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周易》思想和其揭示的道理,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在通过卦、爻、彖、象揭示道理的同时也奠定了中国艺术和美学的内涵。在古代美学的审美范畴中,有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中和之美等等,无一不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找到各自的根本。《乾》卦之阳刚,无论从自身卦、爻、彖、象,还是从历史上的艺术、文学、美学中都能找出由它衍发出的阳刚之美的例证。研究阳刚之美,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对文学艺术和美学有作用,更对人的言行、情志和道德情操有作用,对社会乃至国家都是有益的,《大象》“乾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几千年来都作为炎黄子孙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六爻“龙”象之龙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阳刚之美,实在是内容和形式、天人合一的头等大美。  相似文献   

2.
阴柔之美可以说是词最初的一个鲜明的特征,也是唐宋词"风情独异"的艺术追求。虽说苏辛词的阳刚之作确实让唐宋词放出了别样光彩,但也只不过是词的一种变体或异化现象。无论是深层细腻的内心观照,还是优美纤丽的审美意象,亦或是"娇女步春"的艺术形式,无不体现了唐宋词重阴柔而轻阳刚,与传统重阳刚、轻阴柔的审美追求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3.
"刚柔相济"是辛弃疾词独特的审美个性,大体上分为两类,其一是刚中杂柔,以阳刚为主,以柔媚加以附丽、点缀,雄奇不乏旖旎。其二是柔中寓刚,借流丽、婀娜揭示阳刚之底蕴。其根源有两点,一是稼轩特殊的人生经历,二是稼轩词的艺术渊源。  相似文献   

4.
《生死场》之“越轨笔致”即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结构上的散文化、语言的粗犷和豪放以及对性爱描写的率真与直露,显示了一种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5.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充满悲剧性艺术魅力的作品,包含情节设置的艺术魅力和悲剧魅力之亲情永恒,以及在悲剧中表现出崇高的人格艺术魅力,并且剧中隐含着阳刚之美与正义之美。在这样的悲剧中,人们信奉的忠、孝、仁、义等人格仍然魅力四射,从而呈现出中国式悲剧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独孤及是盛唐到中唐转折之际著名的文学家,现存诗歌87首。其诗歌创作表现出"沉雄劲健"的艺术特征,所谓"沉",是指其作品内容的质实和理性,所谓"雄",是指其作品以阳刚为美的风格取向。独孤及深厚的儒学修养使其诗歌具有质实和理性的特点,而诗歌的雄健阳刚之美则是盛唐时期雄奇阔大的时代精神与北方民族刚健质朴的地域文化内涵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诗词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这种艺术魅力来源于毛泽东诗词独特的美学特征。具体表现为:以阳刚之美为主;典雅与通俗相结合;乐观主义与进取精神;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诗史结合、哲理入诗。一言以蔽之:毛泽东诗词极具崇高美。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以来,幼儿教育也朝着素质教育方面发展。而舞蹈教学作为美育的一部分也受到重视。我国目前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基本上是阴盛阳衰的局面,学前教育各专业以女生为主。作为艺术专业的音乐和舞蹈专业,更是女性一统天下。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幼儿的成长极其不利。在日常教学中缺乏男性教师就容易使学生阴柔有余,阳刚不足。而舞蹈教学中缺少男性教师,更易使学生缺乏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9.
<正>西方人论美,标举崇高和优美;中国人谈艺术,好分阳刚与阴柔。所以,在一般人看来,崇高与阳刚对应,优美与阴柔并举,便是理所当然的。这种看法并非没有道理。“优美”与“阴柔”大体上属于同一类概念,尤其是以崇高和阳刚作为参照时,它们的共同性质便显得格外分明。例如,花园里一块草坪和广阔的草原相比,维纳斯雕塑与大卫雕像相比,其结论是不言而喻的:草坪和维纳斯雕像属于“阴柔”或“优美”,草原和大卫雕像属于“阳刚”或“崇高”。这种判断人们凭直觉便可得出。可是,如果不是参照崇高和阳刚,而要求人们面对相似的对象,作出或优美或阴柔的判断时,人们就会觉得,“优美”与“阴柔”并非完全对等的概念,它们在很多场合下难以互换。例如,一片小景,说它优美是恰到好处,若况之阴柔,则嫌生硬别扭;李清照的词,言其阴柔之美,可谓深谙词作之昧,若仅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美学理论与实证的方法视角系统论证了敦煌壁画艺术所蕴含的"崇高与优雅、对称与和谐、阴柔与阳刚、悲壮与英勇、庄严与浪漫"等五个方面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1.
阳刚气质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男生阳刚气质缺失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现象。文章对阳刚气质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培养阳刚气质的方法:榜样示范、情境体验、伙伴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成就是①行文铺张扬厉,结构规模宏大,②词汇丰富华丽,描写形象细腻;③风格阳刚壮美,间以阴柔俊秀;④语言或整或散,音韵和谐悦耳.  相似文献   

13.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国绘画受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 ,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 ,导致少阳刚之气 ,多阴柔之美。作为艺术形态之一的中国画 ,期格应该多样 ,阳刚与阴柔并重 ,时代呼唤具有阳刚之气的中国画。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在现代文学史上饱受争议的作家,郁达夫的思想和人格模式是复杂的。一方面,他的颓废反映了他人格内部的斗争,在阳刚与阴柔中挣扎。另一方面,他又力图从新的艺术角度,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现实,描绘现实,力掩阴柔。  相似文献   

15.
麻阳花灯是湖南省极具特色的地方小剧种。它之所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具有盘古文化、盘瓠文化、蚩尤文化、巫傩文化中歌舞戏剧等古代艺术文化根基。正是这深厚根基同其它因素共同作用,奠定了麻阳花灯形成发展的厚实基础,形成了欢快豪放、阳刚粗犷、神奇神秘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岑参边塞诗的阳刚之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岑参边塞诗的阳刚之美李岩在文学评论中,首次用阳刚美和阴柔美来区别文章风格的姚鼐,曾用这样一些比喻描述阳刚之美:“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驭骥……”(姚鼐《复鲁非书》)说明了有阳刚之美风格的作品显得有...  相似文献   

17.
幼儿园男教师的阳光和阳刚之感对儿童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幼儿园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男教师稀缺使幼儿园的阳刚教育难以开展。对幼儿园阳刚教育缺失现象的现状、成因、危害进行了论述,并从政府政策导向、家园互动和男大学生实践者的有效利用等3个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时下国人深以阴盛阳衰为忧,殷切地期待阳刚精神,大声地疾呼阳刚精神。其实,刚柔相济,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儒家主阳刚,道家主阴柔,殊途同归。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阳刚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光明正大,胸怀坦荡;自信自强,奋...  相似文献   

19.
文学与地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金元兴起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游牧文化与北方文化融合,北方文化重心区形成,以阳刚为美的元散曲具有明显的北方文化的特点。因此,元散曲艺术审美风格的转变,重要的原因是文化重心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正背景提示郑州十八中试行新校规,出台"阳刚男生"标准和"秀慧女生"标准,并评出了44名符合规定的学生。根据规定,阳刚男生的标准包括崇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