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符号学观点出发,广告传播是一项符号表意活动。广告符号表意有其特殊性,表意过程中的意图意义、文本意义以及解释意义三者一致,符号表意过程将会更高效,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广告的制作应力求意图意义、文本意义和解释意义的一致性从而完成表意,在这一过程中,伴随文本对于文本意义的构建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公民视频”作为新媒体时代下的新兴产物,自有一套独特传播逻辑。本文试图通过辨析公民视频的独特的表意结构及意义建构机制两个维度来还原“公民视频”应有的文本样态。通过分析公民视频以“伴随文本”为主导的“意义前置性”表意结构,使得公民视频在符号文本内部就体现出一种意义建构的开放性与交互性。而公民视频符号文本的意义建构机制更是一种渐进式、综合式的建构过程。它通过文字语言符号、音效符号及影像符号之间的有机整合,特别是定调媒介—影像符号采用的一系列独特的整合策略,共同促成公民视频符号文本意义的总体建构。  相似文献   

3.
文学文本与普通文本的区别,在于言语与语境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反讽。池莉通过意识形态话语的跨时代挪移,揭示庄严背后的荒诞;通过言语与行为的抵牾,描述"文革"时期的人格分裂,这一切都要依赖"反讽"。"上下文"构建了语境,语境又赋予具体言词和语句以言外之意,言语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之间因此发生错位,产生张力,这就形成了"反讽"。  相似文献   

4.
覃世艳 《天中学刊》2013,28(4):56-61
文本意义解释的差异性,是当代解释学不同流派的分水岭。构筑正确的文本意义观,应立足于解释学实践,科学地把握文本意义与作者意图、符号意义、文本的使用意义等之间的关系,同时坚持文本意义的"客观性"、独立性、固有性、一元性、可知性、可把握性等。  相似文献   

5.
消费社会语境中的刘三姐形象是缺乏真实意义的能指符号,可却具有多种意义的不确定性.《印象·刘三姐》把多样性的刘三姐符号和广西少数民族符号组合为平面化的消费文本,大众文化的书写使《印象·刘三姐》缺乏实质内容而主要依靠伴随的文本而产生意义,其文本意义的解读必须借用与刘三姐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文本.  相似文献   

6.
文本是符号学的核心基础概念。但是文本这个术语的意义可以相差很大。最窄的意义,指的是文字文本;宽的意义,指的是任何起表意作用的符号集合。本文从广义角度提出文本的最简定义,并基于这个基础,讨论了文本的合一性、普遍性及全文本的定义和特征。文化中的任何表意活动,都必须依靠文本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7.
身份就是人进行社会活动的另一个自我。文学作品中的表意和解释活动依赖于这种集合成符号自我的文本身份。意义表达依赖于文本身份;有准自我品格的复杂体系中的符号自我在自我进行的意义活动中产生。在主我与宾我之间,在过去、现在、将来之间自我随着表意的社会-生理品格作上下或者水平位移。因此,身份是处理意义过程的前提。《金瓶梅》中的宋惠莲是一个社会底层人物,其悲剧因身份压力下自我的变形而产生。宋惠莲本是位自我认同于"物"的异化了的女性个体,但后来她回归了一个有良心和自我人格的女人这样一个文本身份,她的悲剧降临了。她的悲剧的根本在于宋惠莲中途转换了元语言身份,从而引发了一场身份的对垒,但也正因此展现了一个真正的丰富的悲剧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点讨论反讽在中学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中的运用。首先,理清新批评派对反讽理论的改造,结合专家的观点,对反讽做概念上的界定;接着,从字面义和实际义的反讽、意图面和表达面的反讽、内涵义和外延义的反讽以及情景反讽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所举实例均源自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词的艺术化组合是实现文学文本审美性的必由之路。汉语文学文本的语词组构形式丰富多样,作家进行语词组构的主要策略是:运用表象义丰富的词,复苏语言与感知觉表象的潜在联系;利用词义聚合的不同特性,造成有意味的文学话语;创造语词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偏离效应”,使一般化语词生发出独特的表意功能;通过“碎片化”的语词组合,拓展文本内在的艺术张力;营造各种特定的语境,使语词获得具体、特殊的涵义。  相似文献   

10.
言语反讽的语境暗示多种多样,通过对三次美国总统竞选电视辩论语料的分析,作者认为辩论文本中的语境暗示有助于增强反讽意味和促进读者对反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周易》这套古老而独特的符号表意系统历来备受学界关注。从符号学理论切入可以发现,《周易》的符号系统,由"象"系统和"言"系统构成,其"言""象"系统在表意过程中互释,共同在元语言的作用下阐发出意义,并在语境的变化中确立其意图定点。相比于皮尔斯的符号表意理论,《周易》符号表意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文本意义的解读是阅读理解的目的,而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双向互动中产生的.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语言形式,而应更加注意语言符号的动态的表意过程以及读者在阅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本意义的制约因素有四个:作者意图,文本,读者和语境,与此相应,本文意义的建构途径至少也有四种,作者赋予,文本显现,读者创造和语境决定。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任何一种途径都不能单独决定文本的意义,因此,在具体的文本阐释中必须综合考虑这四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根据解构主义的原则,作者写出笔者并为读者阅读的过程,我们便可以描述为语境化、消解语境化和重构语境化的过程,意义便在此过程中产生。而置于读者或批评家面前的文本,由于被置于语境的真空中,则成为意义无限开放和多样的"一般文本"。但是,解构主义者并不希望自己的著作被"一般文本化",作任意的解读。解构主义在语境问题上的矛盾与悖论,是"洞见"必然伴随"盲点"这一哲理的又一明证。  相似文献   

15.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是研究文化符号的科学,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舞蹈身体语言有着审美表意功能,"舞蹈语言符号"的提出就是研究如何运用舞蹈身体语言表达意义。洛特曼文化符号学中,文本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整体功能和整体意义的载体。文章从舞蹈语言符号、舞蹈文本结合马关县苗族芦笙舞蹈进行论述,试图揭示马关县苗族芦笙舞蹈在符号信息生成、保存、传递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共相。  相似文献   

16.
沂蒙精神的生产与传播:以“红嫂”文本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文艺作品中个体化的红嫂形象到红嫂的群体化再现,"红嫂"已经成为沂蒙老区经典的红色文化符号。通过关注几十年来有关"红嫂"的各类文本生产,从中可解读红嫂文化与红嫂精神的生产机制、传播模式,解读红嫂文化的生产与时代语境之间的内在关联,还原红嫂群体形象的历史本真。红嫂文本的生产塑造了"红嫂"这一传承不朽的红色艺术经典,革命时代红嫂文本的革命化塑造了英雄化的红嫂;后革命时代的红嫂文本则突出平民化、人性化视角,从平民视角、日常生活角度展现战争背后普通沂蒙女性的真爱与唯美。红嫂文本的生产与传播离不开特定时代文化语境的制约,二者之间的张力及其维度决定了文本生产的机制和模式,以及文本的最终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符号文本的意义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应当说,是由解释者决定的,文本是解释观照的对象,等待被解释。但是文本也携带者大量因素,要求或引导解释者提供某种解释。文本中至少有三种形式因素对解释者施加压力:一是文本所属的文化体裁产生的"期待",它们决定了文本的根本读法;二是文本符号组成中的聚合轴显现,它们透露了文本选择组合的过程;三是文本自携的"元语言"因素,它们直接要求解释者看到文本的某种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对于文本的意义的来源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文章通过对这几种不同观点的批判,尤其是通过对“作者意图”和“文本意图”的区分、对语言两对内在矛盾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文本意义来源于作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赫施的意图论从容观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决定文本意义的是作者意图,他提出了两个关键的词,即意义和意味,实际上这是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求对话和调和。在新的解释学视野中,他的关于解释有效性的自身限度的问题是有启示意义的。在对话的语境中,如何通过作者意图达到一种客观有效的释义,作者意图与读者意图之间如何调和,这些自然成为一个颇有意义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比喻和反讽作为文学修辞常用的手段,进入符号修辞的视域后,其功能也突破了语言局限,上升为表意层面的概念比喻和大规模反讽。在《周易》中,阴阳对立、八卦成列以及卦画符号本身的爻位图式从符号表意的角度看都是概念比喻的呈现。《周易》的卦序排列以及爻位时序变化则反映出一个"始、壮、究"的历程,既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符号表意中的大规模反讽。《周易》符号的理据性变化在表意实践中通过比喻、反讽以及象征等修辞手段来辅助生成,并最终在这些符号的修辞运用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