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索尔·贝娄中后期的小说重点关注了当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状况和精神境遇,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贝娄小说中主人公们的心理异化形态往往是作家力图表现的主题。本文从自我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和科学对人的异化三个方面来探讨贝娄小说中的异化现象,并指出艺术是走出异化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2.
安部公房是日本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戏剧和散文。在他的作品中运用了超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创作手法,对人的生存状态做了深刻探讨。文章从安部公房小说中存在与异化的主题来探讨他小说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但他的小说在主题上却折射着现代主义光芒——异化。对人们在荒诞世界的异化书写时现代主义文学罪典型的主题。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本文旨在从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异化三个方面探析德莱塞小说中的异化主题,从而证明德莱塞是一位折射着现代主义批判精神光芒的的作家。凭借着思想家一般的良知与觉悟,社会批判理论家一般的勇气与犀利,心理分析家那样的敏感与细致,他在创作中把普通人的悲剧命运和生存状态作为背景,对人类被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所异化后的悲惨遭遇进行了犀利的反省和细腻的剖析。  相似文献   

4.
乔治·吉辛的《文苑外史》描写了在十九世纪末英国出版业急剧商业化背景下作家特别是严肃作家的困境。本文从作家在写作过程中、作家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和作家在社会关系中的异化等三个方面展开,全面的分析了小说中作家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第一位用文学手段来表现人的"异化"问题的作家,其代表作品《变形记》深刻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与戕害。而我国作家贾平凹则一直着力于记录中国农村在改革洪流中的种种变迁,其作品《怀念狼》以几个猎人的故事为切入点,透过他们由人变狼的命运历程展现了民众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困境。两部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和傅山既有相似之处:一样的异化,但他们的行为在某些方面还是因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  相似文献   

6.
捷裔作家米兰·昆德拉是一位具有强烈存在意识的作家。他的作品弥漫着层层的氤氲。本文旨在结合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阐释其代表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异化生命存在的表征及内涵。作者由此指出,昆德拉通过小说人物异化的存在,以不同寻常的文学张力,给现代人提供了一面审视信仰姿态及生存状态的魔镜。  相似文献   

7.
《我弥留之际》是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于1930年的杰作,展现出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和生存困境的思考。在该小说中,死与生的对立是故事的基本线索,水与火是故事发展的辅助因素。这四个语义素相互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及语义素的动态发展使故事产生了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姜杉 《文教资料》2013,(31):127-129
作为继海明威、福克纳之后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贝娄一直在创作中探究人类究竟应该如何生存、如何才能得到生存的真谛、生命的意义和不朽。通过分析贝娄小说中的寻找主题,可以窥见现代人的精神生命在异化、荒诞的世界中的失落和匮乏。贝娄小说中的寻找主题展现了人类在孤独感和放逐感中对爱与生命意义的渴望与追寻,并体现了贝娄对人类未来的乐观向上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水泥花园》作为麦克尤恩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其小说创作中有着里程碑的意义.许多研究者分别从寓言、伦理和创作主题等角度对其研究.本文试图从异化视角出发,探析这部小说中人与人及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以期更好地理解麦克尤恩通过小说探讨的人类生存和精神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10.
黄孟文的微型小说塑造了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在新加坡商业社会的现实中迷失了自我,他们是被异化和市场化了的。对黄孟文代表性的小说进行人物心理分析,发现现代人在商业社会中失去自我、被异化以及市场化而不自知的生存状态。黄孟文的小说不仅深刻揭露了新加坡社会某种类型人物的无根的生活,并且内含着对人类生存问题的批判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方方的《软埋》设置明暗两条关联互补的叙述线索,通过吴青林与老革命刘晋源的现实交游、与大学教授龙忠勇的实地踏访、对父亲留下的日记的探秘(明线)及丁子桃在失忆后的昏迷状态下对土改往事的追溯(暗线),呈现出一段暧昧不清的历史事实。小说不仅是以文学形式打捞土改历史,不仅是关注土改风暴中人性的异化,更是在对记忆、历史、生存的多元抒写中,表现了作家对囿于历史中的人的生存的多维考量。记忆与失忆、历史与真实、存在(生存)与虚无三组关键词是解读小说文本的密钥,记忆与失忆的面对对象指向历史真实,而其现实选择却指向人的个体生存。小说始终关注并试图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当人的生存囿于历史时,人应如何存在?  相似文献   

12.
唐彬 《文教资料》2008,(19):40-41
美国作家诺曼·梅勒的小说<裸者与死者>赤裸裸地揭示了战争的荒诞不堪和战争时期人际关系极度异化的困境.本文认为,"荒诞"与"异化"是梅勒在该小说中最集中表现的主题.本文试图运用萨特存在主义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即"荒诞"和"异化"对<裸者与死者>中的主题进行探析.全文包括四章:第一章主要概述萨特存在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对梅勒创作的影响.第二章着重探究<裸者与死者>中"荒诞"这一主题.第三章重点从官兵关系、士兵与士兵之间的关系以及男女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分析该小说中人际关系之异化的主题.最后一章根据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命运,联系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基本理论,试图探讨出可能的走出"荒诞"与"异化"的困境之路.本文认为,行动是走出"荒诞"的唯一出路,寻找人生存在的真谛才是防止人际关系被异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人的生存困境导致悲剧,福克纳将《喧哗与骚动》中的康普生一家的悲剧描述成试图逃脱生存困境的意识。工业化摧毁了美国南方传统的蓄奴制,其巨大转变成为小说中人物社会异化、传统观念异化与伦理道德异化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的《废都》是一个从男性中心主义视角表述的故事。小说主要围绕作家庄之蝶的生活展开.描写了庄之蝶与几位女性在爱欲中的沉浮与挣扎,在整部小说中作者以一种男权话语对女性进行想像和叙述,小说中出现的女性已被男权意识所异化。她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实质上只是一群生活在男权规范下的木偶,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来考察这部作品,解构小说中虚假的女性形象。观照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5.
方方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优秀小说家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方方曾以世俗立场“原生态”地描写普通百姓粗鄙化的生存现状,以及僵化庸俗的现实对人的愚弄、迫压和异化而享誉文坛,成为“新写实”派代表性作家。在新世纪小说创作中,方方实现了对自己的超越,体现为叙事的变化,即从描写入的生存困境和人性异化到表现“人的生存命运”、“人性之困”和“人道主义”等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6.
"异化劳动"审美是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行,另一方面又确认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既制造丑,又创造美。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劳动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文章认为,审视世界华文小说的创作理念,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乃至认知理念的迥异,身处异域的华人作家的创作审美体验,既在心理上超越了异化的存在状态又在精神领域潜移默化了个人独特的反抗异化的社会实践方式,并以《天望》为例来解读异化审美与世界华文小说创作之内在实质。得出作家作为审美创造的主要参与者,在反抗异化的小说创作征程中,必须坚守自己作为自由与描绘社会的捍卫者与守望者的身份,梳通世界华文小说创作理念能够在同一理论背景下将东西方文化得以彼此沟通、衍化和统摄的概理。  相似文献   

17.
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但他的小说在主题上却折射着现代主义光芒——异化。德莱塞的小说创作于美国社会转型时期,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本文以消费主义和伦理价值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德莱塞小说中所描述的消费异化和伦理异化来探讨德莱塞小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杜宾的生活》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代表作。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位五十六岁的传记作家威廉·杜宾的异化生活。本文试从杜宾过去的生活经历,杜宾的研究以及杜宾所处的美国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对造成杜宾异化生活的主要原因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9.
美国当代犹太小说中蕴含“孤儿状态”,小说描写了两种类型的孤儿:现实的孤儿和精神孤儿。他们是这个世界的陌生者和局外人,经常处于自我迷失状态之中。当代美国文坛上把人的异化感疏离感写得最为深刻的是犹太作家,艺术家的无家可归和异化是现代派的基本前提;而犹太作家的无家可归感和异化感则尤为强烈,这不仅要从当代西方文化中寻找原因,更重要的是要从犹太历史和犹太文化中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小说中有许多“错位”、“变态”、“疯狂”、“扭曲”的女性形象,她们在生存过程中,饱受周围人的遗弃。文章通过对张爱玲笔下主人公被遗弃与变异关系的揭示,分析了她们异化心理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反叛的局限性,进而揭示了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