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照市东港区人武部政委梁化勇自任军分区新闻干事始,就再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不管是他任人武部副政委、部长还是政委,结合工作搞报道已成了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他都有二三十篇稿件见报,且大都是要闻。其他单位的新闻干事都以为这位大名鼎鼎的梁化勇是位专职报道干事呢,而本单位的同志则都喜欢叫他“报道政委”。染政委有个好习惯,每周至少下基层一次。一来了解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二来搞调研,看能否顺手抓几条“活鱼”来。梁政委搞调研写稿子,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见报而写稿,而是通过写稿提炼出一种反映时代强音的…  相似文献   

2.
“写不出稿子怎么办啊?”正当我坐卧不安为上不去稿发愁的时候,脑海里忽然浮显出了某师原新闻干事滕风华和蔼的面容。他去年一年见报七八十篇稿件,又是前卫报社的特约记者。对,请他谈谈他的写稿经验。人无我有,是他写稿时的第一渴求。滕干事所在师驻守在渤海前哨。几年来,  相似文献   

3.
徐步江,是原南京军区“临汾旅”的新闻干事,一入伍,他就与新闻结了缘,从连队报道员到师新闻干事,一干就是20年。翻翻他的见报剪贴,厚厚的一大本,一千多篇,至少有40多万字。他的胸前,挂过三枚三等功勋章,多次被《解放军  相似文献   

4.
南京部队“临汾旅”兼职新闻干事曾海龙,不怕苦不怕累,不为名不为利,铁心干新闻事业的精神, 在部队官兵中留下一段段佳话。矢志不移搞报道 1979年,他从连队报道骨干提升为团兼职新闻干事,每年都有三四十篇见报任务。他组织报道骨干整天跑呀、写呀,常常干到夜晚十一二点钟才休息,天长日久,积劳成疾,患上了神经衰弱症。最  相似文献   

5.
初搞报道时,往往凭道听途说写稿,不深入采访就草草成篇。因事情没感动自己,文章就是写出来,也不会感动别人。结果稿于发出去不少,就是不见报。产一次我写了一篇小故事,自以为是“大作”,保准一碰就响。可让老新闻干事一看,说太子巴了。我不信这个邪,就投向报社。编辑回信说:文字基础还可以,但没真情,不能发。又一次,我耳闻目睹了~件事,感到很有意思,便写了一篇稿,老干事看了说,真实但不见真情,不可能采用。结果真的石沉大海。那么,怎样才算有真情呢?我在思索寻觅。一天,下连采访,得知战士姚宏亮因见义勇为而受伤住院…  相似文献   

6.
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俗话说:“久病成医。”说的是经常生病吃药多了,积累了经验自己也会看病了。写稿投稿也是这样。两位通讯员同时起步,有一个很快成熟起来,稿件经常见报,成了优秀通讯员;有一个则一个劲地写,始终没有见报,探其“奥秘”在于:在一次成功或失败面前善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这方面,我有切身体会。刚搞报道时,我劲头特别大,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一连写了80多篇还没见报,我也不气馁,希望自己的毅力和恒心能感动“上帝”。我的宣传科长是一位“老新闻”,有一天,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搞报道单有热情还不够,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如果自已的稿子见报了,你想一想,编辑为什么百里挑一  相似文献   

7.
碰壁之后求精品写稿就要写出精品来,这是袁丹君经过痛苦的碰壁之后反思总结出来的。1991年7月,他由一名连队排长到团政治处宣传股当了一名兼职新闻干事。当时团里的新闻报道工作处于师里最落后的地位,为了尽快扭转这种落后的局面,几乎每天都要写一篇稿子寄往报社,然而两个月过去了,寄出去的绝大部分稿件如泥牛入海。压力、痛苦接踵而至,在徘徊中他开始怀疑自己不是干新闻这块料。当时的师宣传科长韩强毛曾是一名老新闻干事,在看了他的底稿之后,对他说:“你的稿子之所以很难见报,就是缺乏精品意识”。对于他来说,科长中肯的批评…  相似文献   

8.
某单位的新闻干事,向一家大报的编辑诉说,今年单位领导给他定的报道指标“又升级了”,光是要求在中央级报刊登出来的,就不得少于76篇。编辑听了,不禁咋舌:真是“高指标”! 计算一下,要实现这一指标,平均几乎每隔五天就得有一篇稿子见报。谈何容易!任务就是这样订的。这个新闻干事向编辑诉苦;又有点近乎求情。编辑该怎样处理这位干事的来稿呢!不免增添了许多疑虑。报上出现的那些  相似文献   

9.
情系新闻路     
武警海南总队三支队的官兵,大都知道劳家丰是他们支队的“笔杆子”,因为他们在报纸上,常能看到他的名字。劳家丰从事新闻工作6年来,用顽强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换来3本厚厚的见报剪贴,共有1400多篇新闻稿刊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89年3月,劳家丰加入了武警海南总队三支队,走进了娘子军的故乡和素有椰城美誉的热土。有一次,他偶尔在报纸上看到支队新闻干事写的反映支队事迹的新闻稿,也产生了把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写出来变成铅字发表的冲动。最初,他寄给报社100多篇稿件都石沉大海,虽然心情很沉重,但依然没有放弃对新闻…  相似文献   

10.
通讯员园地     
1984年我在江汉油田时,有位通讯员写一篇表扬稿,我认真帮他作了文字上的修改.稿子见报才发现,他未经我同意把我的名字也署上了。稿中把表扬的主人公类鹏翔错成“雷朋祥”,领导首先批评了我,我无言以对. 去年8月,河南油田技校一学生在游泳池舍身救人,我们炼油厂有位通讯员写稿表扬他我是专职新闻干事,帮他作了文字上的修改,并交代他再去找当事人核实,谁知他未去核实,还把我的名字署在前边.稿子在《中国石油报》头版发表,由于失实,立即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河南油田工会批评报社,报社派调查组来调查.我成了第一作者,又是专职干事,首先受到批评,几乎影响了单位的声誉. 署名是要对稿中事实负责任的.从此,我汲取教训,凡是我未参与采访的稿子,无法对事实负  相似文献   

11.
要一名新闻报道员,平时电话、通信联系最多的就是与报社的编辑,无非是询问投过去的稿件是否合乎要求,请求编辑“笔”下留情,以免自己的稿件被“枪毙”。涉足新闻报道 有些“豆腐块”见诸报端。新闻干事和报道员人人渴望的编辑“约稿”笔者也遇到过,经历之后,才重新认识到了编辑约的稿件,并非是简而略之地写完投过去就可以见报的。每次写稿子,我是改了一遍又一遍,总觉得写得差些火候,直到让新闻干事修改之后,才放心地投到编辑那儿去。一次新闻干事下基层采访,笔者一人留守报道组,突然接到《前卫报》社一位…  相似文献   

12.
和一位基层报道员闲谈,问他一年来的成绩如何,他垂头丧气地说:“一年投稿百余篇,都是泥牛入海不回头。唉,看来我根本不适合搞新闻报道。”其实,这大可不必。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由于还没有掌握新闻写作的规律,加上见报心切,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见什么写什么,很少去考虑新闻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语言的使用以及文章的结构等新闻写作的重要环节。而且初学写作者有一个通病,写稿怕人看,常常是一个人偷偷地写,悄悄  相似文献   

13.
以短快见长     
湖北日报驻沙市记者沈立农,既没有上过大学,更非新闻科班出身,而是45岁才“半路出家”,由沙市市委调到报社工作的。他从事新闻工作至今还不满三年。1981年他自写和组编的见报稿111篇,其中47篇发在要闻版,11篇登上头版头条;成为全报社唯一的年发稿见报超过百篇的记者。对一个年过四旬才改行的人来说,沈立农  相似文献   

14.
一位老记者说过:勤奋的人才能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懒散的人只能算是个不称职的新闻工作者。我是个业余新闻爱好者,凭着勤奋在新闻报道这条坎坷小径上跌跌撞撞4个年头,有过成功的喜悦,也饱偿了失败的痛楚。但最近因为偷了一次懒,差点误入了报道失实的深渊。某部有段10公里通讯线路,时常受到沿线不法分子的偷盗,严重影响了部队的工作。该部队也曾向驻地有关部门报过案。为了对沿线群众进行教育的目的。部队让一名干事给驻地新闻单位写了篇新闻稿子,但未见报。随后,部队又让我去写。当时我想,那名干事写了稿子,素材肯定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15.
新闻同仁可能只听到“抢新闻”之说,没听过“争新闻”之言。抢新闻并非新鲜事,即指抢时间、争速度和抢发独家新闻,这自然符合新闻规律。但时下却出现了一种“争新闻”的不良风气。即记者和通讯员争发新闻稿。笔者并非胡编乱造,有例为证。有位工厂的新闻干事向某报社写了一篇关于技术贸易的新闻稿,时间一晃月余,杳无音讯。这位通讯员自认为可能“此稿无价值”或写得不好,便不好意思去报社打听。谁知时隔两月,此稿却又在那家报上大  相似文献   

16.
勤奋     
薛金山,安阳县崔家桥乡学校民办教师。几年来,他在教书之余醉心新闻写作,发表稿件200多篇,连续被县、市评为优秀通讯员,有四篇稿件在好稿评选中获奖。其实他基础并不好,最初写过100多篇稿件发出去,都如泥牛入海。稿件没见报,却惹出了不少风凉话,说什么他“不务正业”,“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薛金山有点心灰意冷。一天,他从一本书中看到,法国作家莫泊桑30岁时,写的废稿堆了一  相似文献   

17.
翻开总参兵种部新闻干事涂学能那几大本厚厚的见报稿件剪贴,读着他采写的2000篇新闻稿件,仿佛会把你带入火热的军营生活,让你身临其境。他所采写的稿件既有反映基层官兵生活的消息、通讯、特写、小故事,也有为军队建设出谋划策,为基层官兵呐喊的言论,还有在全军、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先进典型。细细研读涂学能的新闻作品集《心血铸长城》一书,你会发现,他的每一篇稿件都有独特的视角,读后给人启迪,引人思考,催人奋进。新闻界同行都说,他之所以能抓到那么多有影响的新闻,是因为他的一双独特的“新闻眼”。当侦察兵出身的他,…  相似文献   

18.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9.
解放军某部有一个水平满不错的新闻干事,可他却有较长时间在本单位找不到新闻线索,写不出稿子。恰在这时,某新闻系几位毕业学员来到该部作短暂实习。论水平能力,这些学员最多只能与该部新闻干事“持平”,许多还不及这位新闻干事。但这几位学员竟发现了这里可写的东西很多,大家兴致勃勃地抓了不少“活鱼”,只十多天时间,在大小报纸电台发稿近20篇。  相似文献   

20.
少校滕天月——沈阳军区230医院政治协理员。他入伍18年来,始终对新闻写作热情不减,笔耕不辍,先后在军内外报刊见稿千余篇,有数十篇作品获奖和入选各种书籍。他十余次被《前进报》评为优秀通讯员,连续4年被沈后某分部评为“最佳新闻干事”,3次荣立三等功。  “我写是因为我爱”,滕天月如是说。他从入伍第一天起就尝试给报刊写稿。经过“稿子不登天天写”的“考验”,他终于在《前进报》见了第一篇稿,这给了他极大的乐趣和信心。滕天月从此对新闻写作更加痴迷。从战士到指导员,从干事到协理员,从野战部队到后勤医院,他无论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