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莉妍  李瑾  贾德梅 《考试周刊》2012,(74):131-132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来研究人脑对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加工成分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畀族效应是面孔识别过程中一种非常稳定的现象,表现为个体对本族面孔的识别与再认成绩显著高于畀族面孔。对于该现象产生的原因目前主要有种族态度假说、知觉经验说与社会分类说三种理论。采取事件相关电位的技术来揭示面孔识别异族效应产生的脑机制是近年来才开始的,目前已有研究证明个体在识别本组面孔和异族面孔时在个别脑区产生的脑电波是有差异的。虽然用事件相关电位的方法研究面孔识别的异族效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和国际上该方面研究的进展相比,我国还是非常落后的。因此,对于进一步探索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脑机制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范莉妍  贾德梅 《考试周刊》2014,(31):164-164
本研究旨在利用新疆多元文化背景的优势研究面孔识别领域中的异族效应,选取不同场认知方式的维汉大学生,以维汉面孔图片作为研究材料。根据被试的族别与场认知方式的不同,验证个体在识别面孔是场独立个体成绩比场依存个体好的理论,验证异族效应是一种稳定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面孔识别异族效应是指人们加工本种族面孔和他种族面孔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梳理既有的文献我们发现,被试的种族、实验任务的要求、实验材料的处理、被试的反应指标、暂时的被试特征等因素会影响异族效应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在面孔识别的种族效应解释上,接触经验与社会分类两大理论取向之间一直存在争论,综述新近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关键问题上:是否存在对种族特征的注意偏向,识别不同种族面孔的认知机制之间有否差异,接触经验和社会分类是否是同时存在的两个因素.文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一探讨以及这些问题彼此之间的关联验证,提出和建立异族面孔识别的认知神经模型.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探讨被试辨别六种不同类别的面孔图片时的差异.结果发现:以正确率为指标时,被试在识别中性黄种人面孔时的正确率最高,以反应时为指标时,被试在识别中性黄种人面孔时的反应时最低.同时,被试在识别中性面孔时的正确率高于识别正性面孔时的正确率,且被试在识别正性面孔时的反应时高于识别中性面孔时的反应时.因此,得出结论:面孔的种族影响被试的面孔识别,存在本族偏向效应.  相似文献   

6.
面孔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基本信息来源,在社会交往和适应环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面孔识别的有关机制及目前关于面积识别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人身份识别是社会认知的重要方面,面孔—语音特征为对人身份识别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已有的研究主要运用再认、识别范式探讨对面孔—语音的联合加工。对人面孔—语音加工的机制为独立的序列加工或者联合的平行加工,所涉及脑区主要包括颞上沟等区域,然而对二者的探讨并没有统一结论。通过改进研究范式、确定对比基线等方法可以对面孔—语音联合加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一些社会群体属性会在其面孔信息中传递出来,即便是具有隐蔽性的性取向也能在面孔特征中露出“痕迹”。文章介绍了面孔线索识别性取向的研究,归纳了性取向识别的面孔线索、加工机制和影响因素,指出当前存在社会关注度不高,实证研究深度不够、被试类型少、研究设计单一等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世界中,面孔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识别的标志,也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面孔因其生理学特征而构成了共性和个性,又因其内涵决定了物质和精神。人与其他自然造物的本质区别也就在于,只有人类仅以面孔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世界中,面孔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识别的标志,也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面孔因其生理学特征而构成了共性和个性,又因其内涵决定了物质和精神.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从两方面对内隐面孔再认的研究进行了回顾:(1)行为研究;(2)神经基础及其运行机制。该文指出,内隐面孔再认多集中在启动的研究上,并发现了面孔的重复启动和语义启动,但面孔熟悉性对二者的影响不同。面孔启动的产生与大脑不同区域的神经活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描述了两种与面孔启动有关的效应:重复抑制和重复增强效应。并讨论了对内隐面孔再认影响较大的IAC模型。最后该文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世界中,面孔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识别的标志,也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面孔因其生理学特征而构成了共性和个性,又因其内涵决定了物质和精神.人与其他自然造物的本质区别也就在于,只有人类仅以面孔就足以达至感官世界的巅峰.  相似文献   

13.
《文山学院学报》2014,(3):107-114
孩子识别主要采用儿童图片、面孔图片、声音等刺激材料,使用亲属称谓及判断作业任务,探讨孩子识别的加工脑区及大脑回路模型,主要的理论解释有熟悉度和情感理论。文章参考母子识别及动物实验文献,系统归纳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并从亲属面孔知觉、生育-养育的分离、对照材料与实验材料的平衡控制、母子识别的进化意义等方面,深入讨论进一步研究母子面孔识别神经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运用《大学生羞怯量表》对16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选取20名高羞怯组大学生、20名低羞怯组大学生参与E-prime实验程序,以研究不同羞怯水平大学生在面孔表情识别上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羞怯水平大学生的面孔表情识别存在显著差异;个体对不同强度的表情图片的识别存在显著差异;个体对低强度正性表情的反应时显著大于对高强度及中强度正性表情的反应时,对低强度负性表情的反应时显著大于对高强度负性表情的反应时.研究结果表明:羞怯水平、表情的强度与性质对大学生的面孔表情识别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羊通常被认为是温驯而笨拙的动物,但实际上羊的记忆力非常好。科学家们的实验发现,有些绵羊可以识别出50张"绵羊伙伴"的面孔以及10多张人类的面孔,并且这种记忆能够保持2年之久。  相似文献   

16.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个体在面孔识别过程中,会对眼睛区域产生注意回避,这可能与其杏仁核的过度激活、皮层下通路的损害、小脑形态的异常有关。ASD个体能够识别熟悉面孔,但是,其存在一种处理熟悉面孔的独特网络,调节梭状回的系统可能存在缺陷,使得对熟悉面孔的识别较普通个体低。ASD个体对威胁性自然刺激产生注意困难,可能与其前额叶皮层的功能连接异常有关;对威胁性社交刺激特别是愤怒的情绪面孔,会产生注意警觉和注意回避,而其中高焦虑的ASD个体却不会像焦虑障碍者一样对威胁性的社交性刺激产生注意困难,ASD个体焦虑背后的神经机制与其注意偏向没有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世界中,面孔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识别的标志,也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面孔因其生理学特征而构成了共性和个性,又因其内涵决定了物质和精神。人与其他自然造物的本质区别也就在于,只有人类仅以面孔就足以达至感官世界的巅峰。印存于头脑中的一张张面孔构成了我们每个人私人记忆最重要的部分,而人类所共同记忆的每一张面孔,都承载着一份推动文明的特殊情感,它们一起构成了人类的精神与价值……天才的当代摄影家们所记录的一些特别的面孔,它们来自我们这个动荡的世界中的几乎每一个角落。最重要的是,照片中这些面孔大多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的舆论震撼,成为了当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用这个原理来解释“火星人脸”等同类现象.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大脑要让面孔率先“通关”:因为面孔识别在人类的视觉世界占了重要地位.与实验中的圆点属于同一范畴.而对面孔的高度敏感.才促使人们对面孔优先识别.并习以为常。  相似文献   

19.
面孔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形信息,既包含了整体特征,也包含了部分特征。人们在面孔识别的过程中综合了面孔的部分特征与整体特征对面孔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完成面孔的识别。而认知方式作为一种稳定的个体差异,它在认知与人格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认知方式的差异可以对个体加工图形的绩效产生影响。因此认知方式也会对个体面孔识别的成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文化如洪水一样涌进国门。这些异族文化对汉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可谓大矣。异族文化可以说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渗透,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不可低估。少年儿童对这些异族文化的接受认可令人怵目惊心。在这一变革时期,异族文化利用汉民族的包容性迅速发展蔓延,对汉民族的一些文化传统已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