7.
甘肃庆阳北石窟寺戏台是目前发现的我国第二座石窟寺戏台,其特征是面对窟龛而建,其修建年代为清末光绪年间。此戏台未被《中国戏曲文物志·戏台卷》《中国戏曲志·甘肃省卷》《甘肃省庆阳地区戏曲志》等书著录。戏台依附于佛寺而建,而佛寺早在宋明时期已有盂兰盆会,清道光间有了"灯戏",戏台正是民间礼佛和庙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鬼谷子》一书之真伪,自汉以下便成了一桩疑案。伪托之说,几乎已成定论。1984年制版的《辞源》修订本仍持"文颇奇诡,不类汉以前人所作"之说。《中文大辞典》则强调"鬼谷子事迹不明,此书亦后人伪作。"1979年修订的《辞海》索性删去了"鬼谷子"条目。数年前出版的《中国历史辞典·思想史》,也断定其"系后人伪作",或较含糊地说:"苏秦之书","东汉人作"还是"魏晋人作""均无确证",实际上说的还是伪作,只不过作伪的时间与伪作者不同罢了。其实,这些带有定论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总目》在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正式上线,首批25万余条、30余万件藏品信息首次向社会公布。这是国家博物馆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指示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博物馆于2014年3月正式开展馆内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历时三年完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总目》基于此次普查成果而形成,重点包括藏品名称、时代、普查编号、图像  相似文献   

10.
一清末民初《天演论》版本近日在接触《天演论》时,有机会见到它的几个版本,下面逐一列出。1.清光绪二十四年沔阳庐氏慎始基斋刻本。封面镌"沔阳庐氏慎始基斋刊行",版心镌"慎始基斋丛书",卷末镌"沔阳庐弼校字",十五行三十二字。这是《天演论》最早的版本。2.清光绪二十四年侯官嗜奇精舍据慎始基斋本出了石印本。封面署"光绪戊戌十有一月侯官嗜奇精舍第二次石印本。3.清光绪二十七年上海富文书局石印本。封面署"光绪辛  相似文献   

11.
《后汉书·吴祜传》:"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中华书局校点本第2099页) 按,"居无檐石"句中之"檐",当为"擔",简化作"担"。担石,一担之量。比喻米粟为数不多。  相似文献   

12.
《青琐高议》是宋代传奇小说集,在小说发展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该书流传至今的版本有近十种,互有歧异,亦有渊源,笔者查检了这些版本,草成此文,求正于方家。一、成书时间与宋本面貌宋人高承《事物纪原》卷十云"熙宁中刘斧撰《青琐集》",据此可知《青琐高议》的成书当在熙宁(1068-1077)年间。又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云高承为"元丰中人",与熙宁仅数年之隔,故高承此言当可信。  相似文献   

13.
宋刊残本《类说》是现存最早的《类说》版本,历来受到各家珍视,其为曾慥《类说》"真本"一说流传已久,影响广泛。本文从《类说》"真本"说的由来、献疑等维度辨正,认为宋刊残本当是《类说》在南宋时期的节选本,揭示了《类说》在当时的接受情况,是当之无愧的"文物性善本",亦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但它不是曾慥的初编本,无从反映所谓《类说》原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区别于以往的文物类电视节目,2017年底央视综艺频道播出的《国家宝藏》激起大众,尤其是年轻族群,热议国宝及参观博物馆的高潮。其原因在于传播内容和形式上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而在博物馆文物与社会大众之间建立了亲密联系。展览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职能的重要方式,博物馆要与新公众建立"超级连接",《国家宝藏》的策略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5.
吴若本作为王洙本之后的重要南宋初杜集本,其编次应与王洙本旧次相同。而钱谦益《钱注杜诗》号称承袭吴若本而来,其实暗地里已依据宋人鲁訔编次与黄鹤系年,对吴若本原编次有极大改动,此为文献整理之大忌。《钱注杜诗》向称清人杜集注本的源头性"善本",考察其成书渊源,对衡量《钱注杜诗》版本的真正价值,对了解清人杜集注本对宋人杜集注本的承袭线索,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一脉,传承下不少"四大"。我们最熟悉的有"四大发明"和"四大美人"。道家把"道、天、地、人"并称"四大",而佛家有"四大皆空"之说,简直是吐道家的槽。武侠小说里的高手也流行四人组。《倚天屠龙记》里少林寺有四大神僧"见、闻、智、性",《天龙八部》里则有"四大恶人",依次是:恶贯满盈、无恶不作、凶神恶煞和穷凶极恶。我高中时有个同学,偷偷摸摸看完小说后,想依样排个"四大狂人",可是苦于所掌握的成语资源有限,最后只排出狂妄自大和丧心病狂,缺了中间两大。《西游记》里有"四大天王",香港也有"四大天王"。后者被王朔评为"四大俗"之一,另外三大是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但金大侠的太极功夫了得,  相似文献   

17.
正一般现在大家都说,王世襄是收藏家、著名文物专家、文物鉴赏家,是"京城第一大玩家",是"文博名家",是"奇人",等等等等。但我仔细想想,王先生的许多著作,都被他自称为"编著",如《竹刻艺术》《中国古代漆器》《明式家具珍赏》等。如此说来,他也算得上是位编辑家了。那是2002年春,中国社科院的周林先生给我打电话,说他的一个田姓朋友是王世襄先生的学生,  相似文献   

18.
宋人吕本中(1084—1145)著有《官箴》一卷,"虽篇帙无多,而词简义精,固有官者之龟鉴也",长期为人所重。但其书如何形成,历来不甚了然。清代四库馆臣即有疑问,《四库全书总目》卷七九载:  相似文献   

19.
许桂林《穀梁释例》、柳兴恩《穀梁大义述·述日月例》皆是述《穀梁》日月例之作,但二者同中有异,异大于同。就其同而言,二者皆认为《春秋》时月日书写具有书法、义例,而非阙文。二者之异则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许桂林重在《春秋》时月日书写之"特例",意在驳后世脱文之说;柳兴恩则重在重构"穀梁学"体系,故无论是"特例"还是"正例",都是《述日月例》核心所在。第二,许桂林通过《穀梁》时月日例探求孔子之褒贬;柳兴恩则是以孔子大义为前提,将《述日月例》纳入"穀梁学"体系中来考察。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书局1974年版点校本《明史》卷八二《食货六》"俸饷"一节,有文刊曰:吏员月俸,一二品官司提控、都吏二石五斗,掾史、令史二石二斗,知印、承差、吏、典一石二斗;三四品官司令史、书吏、司吏二石,承差、吏、典半之;五品官司……吏、典八斗……光禄寺等吏、典六斗。(第7册,2002页)按,这是对不同品级衙门中各类吏员之薪级的记载,但诸"吏、典"并其底本之"吏典",皆误,当校为"典吏",并依例出校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