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是否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是否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能够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文通过对于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构建创新创业人才体系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是当今深入改革与发展社会环境下的人才培养重任,在实现创新性国家建设的道路上迫切需求具有自主创新创业意识的大学生人才。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从团委工作的角度出发,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0):216-218
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关键性指标之一。构建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对于大学生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增强,以及学习使命感和责任心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基地的建设、运行概况、成效等方面,阐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及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开展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创业教育,是推进实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逐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文积极探索特色化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素质养成和能力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通过合理构建"双素养+五能力"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求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等应当是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养成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提出了创新视阈下实践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指出了实践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李莉 《继续教育》2010,24(6):12-14
校企合作对于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培育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是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校企联合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创新基地,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参与创新项目和开放实验训练,定向、订单式为企业培养人才,同时实现“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构建,是加强管理类学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代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把握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和特征,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程度是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因此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拔尖创新人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9.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2):137-141
大学生能力目标的实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也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根本。其中,构建和完善与大学生课堂教学专业相符合的"三维实践教学平台",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将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贯穿于课堂内外、校园内外,是实现大学生能力目标的有效载体,对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完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据此,我国的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必须遵照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认真探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知识创新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基地。一、大力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教育学的角度而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然…  相似文献   

11.
<正>双创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形势下行的压力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剧增,如何有效推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大学生的能力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与方向。校企合作采用协同育人的理念,以学生的学情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基点,借助大师工作室、订单式人才培养以及技能创业大赛的方式进行校企合作教学,能够整合社会资源,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推进大学生的全面综合性发展,有效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要符合社会的需求,让人才能够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双创能力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是国家"十二五"实施的一项重要质量工程,其目的是要搭建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实践平台,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系统培养与训练,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介绍了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存在的问题、列举了建设内容、建设措施、取得的成绩、特色以及经验,得出了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在培养创新性和应用性人才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内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引进社会导师机制的新探索,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作用:是破解人才供需脱节困局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综合素质的应有之义,是实现校内外教育有机对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参加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对促进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拓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数学竞赛过程中方法的多样性,奠定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高等数学竞赛能促进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数学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以及对后者的益处,并对建设数学竞赛的创新研究平台做了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依靠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通过创新人才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健康人格、竞争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创造才能。同时,积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以满足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创新人才培养是所有高校的历史使命,更是促进大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层次性和特殊性。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应当找准不同的层次和类型定位,走符合学校特点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地方财经类院校,应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从创新人格养成、创新能力提升和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三个层次上积极推进,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探索拔尖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生文化主体性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指标之一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取决于大学生文化主体性的确立、发挥和实现程度,大学生文化主体性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高等教育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确立大学生文化主体观,倡导文化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关注的重要问题“。专业—课外活动—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课外科技运行培养模式是实现本科应用型转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该模式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出发点,以专业人才培养为龙头,以创新创业为目标,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载体,从学生所学专业实际出发,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9.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不断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技创新成为企业竞争核心力的今天,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校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高职教育在树立和倡导能力教育本位观的同时,应非常注重通过实践活动促进能力的内化与创新。文章重新审视了当今形势下科技创新人才素质特征,基于会计专业创新人才的视角,提出了"伞"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宽厚的知识、良好的智力、活跃的思维、健康的心理和厚积薄发贡献过程,并对"伞"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路径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的人才是创新创业型人才,三螺旋理论是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协同机制的理论基石.高校、政府、企业协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有利于发挥各育人主体的资源优势,激活资源存量,放大资源效能,实现协同方利益最大化.协同育人日益成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协同育人的关键是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的体制机制,形成育人共同体,加强各协同方的联系、扩大耦合界面.高校、政府、企业三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具有目标一致性、主体互动性、时空接续性和效益放大性的特征,包括战略协同、资源协同、信息协同、决策协同和制度协同等内容.三方联动耦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实现,可以从组织领导、资源共享、激励约束、考核评价和组织文化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