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学界关于《玉台新咏》的版本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刘跃进先生将现存的《玉台新咏》分为两个版本系统:一个为郑玄抚刻本系统,另一个是以明五云溪馆活字本、明崇祯六年赵均刻本、明崇祯二年冯班抄本为代表的陈玉父刻本系统。并充分肯定了第二个系统内冯班抄本之价值,云:"冯抄本于宋刻,而上述与赵本相异之处,也许宋刻即是如此,而赵刻本则有所改易也。宋  相似文献   

2.
南京图书馆藏明洪武刻本《书史会要》是迄今仅存的几部洪武刻本之一,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与学术价值。因为洪武刻本刊印不精,所以不同批次的印本均有独立的校勘价值,南图藏本对现今《书史会要》的最佳版本逸园影刻本具有很高的参校价值。  相似文献   

3.
刻本汉籍在中、日两国都是重要的古籍版本类型,相互之间虽然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版本形态也有诸多相似之处,然本质上却是打上很深民族文化烙印的独立文化遗产,因此,在版本学研究中不能混为一体。本文以中国清代与日本江户时期的刻本汉籍为对象,对这一观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来函照登     
《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1996年第4期上胡海帆先生的《北大图书馆金石拓片特藏及其整理工作》,是篇有用的文章,缺点是所用“版本”一词欠妥当。“版本”习惯只用在书籍上,如某书有宋刻本、元刻本、清嘉庆刻本、民国商务印书馆铅印本,便可说此书有四种版本。碑刻的不同拓本则不能称为不同的“版本”,如某馆收藏有某碑的宋拓本、明拓本和清光绪时拓本,就不能说收藏了此碑的三种版本,而只能说收藏了三种拓本。如果还收藏了此碑的翻刻本,仍只能说有三种原拓本和一种翻刻本,不能说有此碑的两种版本。胡文“版本多”,“版本全”,以…  相似文献   

5.
王若之的著作有明、清两种刻本传世,两种刻本版式迥异,但往往被混为一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关于王氏作品的三条著录值得商榷。本文在考查国内四地所藏王氏著作的基础上,区别了两种版本,明确了《佚笈姑存》所收子目,对向称孤本的《再游草》的收录内容及题名、版本进行了重新审视,阐述《佚笈姑存》和《两笈姑存》的关系;通过文本比对,揭示了文内存在的删削修改;最后统计分析作品的收录情况,明确了清刻本对明刻本的承继。  相似文献   

6.
传世孤本南宋明州刻本《集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宋明州刻本《集韵》是现存《集韵》的最早版本和最早刻本。目前仅存的孤本今收藏于上海图书馆 ,是国宝级的文物。  相似文献   

7.
已知的清代梁章钜的《楹联续话》虽然版式不一,但属于同一版本系统,即道光二十三年南浦寓斋刻本。据笔者所知,道光二十三年以后重刻的版本以及现代人整理的标点本,都结尾于"问者大笑而退",共计301则联话。笔者最近发现一个新的《楹联续话》版本,虽与道光二十三年南浦寓斋刻本系根据同一版刊刻的,却在结尾于"问者大笑而退"这则联话条目之后多出一则,即共计302则联话。因此,该版本应是未删本,即初刻本。  相似文献   

8.
明正德刻本乃《世说新语》在明代的最早刊本,今存世稀罕,乏人关注。本文首次对正德本的版式行款、刊刻者赵俊生平及其底本来源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认为正德本乃以元初刘应登刊本翻刻而成,但所据为刘氏刊本的后印本,版本情况不佳,故书叶之中留存有诸多墨钉和文字脱漏之处。此外,论文还通过版本比对,考定民国藏书家袁寒云旧藏元刻本《世说新语》,实即明正德翻元刻本。  相似文献   

9.
官刻本     
《津图学刊》2004,(3):39-39
指清及清以前历代出公帑或由国家某种机构、单位主持雕印的书本。中国雕板印书始自唐朝。自五代起,始由国子监校刻经书,开官刻本之先河。两宋国子监、中央各部、院、司、局、殿,地方各府、州、军官署,各府、州、县学,各地仓台、计台、公使库;元代兴文署、广成局、中书省、行中书省、各路儒学、各地书院;明代两京国子监、中央各部、院、内府各监、各藩府、各布政使司、各府、州、县衙署,各级各地学校;清代武英殿、内府各监、中央各部、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各省官书局等,凡由这些单位出资或主持刻印的书,均可称为官刻本。官刻本…  相似文献   

10.
《尚书》是上古的皇室历史文献文集,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千百年来,释读文本甚多,而传抄、刻梓亦多。宋刻本作为最早的传世纸质文献,在保存《书》类文献时所显现出来的文物和学术价值毋庸置疑。而学者对其版本尤其是宋刻本的系统整理未见,基于此,本文对《书》类的宋刻本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著录,基本摸清了《书》类宋刻本的存世情况。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现存五代、北宋及南宋迄蒙元时期刻本实物书口版式的梳理,归纳出五代北宋时期刻本不刻鱼尾的书口特征存在五种版式,而此可以作为鉴定北宋刻本或其翻刻本的重要证据.同时讨论了南北宋更替所带来的书籍版式的变化,为认识中国版本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汪中《述学》一书刊刻过程较为曲折,针对先后出现的几种版本,曾衍生出层层误会。近年经过学者细致研究,有关疑问已相继解决。唯有顾广圻为汪喜孙校刻本面目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对清刻本印次的调查,否定了道光三年汪喜孙刻本的存在,初步澄清顾校本的来龙去脉,推演出该本改字的三阶段,并分析每一阶段的特点与动因。  相似文献   

13.
陈志平 《图书馆杂志》2011,(4):89-91,94
《金楼子》版本可分为一卷本和六卷本两个系统。一卷本实源于宋《绀珠集》,而六卷本中的最早刻本"元至正三年本"源起于四库馆臣的误会,其实是不存在的。鲍廷博、吴骞对《金楼子》做了大量校勘整理工作,留下两部校勘稿本,藏于国家图书馆,应该引起学者重视。  相似文献   

14.
《史记》诞生两千多年来,历代均有抄写刊刻,由白文无注本发展为《史记集解》单注本、《史记集解索隐》二注合刻本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三注合刻本,形成了庞大的版本体系。探讨《史记》各本间的相互关系,理清各本的承传轨迹,是《史记》版本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研究《史记》的基础工作。自黄善夫于南宋光宗绍熙末年首刻《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三注合刻本后,三注合刻本便成了《史记》的主要版本形式,元、明、清代相继  相似文献   

15.
自刻本     
《津图学刊》2004,(3):71-71
指历代由作者自己出资或主持刻印的自撰的书本。从出资的角度看,与家刻本性质近似;从所刻书的作者看,则与家刻本截然不同。家刻本的作者范围限于本家族中,自刻本的作者仅指作者自己。自刻本始自五代和凝。五代以后,历代都有自刻本行世。自刻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作者自己,委托书坊或召雇雕印工匠,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版式行款,施刀镌印;一种是不但自己出资,还要自己写样上板,然后委托书坊或召雇工匠刻印。所以自刻本一般都校勘精审,刻印精良。若是作者自己手写上板,就更为珍贵。清代郑板桥号称诗、书、画三绝,他自己写样上板雕印的自著《板桥…  相似文献   

16.
宋代陈襄《古灵先生文集》,今存绍兴年间赣州本和宋末元初福州本两种刻本.但各家书目多将后者误作前者,且在版本鉴定,描述版本特征,引用原书资料,判定《四库》底本及陈襄与陈辉、陈晔之关系方面存在诸多欠妥之处.本文对此逐一加以考辨.赣州本为现存最早、最善之本;福州本与《四库》本未为善本.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图书馆所藏明嘉靖时期陕西周至王三聘所刻《字学大全》,与同时期刻本相比,有其独特特征。概因存世稀少,在陕西刻本和出版志中鲜有论及。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古籍版本,论其大旨,并详列其实,以资方家详考。  相似文献   

18.
《吕氏春秋》明宋邦乂刻本存在着许多差异,让人眼花缭乱。本文通过仔细比对与资料考订,澄清了诸多刻本的不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得出了这些刻本不同之成因。  相似文献   

19.
(原文扫描不清)辑佚价值,受到历代研究者的重视.国内现存版本除影印日藏宋本之外,其它均为明清刻本,大多由安国桂坡馆刻本而来.惟嘉靖十三年晋藩虚益堂刻本以安国活字本为底本,具有独特的版本特征,版本价值自当不与他同.今在梳理<初学记>版本系统和源流的基础上,据相关资科和晋潘本<初学记>本身的信息,对这二观点进行详细论证.  相似文献   

20.
《伊犁总统事略》成书于清代社会转型时期,在祁韵士一系列西北史地著述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研究清代西北史地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该文对《伊犁总统事略》刻本进行了系统梳理,并考述了各版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