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互文理论的研究成果,并用该成果指导影视作品改编实践。互文理论在改编的戏拟、改编的基本机制和改编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等三方面对改编理论的影响,互文理论合理地解释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当代文学影视资源主要包括两大类,其一是根据现当代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其二是根据现当代作家生平拍摄的传记电影电视.整合利用现当代文学影视资源辅助课程教学,通过文学文本与影视文本的人物塑造、情节展现及环境描写的互文研究,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掌握.利用现当代文学影视作品辅助教学,要注意影视资源的时长与频次,还有注...  相似文献   

3.
“互文性”这一术语最早由法国当代文艺理论家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解析符号学》一书中提出。克里斯蒂娃指出:“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另一文本.也即是互文本。可以指向历时层面上的前人或后人的文学作品.也可指向共时层面上的社会历史文本。读者对文本的吸收和改编可以通过戏拟、引用、拼贴、借鉴等互文写作方式来确立,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互文阅读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由来已久,无论东西方,在将优秀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艺术的过程中都不乏杰作。本文围绕文学作品的改编问题展开分析,就影视艺术与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电视作品与文学作品间的联系与异同等进行剖析,指出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在存在关联的同时各有特点,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是否应忠于原著”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论话题,至今也无定论。但改编的影视作品无论忠于原著与否,均有佳作,这表明这场争论已无甚价值。忠于原著原则产生的根源在于学界根深蒂固的文学本位观念,其进一步确立与文学对影视创作庸俗化倾向的纠正密不可分。在文学和影视并驾齐驱的新世纪,我们应该放弃“是否忠实原著”的争论,致力于改编经验的总结与规律的探寻。  相似文献   

6.
《太原大学学报》2017,(5):82-87
文学作品与影视一直有着密切联系,在现代的传媒社会中,影视与文学作品的关系相比之前更为密切,影视改编对文学的发展究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也是一直为研究者所探究的问题。根据毕飞宇小说《推拿》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后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娄烨对小说人物与情节作了适当的删减与整合,使其更符合电影的表达方式;电影依然延续了小说爱情与尊严的主题,表现了对底层社会的关注。为了表现盲人世界的故事,电影创造性地使用了"盲视觉"与声音优先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从文本与影视的相互关系,就影视改编作品的类型及影视改编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异同,探讨将影视改编作品向文学课堂延伸和使用过程中的一些认识问题,以结合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进一步发挥优秀改编影视作品的教育教学功能.  相似文献   

8.
通过回顾我国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发展历程,结合一些具体作品来分析影视对文学作品改编的利与弊,探讨今后文学作品与电影如何更好的结合,为观众奉献上优秀的影视作品。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将文学作品改编后搬上荧幕已屡见不鲜.文章借用“轮回说”,研究文学作品从口头形式,到书写形式直至电影这一视听完美结合的影视形式联系起来,以期探讨这一现象风靡背后涉及的大众性回归.  相似文献   

10.
严歌苓作品受到影视改编的关注,原因在于原著的“历史叙事”和“传奇性”易实现影视盈利的目的,“伦理视角”和“民间智慧”降低影视改编难度。严歌苓作品中常有影视思维的渗透,但在影视改编的过程中亦有得有失,质量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雷雨>的三个影视改编版本进行考察和分析,初步探讨时代话语和期待视野对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传媒的发展,电视剧明显地占据了人们文化活动的中心位置。近些年,人们渴望看到文学著作用影视的方式展现出来,因此影视制作者便把眼光投向了文学名著,经过改编把它们搬上荧屏。然而,对于改编的原则历来就有“忠实说”与“创造说”的尖锐对立,电视剧《雷雨》便是一个改编的作品,它的播出引起了十分强烈的反响,虽否定居多,但笔者却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评说了这部电视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对严歌苓畅销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已然成为一股热潮,获得社会极大的关注和热议。这些影视作品,有的广受好评,有的却被学界所诟病,认为影视改编缺少灵魂,迷失了原著精髓。本文试图通过对影视作品与小说文本的对照分析,探索视听环境下影视改编表现出来的内容单薄、基调偏离、表现手法不足等问题,揭示严歌苓小说影视改编的缺失。  相似文献   

14.
《文学教育(上)》2010,(7):159-159
“我以为,电视剧剧本和小说只是两种不同的文学表达方式而已,作家当编剧一点都不掉价。”被誉为广西文坛“三剑客”之一的东西,在谈到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现象时如是说。在东西看来,网络、影视等与文学的触碰撞击,不仅是文学与之联姻.更是纯文学发展与纯文学作家生存的出路之一。  相似文献   

15.
我校以校内实习基地和广播影视传媒行业的雄厚资源为平台,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零距离”结合为原则,以教师与学生“双重角色”交叉互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与电影这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在影视化改编的过程中加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影视艺术把单一的文字符号多元化,变成视听盛宴,在促进文学传播的同时,也提高了大众的审美趣味。本文主要从小说到电影的本质性转化角度来探讨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6,(14):19-20
互文性理论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其主要受到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在一些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研究中,不少学者认为文学作品语言表达的时空概念主要靠读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解。电影通过声音和影像展示故事情节,并利用电影拼接技术渲染环境气氛。电影独特的展示方式决定了其故事时空被观众认可的程度。在表述同一个故事情节时,电影故事取材于文学内容,它们在时空变换方面既存在区别又有一定的差异,二者相互影响和促进,形成完整的表述过程。本文分析了国内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的表达手法差异,并论述"文本是一种生产力",能够有效提高文学的互文性,最后得出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的互文联系十分紧密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与多媒体时代,由经典英语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众多影像文本,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视觉文化对年轻一代有极大的冲击力与吸引力,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好影像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互文关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促成对文学文本的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随着媒体的多样化以及技术的进步,文学作品得到了多样化的解读.后现代文学作品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手法的非传统性,影视等媒体进行改编时遇到了诸多的困难.必须坚持意蕴的探索式挖掘、碎片的精粹性整合、形象的凸显性提炼、氛围的烘托性布局等原则,才能较好地用影视等媒体形式诠释后现代派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20.
叶海良 《考试周刊》2009,(11):21-21
“互文”(即“互文见义”)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它通常是由两个句子或两个短语对举,两者互相渗透、互相说明,联系紧密,意义上合指、兼顾,即上句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下旬又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上下两句意义互相交错、互相补充,所以又称为“互文见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