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阿尔玛·德·葛瑞恩是当今澳大利亚最富盛名的剧作家之一,其作品风格独特,角度新颖,能准确地反映当代澳大利亚社会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她的剧作《中国的河流》的双重叙事结构、多种叙事策略以及多元叙事视角等三方面的分析,结合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指出德.葛瑞恩对女性传统角色和男性气质的双重否定,其实是对不合理的父权制的有力控诉,因为父权社会的强大不仅压抑了女性对自我的追求,也限制了男性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的光辉生涯》是杰出的澳大利女作家迈尔斯·弗兰克林的最重要作品,是一部典型的教育小说。本文从女主人公西比拉生活的五个阶段入手,探析情感和生活经历怎样影响她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和发展。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独立人格的塑造,在真实反映澳大利亚19世纪末期社会风貌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澳大利亚社会等级和两性等级的不认同.倡导女性心理发展应该同男性一样受到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认为,女权主义批评家凯特·米利特从政治的角度分析了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她认为社会是父权制的社会,男性控制女性。这一理论为我们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分析了《嘉莉妹妹》中的父权制压迫与父权制的解构。  相似文献   

4.
薛涛的抒情诗是真实的女性心声,诗中以鲜明的女性视角,把她的生命体验倾泄出来,反映了她对附属于男权社会下的女性生存状态的执着探索;对女性失落在男权体制下的情爱的寻找;以及对苑囿于男性世界中的女性独立人格的渴望。薛涛的女性意识实质上是对女性依附于男性的反抗,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  相似文献   

5.
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延袭了传统的男性凝视视角,以第三人称有限全知视角和赫索格第一人称视角交替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父权制下男性如何诉说不说话的“他者”。女性作为第二性,是赫索格“自我”外的“他者”。但索尔·贝娄又赋予这些女性新的独立个性,她们颠覆男性的主宰地位,反过来牵制男性,主动化为说话的“她”者。从“他者”到“她”者,不仅反映出美国当时的文化现状,即女性改变被书写的历史,她们给男性主导的父权制社会带来危机,更展现了索尔·贝娄对这一转变的思考和担忧。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和王安忆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为对男性霸权社会进行强烈的批判和解构,同时揭示了当时社会女性的生存状态。在张爱玲笔下,女性是被压制、被奴役的,而王安忆的小说中女性的主体性才真正建立,她在解构男性霸权的同时确立女性崭新的性别身份,寻找建构迥异于逻辑性主体的女性自我。  相似文献   

7.
薛涛的抒情诗是真实的女性心声,诗中以鲜明的女性视角,把她的生命体验倾泄出来,反映了她对附属于男权社会下的女性生存状态的执着探索;对女性失落在男权体制下的情爱的寻找;以及对苑囿于男性世界中的女性独立人格的渴望.薛涛的女性意识实质上是对女性依附于男性的反抗,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  相似文献   

8.
无奈的选择,痛苦的高尚——诙薛涛抒情诗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涛的抒情诗是真实的女性心声,诗中以鲜明的女性视角,把她的生命体验倾泄出来,反映了她对附属于男权社会下的女性生存状态的执着探索;对女性失落在男权体制下的情爱的寻找;以及对苑囿于男性世界中的女性独立人格的渴望。薛涛的女性意识实质上是对女性依附于男性的反抗,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无论是在形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均是猥琐﹑坠落﹑无能﹑丑陋的,张爱玲作为女权意识的代言人,在她的小说中女性生存的苍凉与悲怨的女性主题意识是通过对男性形象的描写而体现出来的,反映了那个畸形时代里的畸形产物。本文试图通过对张爱玲笔下的类型各异的男性形象的分析,来透视张爱玲的内心世界以及她对于男性所持有的视角和观点。  相似文献   

10.
萧红这位一生坎坷的女性,以新时代女性的视角,观察处在新旧交替、激烈动荡的乡土中国的男性们,对男性形象进行独特而深刻地书写。萧红小说中的男性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身为丈夫的农民们,其二是身在小城镇处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其三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萧红不仅仅停留在描写男性形象上,还更进一步展示整个中国社会。萧红用一颗热诚的爱国之心,对中国社会进行全方位展示,她继承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观,深入人灵魂深处,揭露国民劣根性,进行大胆讽刺。  相似文献   

11.
巴巴拉·贝恩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澳大利亚民族主义运动高峰时期最有作为的妇女作家,她的作品发出了与当时以劳森和佩特森为首的男性文学主流截然不同的声音,这主要体现在她对丛林妇女生活的关注上。本文通过探讨贝恩顿长篇小说《人类的代价》中的母性主题,从而解读贝恩顿对以"伙伴情谊"为精髓的丛林男性神话的解构。  相似文献   

12.
以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视角,对哈代笔下的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进行思考。通过对小说文本进行解读,认为女性与自然具有相互融合性,二者均与男性相对立,而且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经济扩张过程中的受害者,是男性扩张和侵犯的对象。苔丝的悲剧既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女性的悲剧,同时也是自然界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曹梦扬 《文教资料》2013,(25):18-20
本文将林白的小说《万物花开》与其以前作品进行比较,发现有女性主人公向男性主人公的转变,个人化写作向社会现实写作的转变,都市文化视角向乡村生态文化视角的转变,进而分析《万物花开》与她以前作品的不同之处,分析林白在小说创作上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耶洗别是圣经《旧约》中为数不多的几位女性之一。由于她罪恶深重,她的名字早已在西方社会成为狠毒邪恶的代名词。然而,虽然圣经是西方宗教文学的权威,其中却无处不留有男权思想的痕迹。本文将从一个不同的视角来解读耶洗别的死亡,从而给出一个不同于男性社会所描述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5.
“男性视角”、“女性意识中心”是亨利·詹姆斯“美国女孩”小说系列常用的叙事策略。以女性主义切入叙事技巧层面为探讨小说的社会意识形态提供了别一有效阅读立场;以此,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探讨“男性视角”、“女性意识中心”两个叙事模式,“美国女孩”文本之性别政治即浮出水面:在“他”的眼光中,“她”是欲望的对象化,是物的存在;而其自身意识深处,“她”们已内化男权文化而认同自身的客体身份和边缘状态。  相似文献   

16.
小说《在零点的女人》中,埃及女性主义小说家沙达威描述了主人公Firdaus通过从事特殊职业而获取在男性社会女性缺失的权利。她感到比以前更自由,因为她从此可以不再是男性权利下的俘虏,尽管最终她因抵抗男性高于她的权利而入狱被判死刑。因此,小说题目中的零点是Firdaus开始获取女性权利的起点,也是逃脱男性权利禁锢的起点。  相似文献   

17.
艾丽丝·门罗的《逃离》用八个短篇故事,展现了在男性社会中女性对传统角色的反抗和逃离。女性主义的发展,始终都无法脱离男性社会,这也就造成了其发展的虚无和矛盾。在不同的道德标准下,叛逆和逃离都无法游离在人性之外。艾丽丝·门罗通过《逃离》,用她独特的视角和体验,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觉醒、迷茫以及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8.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美国20世纪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在她的作品中,她塑造了"丑陋"的男人众生相,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解构颠覆了与传统价值观背道而驰的男性形象,以此警醒男权文化偏执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男性的性格与生活也严重扭曲。  相似文献   

19.
樋口一叶是日本明治时期最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小说创作是区别于男性话语的女性写作。一叶在小说中以独特的女性视塑造了一批形象丰满、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其中男性形象是作为女性人物的衬托与补充出现的,一叶通过她笔下的男性人物传达出她对两性关系的思考以及对男性期待的幻灭,而男性人物的言行也显露出日本传统社会中父权与夫权对于女性的迫害,一叶借此寄寓自己的社会批判意识以及她对明治社会底层妇女悲剧根源的另一重思考。  相似文献   

20.
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对妇女问题进行了高度的现实主义探讨。她对以前男性作家笔下的男权视角和某些观念进行反驳,以女性的视点讲述女人自己的故事。文章探讨简·奥斯汀小说的文学基础、社会背景、以及其中展示的这位女作家的女性意识、前卫的婚姻观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