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利用"有界"与"无界"理论对汉英比较句式进行了考察,发现汉英比较句式都具有将"无界的量"转化为"有界的量"的认知功能,并存在"同界相斥"和"比较越界"的现象.同时还提出了"比较量"这一概念,比较句式形成"比较量","比较量"连接着"绝对量"和"相对量"两端,在一定条件下使之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主张通过语言分析来研究人类思维过程及认知策略。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语言是认知的表征,英语语法研究中存在着两个基本概念:有界与无界,有界与无界这对概念是在认知领域内进行的。普通名词分为有界名词和无界名词两类,英语中的数范畴是区别有界名词与无界名词的一种语法手段。有界名词有单数和复数,无界名词为不可数名词,限定词在约制名词的数量和范围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情况,掌握有界与无界概念,会增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认知语言学中,“有界”和“无界”是人类“一般认知机制”的一部分和基本的认知概念。“有界”“无界”从自然界的自然属性反应到词语语义中,在句法中也有两者的对立区别。谓语动词的有界性成分是从结果、程度、状态、时间、空间、次数等方面对谓语动词进行限制。这些有界性成分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和谓语动词紧密结合的、模糊了词汇边界的成分,包括结果补语、体标记、重叠式等。本文主要探讨了汉语谓语动词这几种“有界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按照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区别把"V下+宾"这一格式中的"下"分为表趋向意义的"下1"和表动作状态义的"下2"。从语法意义看,"下2"已经具备和时态助词"了"相似的语法功能。我们在本文把它看做"准时态助词"或"时态标记词"。本文从"有界""无界"理论出发,分析了"V下2+宾"结构中"下2"和数量短语或其他完句成分的共现,并发现"下2"和"了"有相似的语法作用:即使无界动作有界化。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广义的文化修辞学角度,探讨了现代汉语名词对"有界"事物的表达。针对汉语的个体名词有一部分的所指是"同质"事物的事实,认为汉语的个体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不适合用"同质"与"异质"标准来区分,但可以靠个体量词对事物空间外形的"定型"特征来区分,并认为对现代汉语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判断,更适合采取事物的外形是否"定型"的"定形"标准。这种"定形"标准能充分反映出汉语名词特有的形式标签"量词"所具有的表形特征与汉语名词特有的个体量词这一形式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汉语的名词是属于所指事物在汉语社会的认知中"外形突显"的事物类型;同时,这种"定形"标准与有可数与不可数名词之分的语言所适合采取的"同质/异质"这样的"定性"标准,具有语言类型学意义上的互补性。文章认为,汉语名词所表现出的在事物空间"有界"、"无界"方面偏向外形的认知特征,反映的其实是汉语社会对事物的概念思维判断上的"具象性"文化特征;这种来自语义范畴这个语言最底层也是最终决定性方面的反映,较之语言的其他层面诸如文字、词汇、句法结构等,更具有深层隐秘性与真实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认知框架出发,用"有界""无界"的理论阐述了主谓主语句的大主语是非事件句,具有无界的特征,解释了大谓语必须有界化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有界无界对句法结构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7.
"有界—无界"是认知语言学家在一定的认知域内提出的一对概念。这对概念同样适用于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现代汉语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者不仅界限特征呈对立状态,而且句法分布、语义特征也呈对立状态。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句法功能、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三个方面探析界限特征对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按照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区别把"V下+宾"这一格式中的"下"分为表趋向意义的"下1"和表动作状态义的"下2"。从语法意义看,"下2"已经具备和时态助词"了"相似的语法功能。我们在本文把它看做"准时态助词"或"时态标记词"。本文从"有界""无界"理论出发,分析了"V下2+宾"结构中"下2"和数量短语或其他完句成分的共现,并发现"下2"和"了"有相似的语法作用:即使无界动作有界化。  相似文献   

9.
兼语句中兼语动词V1是非终结性的三价动词,V1与补事VP2构成跨越句法层次的、连续的语义关系,具有“无界”倾向,这与“了”的强制性“有界”形式要求不相容,因此“V1+了”不合法。“V1+了”要求兼语NP2必须是受数量词语等修饰的“有界”概念,这使“了”具有了详细说明情状(包括其中的过程与事物)的功能,使VP1、NP2成为兼语句的语义焦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论述人在认知上形成的“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在语法结构中的具体反映,即在性状或量上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来初步探究哪些形容词能够进入“形容词+得+补语”结构这一个案中,并认为“有界”“无界”的问题,还可以用来解释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搭配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1.
研究函数在某区间上的定积分时,总是假定区间为有限区间,并且函数为该区间上的有界函数。如果去掉这两个限制,则得到无穷区间上有界函数的广义积分与有限区间上无界函数的广义积分。一般对这两类广义积分概念的引入缺乏直观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次尝试性地使用"有界"和"无界"这一对理论对"动+得+补语(形容词)"结构中动词和形容词的搭配问题进行研究,即什么样的动词与怎样的形容词的搭配问题.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有一些情况下的"点"并不作为不定量词使用。这种非数量意义的"点"由不定量词的用法演化而来。本文基于"有界"与"无界"理论,对非数量"点"的形态属性、句法功能和演化方式进行了研究。非数量"点"出现在带有祈使语气的"V着点"结构,其量词特征弱化,不再与其后的名词形成数量上的限定关系,而是以补语的形式黏附于其前的"V着"结构,使动作由延续动作变为定时动作,以此来实现其有界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有界与无界"分为三个层面:客观实际层面、主观认知层面、语言语法层面,三个层面之间是参差互现的.宾语有界的方式也不局限于宾语为指示代词、专有名词、在宾语前面加数量词三种,还可以通过主语与宾语的关系、句意、乃至宾语本身来承担.汉语中为数不少的"V 了 宾语"格式不仅说明沈家煊先生关于这一命题的解释是有漏洞的,也说明"V 了 宾语为粘着结构"这一命题本身需要进一步细化.  相似文献   

15.
同一名词的"有界性"与"无界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通过阐释同一名词的"有界性"与"无界性"的差异及其转化的条件,说明了发生转化的原因: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赋予了名词属性,同一名词可能具有"两重性"属性即"有界性"与"无界性",当人们对同一名词的认知发生改变时其"有界性"与"无界性"也会发生相应程度的转化并通过不同的语言结构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审美教育的资源,并对文学美育中的审美评价能力做出分析阐述,针对中学语文存在的"多元解读"和"多元有界"的争论,从文学美育"美美与共、美人之美""勇于取舍、理性评判"和"注重底线、扬善去恶"三个角度加以论述。运用赫尔巴特的"意识阈"概念,把明确的概念和理性尺度作为审美活动的支柱,并成为审美评价能力的依据;同时把"时代和文体的约束"作为多元有界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澄清胡乱解读、抹黑名家的阅读乱象。  相似文献   

17.
一、周期函数的定义域不可能是两端有界点集,必定是至少一端无界的点集,甚至可以是离散的无界点集。  相似文献   

18.
被动无界结构是讨论有界和无界这一对认知范畴上的差异在被动结构句法形式上的表现。被动无界结构在句法结构上的特点是其谓语结构是由动词后加“着,、着:”或者由无界词组“(V)又V”、“(V)了又V”等充任。从信息结构上说,有界的被动句法结构能作为一个信息的终点即一个表述的终点出现,或作为信息的起点出现,即引起下文的表述,而典型的被动无界句法结构只能表达动词或动词性结构所表达的动作进程,不能出现在一个信息的终点或起点的位置上。非典型的被动无界句法结构可以出现在一个信息的终点或起点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9.
直线、射线、线段是几何中三个最基本的概念。如果分辨不清 ,对后面的学习极为不利 ,现将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介绍如下 ,便于同学们理解和掌握。一、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1、图形不同。直线     射线     线段2、端点个数不同。线段有两个端点 ,射线有一个端点 ,直线没有端点。3、延伸性不同。直线向两方无限延伸 ,无界 ;射线向一方无限延伸 ,一端有界 ,另一端无界 ;线段的两端都有界 ,不能延伸。4、表示方法不同。直线可以用它上面任意两个点的大写字母表示 ,与前后顺序无关 ,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 ;射线用表示其端点和其上任…  相似文献   

20.
关于多元解读的争论甚多,这是语文教学专业性缺失的表现。要平息多元解读的争论,必须加强多元解读专业性的研究,从范畴界定、理论基础、概念辨析、实施策略和评价标准五个维度论述多元解读的专业性,并尝试回答多元解读的两个纷争,即何为"多元有界"和何为"多元有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