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清代小说《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是主人公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黛玉两次葬花的情节中,小说微妙地展示了宝黛爱情心理的发展;通过《葬花吟》进一步刻画了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以花喻人,用象征手法预示了大观园女儿最终的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2.
贾宝玉的真性情历来褒贬不一,其真性情来源于晚明时期"童心说"的影响,《红楼梦》中展示的是贾宝玉的美好性情,这个艺术形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许多人评价其为"真性情",更被称为新型圣人。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红学研究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也被公认为二十世纪现代学术的开端,其红学范式引用了叔本华的哲学理论,从价值学和审美维度对《红楼梦》进行了诠释,这种诠释的基础来自于叔本华哲学思想与中国本土佛禅思想的相通之处,是中西方文化交融背景下,中国学者努力建构现代学术范式的产物。此范式从开拓后并未得到长足发展,在红学研究式微,研究范式缺乏的今天,此范式的意义有待被重新挖掘,其价值学和美学的诠释视角和方法也值得被继续借鉴和开拓。  相似文献   

4.
林黛玉作为一个悲剧形象在《红楼梦》中已得到了充分的刻画和描绘,对于她的悲剧在“红学”中早有众多的学者作过系统的分析。作者曹雪芹尽情渲染的宝黛爱情悲剧这一全H的主要情节,给予我门的启示究竟是什么呢?当我们对这个形象进行研究时,总是众口难于归一说,甚至“几挥老拳”,这就不能不从这个形象的悲剧性质及如何形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找出答案。  相似文献   

5.
犤本刊讯犦最近,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教授雷耀发的新著———《红楼梦》百慕大,该书借助易学、玄学、佛学、精神分析学、美学等学科条分缕析探寻《红楼梦》迷一般的“本旨”,揭示《红楼梦》超时空的艺术造谐。在这本18万字的“红学”论著中,以反“红学”传统的面目出现,向传统的论断开展挑战,从“勾魂摄魄话红楼”、“故弄玄虚的开局设计”、“性文学之美与丑”、“现实主义是与非等章节中看到作者纵横捭阖的论述,不少观点既新颖又精辟,是“红学”研究中不同观点的一本新书。雷耀发教授新著“《红楼梦》百慕大”…  相似文献   

6.
“红学”自始至今并没有形成其独立的学科体系,究其实是因为“索隐”这种治学方法在《红楼梦》研究中的实际运用。无论是“旧红学”,还是“新红学”,乃至当代红学,都没有脱出“索隐派”的巢臼。由于“红学”的这种“索隐品质”,致使红学研究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7.
将统计方法运用于红学研究,既拓宽了统计学的应用领域,也为红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文章针对运用统计方法研究红学问题的文献,做了全面的回顾和梳理,总结了利用统计方法研究《红楼梦》的现状。分别从文献发表年代、采用的统计方法、研究角度、研究成果等方面阐述,并概括性地总结了研究的主要成果、研究中呈现出的问题及研究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回借贾雨村之口提出"正邪两赋"论,并塑造了贾宝玉这一具有"正邪两赋"人格内涵的形象。贾宝玉"正邪两赋"的人格是"清明灵秀"之正气与"残忍乖僻"之邪气搏击斗争的产物,使其成为一个"正邪两赋"的矛盾集合体,具有"情痴情种"和"逸士高人"两种生命形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潇湘馆中的竹为阐释对象,从这些竹所蕴含的原型意象伸发开去,探求作为《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以及她与贾宝玉之间“欲语还休”的缠绵而又凄婉的悲剧爱情。全文总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竹意象与黛玉性格的契合之处,第二部分则主要论述竹意象对宝黛爱情悲剧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是一部幻灭史,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高鹗续《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封建家庭里,百无一用,也没有心力想用。最终安排宝玉出家,是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大逻辑的。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临沂师专的毛德彪等九位同志编著的《红楼梦注评》,公允地说,在普及红学知识方面,是有影响的,有成绩的。笔者九年前拜读这本书时,感觉到编著者对《红楼梦》中“难懂的字、词、成语、典故、古诗文、方言俗语、典章制度的注释”做了认真的、细致的工作,使我很受启迪,获益匪浅。九年后的今天,我重读此书,却认为编著者对《红楼梦》中一些回目的“评点”和一些  相似文献   

12.
薛宝钗与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两个象征意象 ,薛宝钗象征着合理的物质世界 ,林黛玉象征着自由的精神世界 ,她们共同建构了一个理想世界。这个理想世界 ,在书中称之为“兼美”。薛林二人共存的历程 ,正是兼美理想的凸现、矛盾与消亡过程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以叔本华的哲学理论阐释<红楼梦>,是"新红学"初期重要著作之一.讨论了王国维的思想如何与叔本华理论、<红楼梦>产生共鸣,并探讨以哲学思想阐释<红楼梦>,该批评方法的优点及其不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晚唐词人温飞卿和《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进行了对比,意在说明雪芹在塑造宝玉这一艺术形象时,有意识地移借了温飞卿的性格特征,遂使宝玉的形象更为贴近客观生活。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问世后,书中对峙的两位女性形象,林黛玉、薛宝钗孰为更美?成为人们争论的热门话题,以至晚清有两位老夫子,为薛、林之褒抑,“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此争至今未息,究竟是“扬黛抑钗”,抑或是“歌钗弃黛”,成为红学史上的一桩公案.诚如刘梦溪所说:“只要《红楼梦》还有读者,此一公案便会永远聚讼下去.”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遂相龃龉,几挥老拳”的现象呢?近读刘梦溪所著的《红学》云:“宝钗圆融,黛玉孤傲;宝钗宽平,黛玉尖刻;宝钗随分从时,黛玉目无下坐;宝钗藏,黛玉露;宝钗曲,黛玉直;宝钗冷,黛玉热,这些性格上的分野固然因读者个人喜好的不同各有所取;在容貌举止方面,宝钗丰满,黛玉削瘦;宝钗健壮,黛玉赢弱;宝钗稳重,黛玉婀娜,也使不同的读者难免情有所偏;更不要说在人际关系上,上上下下对宝钗的称赞众口一词,对黛玉则口中不言,骨子里多有保留,这些在很多读者看来,也是决定弃取的重要依凭……”诚然由于《红楼梦》读者之爱憎观点、审美情趣等不同,见仁见智在所难免.但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众多读者没有从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出发去看待、分析、把握人物.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红楼梦》中"双真"形象的象征意蕴和朦胧美,阐明"双真"才是整个"《红楼梦》世界"的真正主宰者。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人学,它的生命在于艺术形象,以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刻画几个典型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的.《红楼梦》在这方面确实难能可贵,不但刻画了三、四百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形象,而且精心塑造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典型形象——贾宝玉.不朽的文学典型,具有永恒的审美功能,而且值得人们不断地去探索它所包涵的意义和价值.《红楼梦》一诞生,贾宝玉这一典型就受到了研究者的热切关注,历来评述者,各抒已见,见仁见智.诸如一度盛行的“市民说”、“传统说”,乃至“农民说”,众说纷纭,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贾宝玉是“反封建的急先锋、勇士”、“封建礼教的叛道者”,笔者认为这是受了极左思潮的影响,从庸俗社会学的观念出发,从事文学研究工作,急于功利的结果,不免有失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首先在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红楼梦》一是写了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衰败没落的过程;二是围绕贾府,写了一群年轻女性和贾府未来接班人——小主人——贾宝玉的生活。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贾府衰败没落过程和宝、黛爱情悲剧全过程的描写,着力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从而使这部小说成了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它比西方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早了一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19.
红学这门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各种非科学观念和行为的挑战。五花八门的非科学倾向,集中表现为两点:一是把红学看成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存在,满足于某些现成结论,不探索,不研究,不创造,不前进。“人物定评”论是突出代表。二是把红学看成魔术师手中的道具,凭主观意愿制造热点,爆出冷门,以求轰动效应。诸如“程本早于脂本”、“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和丫环合谋杀害了雍正”等。非科学倾向是社会转型期畸形心态的反映和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作,它虽是一部荡气回肠的悲剧小说,其中也包含大量的幽默内容,多与人物有关.以王熙凤、林黛玉、刘姥姥三位人物为考察对象,探析《红楼梦》中的幽默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一是塑造多面立体的人物形象;二是表现、深化了家族悲剧主题、爱情悲剧主题;三是在多个叙事场景化解尴尬,活跃气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