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劳动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与劳动教育双向互动。一方面数字劳动助力劳动教育。数字劳动的“时空重构”开启劳动教育的多元实践,数字劳动的“算法管理”拓展劳动教育的伦理向度,数字劳动的“产消合一”强化劳动教育的价值体系。另一方面,数字劳动也设限于劳动教育。劳动工具数字化挑战劳动技能升级,劳动过程数字化弱化劳动价值认同,劳动关系数字化冲击劳动权益保障。由传统劳动教育向数字劳动教育转型是社会发展趋势,需要采取有效策略推进数字技术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一是要虚拟与现实融合,突出劳动教育的数字趋势;二是技术与价值结合,突出劳动教育的精神引领;三是教学与实践共生,突出劳动教育的问题导向。  相似文献   

2.
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资本也是劳动,异化的劳动,因此能够支配劳动.并推动劳动的发展。资本是劳动的异化.资本家是劳动者的异化。我们不仅要看到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而且要看到资本与劳动的统一。资本在劳动中产生,必将在劳动发展中灭亡。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且是资本与劳动矛盾的内在根据.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实质是劳动自身的矛盾。劳动自身的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商品竞争的实质是劳动的竞争。资本既是劳动竞争的产物,资本也是劳动竞争的动力之一,否认劳动的矛盾和竞争也就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我们要真正认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利用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劳动教育有了新的内涵。劳动素养是劳动教育的核心,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是全球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是全面深化劳动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学校要提高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政治高度,开足劳动课时,做好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内容选择,建立家校社劳动教育协同机制,探索有效的劳动素养评价。  相似文献   

4.
劳动教育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表达“通过劳动来教育”的方法论劳动教育,二是“为了劳动来教育”的目的论劳动教育。方法论劳动教育往往指向一系列有关教育的综合性原则,强调劳动发挥教育性功能及其限定条件;目的论劳动教育将劳动放在基础性地位,点明教育服务劳动的中介性,致力于唤醒受教育者的劳动意识。方法论劳动教育与目的论劳动教育相分离,根源在劳动与教育的分离,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就是方法与目的的辩证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5.
钟苗 《高教论坛》2021,(6):15-16
教师劳动素养包含教师基本劳动素养和教师劳动教育素养。具体内容细分为劳动价值观与劳动价值观教育理念、劳动能力与劳动教育能力、劳动习惯与劳动习惯教育。提升在职教师劳动素养,促进其达到劳动教育的“知信行”路径为培养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增强教师劳动教育知识、促进教师劳动教育行为。职前教师劳动素养培育以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统设计与实施,以劳动素养测评工具动态监测结果为依据,通过与师范专业认证有机结合的劳动素养培育模式,实现职前教师劳动与劳动教育的双重培养。  相似文献   

6.
张卉 《文科爱好者》2023,(6):226-228
社会的发展源于生活中的劳动实践,同时,劳动影响着人类发展的历程。幼儿处于劳动教育的黄金阶段,加强对中班幼儿的劳动教育,提升其劳动能力,有利于幼儿了解事物的创造过程,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品质。对此,文章提出培养劳动情感、提供劳动机会、强化劳动评价等幼儿劳动教育策略,旨在丰富幼儿的劳动体验,发展幼儿的劳动技能,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当真正理解为何要高度重视劳动与劳动教育以及怎样才能做到高度重视劳动与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8.
劳动教育的切入点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这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加强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这是劳动教育的灵魂,加强艰苦奋斗品质教育,这是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劳动教育要立足于劳动实践,避免空洞说教,注重在劳动中培育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避免单一劳动技能培养。  相似文献   

9.
郭晓峰 《中小学德育》2024,(1):49-50+75
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劳动意识不强、劳动能力欠缺等问题。据此创新劳动场地的使用,通过唤醒劳动主体意识,重塑劳动价值;组块场地,整合劳动空间;具化成果,涵育劳动精神,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10.
劳动课程评价是推进劳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劳动课程评价存在重劳动显性形式,轻劳动体认;重劳动表演呈现,轻劳动精神;重单次任务劳动,轻劳动习惯;重简单复制劳动,轻劳动创造;重个体独自劳动,轻合作分享等现象,难以获得科学的劳动课程实施评价和信息反馈。为此,必须针对劳动课程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提出有效的评价策略,促进中小学劳动课程有效实施,从而达成其开设目标。  相似文献   

11.
小学阶段落实劳动教育有多个突破口,学校主要从倡导学科渗透、策划校园劳动和开展家庭劳动等三个方向发力。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有交集,学科教学的实施过程具有劳动教育的价值属性。因此,学校可结合学科教学活动渗透劳动教育。学校与家庭在学生劳动教育方面要密切配合、主动作为,设计主题、项目,开展校园劳动、家庭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  相似文献   

12.
劳动教育课程化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根本手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劳动教育系统化的必然要求与规范化的应然体现,更是劳动教育有效化的实然路径。为全面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化建设,国家应统整劳动教育课程顶层设计,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化实施;地方应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配置,确保劳动教育特色化推进;学校应开辟劳动教育行知基地,保障劳动教育常态化开展。除此以外,还应完善劳动教育监督评价机制,促进劳动教育科学化践行;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训建设,力行劳动教育实效化教学,实现劳动教育过程与目的的统一,开启新时代劳动教育新篇章。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20,(4):9-10
据调查显示,中国中学生的劳动时间远低于其他国家。中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过于片面化,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也过于形式化,而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回归生活,中学生的创造力才会被激发,幸福生活的能力才会被唤醒。因此,本文跳出班本课程的构建,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设计劳动调查、劳动体验、劳动创新、劳动赏识,以及劳动幸福等劳动教育活动,搭建渐进式的"劳动教育"生活化体系,帮助中学生在认识劳动、经历劳动、思考劳动、评价劳动、内化劳动中掌握劳动技能,塑造正确的劳动观,从而点燃他们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多次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为充分发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要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即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助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本质底色是强调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实践诉求是解决劳动教育活动异化,核心目标是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建设,价值追求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观念,弘扬实干兴邦、砥砺奋进的劳动精神,掌握创新创造、与时俱进的劳动能力,具备身心参与、手脑并用的劳动习惯,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应从教育制度建设入手,围绕教育体系治理,优化劳动课程设置,建立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广泛开展劳动实践,建立全面化的劳动教育协同体系;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建立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建立常态化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建设好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教材,是保证该课程有序有效实施的关键。好的劳动课程教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劳动课程独特育人功能和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载体。为了达成劳动课程开设的目标,该课程教材建设必须秉持以劳动资源建构教材内容、以劳动素养建构教材功能和以劳动创造建构教材独特价值的理念,遵循多元性建构、主体交互性设计、劳动型学习创设等原则。在劳动课程教材建设过程中,准确把握劳动课程标准教育理念,以整合筹划思维设计劳动项目,优化组合与选择劳动任务群,创建劳动课程教材建设共同体,突出劳动课程教材的时代性、跨界性、系统性与创新性等,从而建设好的劳动课程教材,以培养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达成劳动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6.
数智时代的劳动形态发生了巨大而显著的变化。数字劳动成为劳动的主要形式进而引发了终端移动化、信息互联化、虚实交互化、生活工作互嵌化的公共生存样态。智能劳动带来了工具智能化和产品虚拟化。情感劳动让劳动者呈现人际关系过载和倦怠社会下的劳动精神退避等新问题。目前,职业院校存在对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把握不全面、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方法运用不科学、劳动教育的途径和体系建设不系统的问题。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必须全面把握劳动教育内容,剖析“不珍惜劳动成果”问题,加强劳动价值取向教育,扩展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科学设计劳动教育关键环节,对标“不会劳动”问题,加强数字智能劳动教育,提升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智能化水平,系统筹划劳动教育途径和体系,化解“不想劳动”问题,加强劳动精神教育,关照数字劳动者精神健康。  相似文献   

17.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近年来,一些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对此,坚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注重劳动教育实效,显得尤其重要。基于这样的认识,一些城市初中积极把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作为主要内容,努力引导学生去创造性劳动、辛勤劳动,使学校劳动教育补齐"短板",走出困境。文章结合学校劳动教育实际以及自身工作实践,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对部分城市初中生劳动教育困境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情况探究相关劳动教育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劳动更多是指体力劳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正确态度,并通过劳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其劳动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公民精神,充实学生精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自豪感。他认为劳动教育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培养劳动习惯、树立劳动模样、参加集体劳动等。  相似文献   

19.
学校通过开设劳动素养课程、注重劳动实践教育、深化劳动教育研究、开展劳动教育考评等方式,培养学生形成劳动意识、培育劳动素养、掌握劳动技能、端正劳动认知,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  相似文献   

20.
劳动价值观是个体对劳动的主观认知,是个体劳动价值取向的体现。劳动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及劳动行为,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刻不容缓。然而,由于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及劳动形态的变迁、学校劳动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家庭劳动教育的缺失、高职学生自身劳动意识淡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新时代高职学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劳动价值观危机,具体表现为劳动认知存在偏差、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缺乏创新性劳动意识等。为有效破解高职学生劳动价值观危机,有必要将劳动教育贯穿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拓展高职劳动教育路径,构建三方协同的劳动价值观教育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