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修辞学从一开始就开始注意到除“情”“理”之外,修辞人格即修辞者通过确立自己相对于受众的独有的信用和权威,对受众进行说服。美国总统布什的第二次就职演说辞在运用隐形的特殊修辞资源进行演说,以及运用修辞人格方面具有相当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在媒体轰炸的时代,新闻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修辞篇章(rhetorical discourse)具有五个特点:计划性、适切受众、动机性、反应性和适切形势。新闻报道符合修辞篇章的特点。新闻篇章的特点是“自我韬晦”、适切受众、反应性和追求说服受众。在全球化的今天把握新闻篇章的特点,有助于提升中国对外报道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西方修辞学从一开始就开始注意到除“情”、“理”之外,修辞人格即修辞者通过确立自己相对于受众的独有的信用和权威,对受众进行说服。总统就职演说辞做为身份地位特殊的人,运用隐形的特殊修辞资源进行演说,运用修辞人格方面具有相当代表性。本文仅通过美国总统布什第二次就职演说辞中应用到的特殊修辞资源--修辞人格展开简短分析,以此展示修辞人格的不同修辞力量。  相似文献   

4.
刘洋  田丹 《教育文化论坛》2013,(6):109-111,119
在旅游修辞话语中,“信奉”是并列于“事实”的两大劝说出发点之一,是有效说服受众的主要基石.面对西方游客,他们自身的旅游自然景观风景审美文化影响着他们对自然景观的取舍.本文通过分析西方游客自然景观审美文化中的“崇高”、“优美”和“如画”三个概念,把握住了西方游客对自然景观的审美采取一种超功利的“信奉”,理解了西方旅游文化如何影响西方游客对贵州旅游自然景观产品进行选择,以期实现外语和旅游方向相关人才教育和培训的价值,思索贵州自然景观文本修辞与文体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5.
受众一直是西方修辞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而中国修辞学的研究素来将重点放在提高表达效果的修辞主体身上.受众理论历经三个阶段,期间发生了两次意义重大的演变,第一次是从古典修辞学的“说服论”发展到新修辞学的“认同论”;第二次是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和网络新媒介影响,与修辞者形成“平等互动”的关系.借鉴西方修辞学受众理论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分析修辞活动的实际案例,改进外宣工作,提升国家软实力,且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永 《文教资料》2006,(33):163-164
在商业广告中,作为修辞者的广告人总是想尽办法来实施他们预期目的,那就是让广告受众接受说服、付诸行动、实施消费行为。对于修辞者来说,受众的态度和行为跟自己所追求的或服务的一些利益是休戚相关的。在这个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的只能是掌握最终决定权的受众而决不是修辞者。针对这种情况,修辞者能否采取适当的修辞策略来实施其说服行动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就古典修辞学在现代商业广告说服中的运作机制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语言修辞的发展史上,“受众”经历了由兴而衰、再由衰而兴的过程。而现代修辞理论、实践都以不同的方式重视受众及其在修辞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受众是修辞情景的核心因素之一。在修辞过程中,受众意识影响着修辞内容、形式的方方面面。因此,为了获得合意的修辞效果,修辞者需要考虑受众的功能需要并与之积极合作。  相似文献   

8.
2006、2007年,“易中天现象”、“于丹现象”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热点,其实质上是精英文化通过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结合。这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职责的“主流文化”有很大的启发价值,即如何通过大众传媒,实现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的领引,这应当成为“主流文化”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9.
Grice认为会话是受规则或条件限制的,人们在会话时要遵循“合作原则”。但没有详细说明人们在套话时为什么经常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其实话语的修辞性(话语的象征力量)弥补了合作原则之不足。话语不过是话语修辞者(或说话者)根据其修辞目的和语境,利用多种修辞资源对其受众表达思想或进行说服的行为而已。  相似文献   

10.
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论语》心得”之后,就遭遇了“挺于”和“反于”的“冰火两重天”,褒者誉之为“学术超女”、“文化的传播者”,贬者称于丹恶搞经典、忽悠大众,是“高学历文盲”。“于丹事件”的发生,其本人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始作俑者、罪魁祸首还是社会和国人灵魂的普遍浮躁,《百家讲坛》、出版社、媒体以及大众都难咎其责。  相似文献   

11.
励志广告不同于商业广告追求利益最大化,其通常主要以"叙事"为手段,达到传递励志信息,说服目标受众坚持梦想、不懈追求的目的。潘婷泰国广告《你能型》在励志广告中堪称经典,它的励志故事感动并鼓舞了无数观众。不可否认的是"修辞叙事"手段在里面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此广告为例,详细分析其叙事者、叙事对象、叙事事件、叙事主题等关键性元素,阐述励志广告如何通过修辞叙事视角来说服目标受众,激励目标受众,并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以大众化的解读方式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其撰写的《〈论语〉心得》一度热销,造成了所谓的“于丹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关于“于丹”的争议,这些争议的焦点大多停留在于丹对于《论语》的解读的水平高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不是将语言进行简单的转换,而是包括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作者心理等在内的宽泛的文本转换.本文提出当今翻译学应借鉴西方当代新修辞学的意义理论指导翻译理论、翻译方法,加强修辞意识的培养,提高译者对译文受众、对译语修辞传统和译文话语修辞力量的理解与重视,强调以受众为中心,充分展现译文的修辞力量,以及受众对译文形式的认同感,并采取顺应源语文化的翻译方式影响受众,使其领略不同文化与语言的风采,最终将修辞的力量有效地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14.
比彻的修辞形势理论对修辞形势这一概念作了清晰的表述。比彻强调修辞者需要通过适切的话语反应“动员”受众,使受众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参与到相关形势之中而成为改变现实的干预力量。如何实现“以言动众”正是适应修辞形势的关键。现当代修辞大家的思想洞见和美国反恐话语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此做了生动注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语言应用技巧中的修辞问题,涉及修辞现象发生的社会、心理原因以及主要表现类型。作者认为传统修辞学研究中罗列的多种辞格,从修辞格的角度去研究修辞现象既不能反映修辞现象的本质,又显得非常繁琐,主张从修辞现象的追求目标这一较为接近本质的角度来看问题,能够更好地驾驭修辞世界里的光怪陆离。最后,本文通过实例,对修辞现象所追求的三个主要目标“和谐”、“巧妙” 和“脱俗” 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说明。  相似文献   

16.
电视公开辩论已经成为美国政治传播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们通过精心设计的话语来实现其说服性功能。亚里斯多德把修辞划分为三类,其中就包括以说服为核心的商讨辩论的修辞。通过分析作为实证案例的2000年美国大选中戈尔与小布什的三场电视公开辩论,我们具体探讨两位修选人如何通过情绪法来进行说服,从而达到政治传播的目的,并重点分析了三组对立的情绪及其作为修辞说服手段在政治传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语境是修辞的“娘胎”,修辞是语境的“生命”。修辞与语境之关系犹如古人所言:“辅在颊则美,在颡则丑。”言语交际活动触手可及,言语交际中的修辞行为及其现象不胜枚举;修辞行为及其现象中潜在的修辞功能已随修辞学尘封太久,故笔者就修辞与语境的“鱼水情深”之关系以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修辞功能,作管中窥豹似的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人是一种修辞动物,具有说服他人、被他人说服的属性,诉诸人的这一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用彻底的理论说服教育对象的目的。彻底的理论本身不会说服人,还需要诉诸彻底的言说方式才能达到说服之目的。以说服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修辞,旨在通过“使观念适应人、使人适应观念”的策略与方法,达到折服人心的最终目的,完成影响、改变教育对象认识、情感、态度乃至行为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用理论说服人的过程,说服人依据的“理”既包含了“大道理”,也包含了“小情理”。说大道理和讲小情理的策略和方法直接决定了说理的效果,有针对性的说理需要掌握专门的说服方法和策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丰富“理”的言说和表达方式,诉诸分众化修辞,期冀在“怎么说”的问题上助力提升说理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20.
修辞学的当代复兴,与人们对语言、知识以及二者关系的重新思考分不开。现代修辞学重视从双向交流和整体文化建构角度,从哲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方向上综合描述和阐释修辞现象,强调修辞的普遍性,复义性,交流性和认知性。后现代修辞理论则强调修辞作为“无中心”的“播撒”,是无法组合成有序结构的自相矛盾的表意手段,认为修辞作为能指的互设,具有“形式游戏”和“自我解构”的“转义”功能。现代修辞学与后现代修辞理论呈现出来的不同理论特色,表明了当今时代人类文化在走向全球化的同时,更强调多元化、多层化和非中心化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