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直以来,广播作为弱势媒体,被其它媒体所排挤、冲击。从早期的电视、到后来的互联网,广播的空间不断缩小,受众也不断流失。因此,广播不能仅把互联网等新技术作为自己本身发展的辅助手段,而是要作为全新的结合模式来探索,才能摆脱目前低迷的状态,网络电台正是这方面的探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网络电台不能只作为“广播的网络版”或“为广播办一份全球性的、无需注册的节目报”目标而存在,而要成为一个不属于任何一个“母媒体”的新媒体。  相似文献   

2.
广播名牌栏目既有“注意力”又有“影响力”,是广播媒体价值的集中体现。在打造、维护名牌栏目过程中,应力避过分强调低层次的“注意力”,放弃更高层次的“影响力”追求。广播只有强化名牌栏目的影响力追求,才能紧跟时代,实现广播媒体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3.
林岳忠 《中国广播》2005,(5):60-61,56
当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广播新闻报道必须善于策划,才能让听众“入耳、入脑、入心”,才能在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一、广播新闻策划的内涵广播新闻策划“是广播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目的是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办出广播特色,取得最佳效益。”简单说,就是对一档  相似文献   

4.
采访是广播电视台记者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与采访对象面对面接触,能够获得某些事件的现状、进程以及未来趋势等新闻素材,为广播电视台发布具有权威性、影响力的报道提供了第一手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广播电视台的记者应主动求变,开展采访工作的创新,唯此,才能增强自身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与移动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当前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传统的广播电视台行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此情况下,广播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如果不能顺应媒介融合的创新发展,势必会被社会淘汰.因此,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要运用一定的创新策略,利用新时代大众的心理和舆论环境,积极运用新媒体工具,并在采访前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融媒体”“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打了广播等传统媒体一个措手不及,收听收视率逐年下降。地方广播面临的挑战更加巨大,也开始寻求融媒体的发展道路。在融媒体条件下,地方广播如何才能快速步入融媒体时代成了众多广播人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节目内容优质且贴合受众需求、立足传统释放“短音频”惊人力量、发挥人才优势让优秀广播人才为新媒体站台、打造优秀的融媒体团队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期望给大家以启迪。  相似文献   

7.
卫颂 《新闻世界》2013,(6):78-79
笔者通过广播栏目《历史上的今天》的实践体验,认为通过广播的“点”“面”节目架构,充分运用广播生动的口播方式、较强的声效特点和小、快、灵的采访方式,可以将这一历史知识栏目变得生动起来,为听众呈现鲜活的历史,从而强化了媒体的文化教育功能。同时也可以扬广播之所长避广播之所短,使广播在强手如林的媒体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8.
《中国广播》2013,(8):F0004-F0004
7月23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节目中心发起组织的“港澳媒体采访团的西行,启动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赵铁骑、对港澳节目中心主任韩长江率对港澳节目中心、中国广播网、《中国广播报》以及《香港商报》、《澳门日报》、香港《大公报》、香港电台、澳门电视台等10多家港澳主流媒体和澳门师生代表组成的采访团,共同开启为期一周的“港澳媒体采访团陕西行”报道活动。  相似文献   

9.
隐性采访,这种被人们称为“偷拍偷录”的新闻采访方式,眼下正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媒体记者的偏爱。尽管有人对这种采访方式提出异议,但这并不妨碍它对热衷于挖掘“秘闻”的新闻记  相似文献   

10.
采访是新闻记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作的了解客观情况的活动(见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第10页)。无论是报纸新闻的写作,还是广播、电视新闻的制作,都离不开采访。相对于报纸新闻和广播新闻的采访,电视新闻的采访有其鲜明的个性,其突出标志就是“镜前采访”。本文所探讨的“电视新闻的采访问题”准确地说应该是“电视新闻的镜前采访问题”。“电视新闻的镜前采访”(下文提到的“电视新闻采访”、“现场采访”或“电视采访”指的都是“电视新闻的镜前采访”)以其符合电视媒体特点,现场感强,更加形象、生动、逼真等优势,受到了电视记…  相似文献   

11.
张彦君 《记者摇篮》2001,(10):21-21
近年来,随着电视和网络的发展,广播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似乎成了“弱势媒体”。一些单位的领导由于不重视广播宣传,使电台记者在采访中遭受冷落的情况时常发生。  相似文献   

12.
姚少宝 《新闻世界》2008,(10):23-24
北京奥运既是一场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也是媒体展示实力、显示影响力的舞台。面对这一盛事.世界级通讯社拥有天然优势、国家级媒体和国内体育专业报拥有雄厚的采访资源,而地方性报纸受财力、人力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获得很多的采访机会和信息资源,因此不能奢望与世界级通讯社、国家级媒体和专业性报纸全面竞争。地方性报纸只有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地域上构筑“认同空间”,在内容上挖掘“叙事空间”,才能以奥运报道为契机,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品牌空间”。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传播方式和媒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分析和研究广播新闻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广播新闻采访工作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传统的传播方式需要进行革新,要紧跟时代步伐,探索新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采访工作应遵循的原则,提高新闻采访质量,做好节目编辑制作,提高广播新闻的收视收听率,提高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质量。本文首先分析了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采访的特点,指出了当前广播新闻采访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广播》2008,(11):I0002-I0003
江南之声频率打造江苏省首个现代服务业广播专题栏目。10月10日,由无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无锡广播电视集团江南之声广播联合主办的“中央级媒体异地采访无锡现代服务业”活动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运作的不断介入,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媒体对公众的“引导”作用似乎有弱化的倾向,而“迎合”甚至“媚俗”之风日渐盛行。特别是个别媒体无原则地利用隐性采访作为采访的重要手段,背离了媒体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新闻媒体不能单纯追求卖点和轰动效应,进行隐性采访必须考虑社会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中,从传播内容和信息的媒介与符号看,报纸靠文字、照片、图表、线条,电视靠声音和画面,广播靠声音。很显然,相比较,广播传播手段单一——只能靠声音诉诸听觉。既然这样,说“广播,不能忘记声音”,岂非废话?不然。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因为不少广播媒体近些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甚至忘记了对声音的关注。 一般说,广播声音由三部分构成: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声音,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声音,文艺性节目中音乐、曲  相似文献   

17.
新创     
大陆首批地方媒体记者赴台驻点采访;豫沪媒体联手打造原创动漫;小学生漫画杂志《动感接力》创刊;广州日报推出全新读者互动栏目“网友点题”;海峡都市报招聘“市民记者”;国内首个残疾人专用广播频道在上海开播……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现场报道的增多,记在广播里“发声”、在电视里“露脸”的机会越来越多。记与听(观)众直接交流,这无疑进一步密切了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但与此同时,记也不可避免地连同新闻主体一起,成为受众评头论足的对象。如何摆正采访与被采访、采访与媒体、采访与受众的位置,处理好上述几方面的关系,是新形势下广播电视记应认真考虑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陈婷 《视听界》2010,(2):96-96
2009年4月-5月,江苏新闻综合广播、江苏新闻广播、金陵之声广播电台、苏州新闻广播联合新加坡新传媒广播频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共同组织了“苏州工业园十五周年”大型新闻行动。这是江苏广播首次与境外媒体双向交流、联合采访、联动播出。  相似文献   

20.
甄宏  于瀛 《中国广播》2013,(3):35-36
“走转改”活动只有与服务民生相结合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辽宁省葫芦岛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通过体验式报道展现民生,通过监督式报道服务民生,通过爱心式报道彰显媒体责任,使“走转改”活动彰显出媒体的责任、人性的光辉和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