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和文化学院主办的“迈入新世纪的比较文学 :中国与世界”研讨会于 2 0 0 1年 1月 1 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在京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比较文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共 4 0余人。会议宣布 ,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又一个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建立。会上还宣读了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名誉主席杜威 .佛克马和国际文学理论学会主席希利斯 .米勒的贺电。乐黛云代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致贺词 ,在会上致贺词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和《中国文化报》联合主办,“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1998年8月23至25日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举行。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清华大学张岂之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学勤教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荷兰佛克玛教授,...  相似文献   

3.
“国学与中国当代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与中国当代学术”研讨会综述桐川1997年12月,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华文化研究所与《中国文化研究》杂志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联合举办了“国学与中国当代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首都主要高校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著名学者李学勤、曹道衡、褚斌杰、聂石...  相似文献   

4.
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国屈原学会、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圆明园学院主办的"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八届年会"于2000年8月21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教授给本次大会发来贺信.林庚教授、季羡林教授、中国屈原学会会长褚斌杰教授,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校长曲德林教授、以及来自内地近三十个省市的楚辞学者,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专家、学者共150余人出席了这次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5.
继 1 98 3年和 1 987年两次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分别在中美两国举行之后 ,中断了十多年的这一高层次的中美两国学者在比较文学领域内的双边理论对话于今年恢复。由清华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共同发起主办的第三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于 2 0 0 1年 8月 1 1 - 1 4日在北京举行。清华大学作为中国现代比较文学的发源地和摇篮 ,有着丰厚的人文学科研究的土壤 ,这里群星辈出 ,人才济济 ,出现过王国维、梁启超、吴宓、钱钟书、季羡林、王佐良等一大批对草创并发展中国比较文学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师级学者 ,他们对于这门学科在中国新时期的复…  相似文献   

6.
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国屈原学会、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圆明园学院主办的“2 0 0 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八届年会”于2 0 0 0年 8月 2 1日至 2 4日在北京召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教授给本次大会发来贺信。林庚教授、季羡林教授、中国屈原学会会长褚斌杰教授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校长曲德林教授、以及来自内地近三十个省市的楚辞学者 ,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专家、学者共1 50余人出席了这次学术研讨会。世纪之交的这次楚辞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中心议题是探讨在过去一个世…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讯2016年2月27日,第二届"会林文化奖"在北京举行颁奖典礼,中国著名比较文学家、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和美国哲学家、夏威夷大学安乐哲教授共获该奖。乐黛云先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她与汤一介先生被称为"学界双璧",在中国比较文学和中国哲学与国学方面互为裨益,携手推动了中国比较文学从复兴走向繁荣,逐渐成长为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一支重要力量。乐黛云先生著有《比  相似文献   

8.
学界名流     
乐黛云先生1931年生,贵州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  相似文献   

9.
翻译研究和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翻译研究和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于1997年9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是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和北京大学、丹麦哥本哈根经贸大学、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等单位联合发起主办的。来自亚洲、欧洲、北美和澳洲以及国内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疑古思潮回顾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北京国林风图书中心联合主办的“20世纪疑古思潮回顾”学术研讨会于1998年9月13日在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考古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从事历史学、考古...  相似文献   

11.
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牵头主办的“文学理论的未来 :中国与世界”国际研讨会于 7月 2 9— 31日在北京举行。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来自亚洲、北美、南美、欧洲和澳洲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1 0 0余名文学理论家和文学研究者相聚北京 ,共同探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文学批评理论的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12.
近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理论室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发起举行了一次名为“文艺学史与当代学术转换”的座谈会。会议的参加者基本上囊括了北京地区从事古代文论专业的优秀学者 ,也包括发起单位的一些专业研究者。近些年来 ,国内的古代文论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授黄卓越认为 ,如果说这种进展在以前还是如地底的潜流无声地流淌 ,那么现在已经开始浮出水面。对于古代文论界所称道的转换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西安会议所称的“现代转换” ,是主要就古代文论资源的利用而言的 ,这个话题目前文论界已经深入到了哪一步…  相似文献   

13.
《对外大传播》2000,(2):52-52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丹麦王国建立外交关系50周年,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和丹麦王国驻华使馆于2000年2月23日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凯伦&;#183;布里克森研讨会。外交部、文化部、中联部、中国外文局、人民文学出版社、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当代世界出版社、北京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特邀嘉宾和专家学者以及首都新闻界记者70多人出席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西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西方的现状及未来走向 ,无疑是中西比较文学研究者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 ,可惜国内这方面的著述太少。实际上 ,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早已使得中西比较文学异军突起 ,不仅起到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作用 ,同时也使我们得以借助这一窗口了解更多的西方学术理论前沿的进展和新的课题 ,但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恐怕在于通过与西方以及国际同行的对话和交流 ,把中国文化和文学研究的成果推向世界。实践证明 ,我们的这一目标已经初步实现 ,而且正在进一步落到实处。正如比较文学大师、荷兰汉学家杜威 .佛克马十多年前就指出的 :“…  相似文献   

15.
正值《中国文化研究》创刊五周年、汉学研究所成立三周年之际,1999年4月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召开了“中国文化与汉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文化研究》主编、汉学研究所所长阎纯德教授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傅璇综、钱中文、谢冕、郭志刚、崔永华、王富仁、葛荣...  相似文献   

16.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理论室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发起举行了一次名为"文艺学史与当代学术转换"的座谈会.会议的参加者基本上囊括了北京地区从事古代文论专业的优秀学者,也包括发起单位的一些专业研究者.  相似文献   

17.
李春林是兼鲁迅学与比较文学于一身的学者。他的论文集《跋涉于文学高地》收入了有关鲁迅与外国文学(主要是俄国文学)的比较研究论文19篇。这些论文遵循比较文学的根本原则,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昭示出鲁迅受惠于时代,是与西方现代主义大师几乎同时起步的伟大作家一一"鲁迅属于全世界"的。李春林的学术研究具有世界性眼光,摆脱了欧洲中心主义的桎梏,否弃了韦勒克的"内外割裂"论,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的比较文学方法论——"内外兼融的文本细读"。  相似文献   

18.
比较,仅仅是比较文学这门学科所使用的方法的属性,并不是它的学科性质,只有以"世界文学"的观念来比较研究两种以上不同的文学,才能构成这门独立学科牢靠的基石。因此,应该借助比较文学学科基础理论性强、涉及学科面广、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质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健全其知识结构,拓展其专业视域的深度和广度,调整其思维方式,帮助其树立全球意识。  相似文献   

19.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阎纯德教授主编的《汉学研究》,第一、二两集于1996、1997年问世,其内容精彩充实,博得读者交相称赞。现在第三集即将出版,各方面质量又有增进,一定会在学术界得到更广泛的欢迎。《汉学研究》越办越好,是国际汉学研究这门新兴学科日益成熟的...  相似文献   

20.
高旭东教授的《比较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于 2 0 0 2年 1 0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以中西比较文学必须纳入中西比较文化的宏观架构为起点 ,对 2 0世纪中西文化合壁的新文学传统、新文学语言的现代转型、新文学摄取外来文学的深层文化根源、“文革”文学的中外文化渊源、“寻根文学”出现的文化动因、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激进文化思潮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握手言欢 ,以及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个性主题、启蒙主题、围城主题等 ,都进行了比较文学与文化的审视与反思 ,重点探讨外来文学在中国的文化变异 ,并对李泽厚、亨廷顿等人一些流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