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稿子不用,或一纸短笺,或一个退稿签,退掉即可,这有何难?还有什么“能力”问题?其实这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看来是个简单的技术性的小事,实际关系到一个编自身形象的大事。稿子决定用还是退,这是每个编辑首先遇到的问题。特别好的或特别次的稿子,几乎不要费多大劲就可以看出能用还是不能用,不能用的稿子当然就要退掉了。但有些稿子并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好赖的。有  相似文献   

2.
大凡开会,总有人念稿子.当年可不是这样的.不信,你读一读《毛泽东选集》,那里面所收的讲话稿,能让你一下子感受到会场的气氛.这是不用稿子讲话留下的痕迹. 我见过毛泽东演讲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在延安窑洞外面,小凳子上放着茶缸,毛泽东扳着手指头,正在一二三四地侃侃而谈.其实,老一辈革命家讲话都不兴念稿子.就说陈毅元帅吧,那简直是一个天才的演说家.凡是听过他报告的人,对他的渊博的学识、风趣的语言、豪爽的性格,都留有深刻的印象.据说有次他做报告,面前放着一张纸,人们都以为是发言稿,后来发现上面一个字也没有.陈老总的解释是:"我是怕有人说我不认真,才放上一张纸的.我自己说我想说的话,要啥子稿子嘛!"  相似文献   

3.
漫话不用稿的处理江苏东台报社朱亚龙今年5月下旬,我接到了盐阜大众报社刘广声同志的一封信函,信中说:“你在几年的的一篇稿子一直未能发表出来,现在寄给你,请作些补充后寄给我,这个经验对在职的同志是有帮助的。”来信把那篇稿子附在了后面。这篇稿件是我在199...  相似文献   

4.
声音     
《视听界》2009,(4):10-10
难度在哪里?如果你想理解这一点,不妨自己写一篇4000多字的稿子,自己拿着读,谁能保证自己能够一气呵成地把自己写的稿子读完。并且语气抑扬顿挫,情绪传达精确?——央视副台长孙玉胜说,再复制一个罗京不容易。  相似文献   

5.
小的不做,大的又做不来,这是一些人的一种通病。我想起了我自己写稿的一些经历。记得我工作后,也是我有生以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在山东省教委《中学生报》“青春短笛”栏目里发表的一首自由诗,一共16行,150多字。那时我的学生都争相传阅那期报纸,读那篇稿子。一位老哥说:“这样的稿子也能发表,好,咱也写!”我还半带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有些稿子很容易发表,就看你写不写。你只要写,就能发表。”而我,  相似文献   

6.
小刘: 你寄给我的稿子收到了。很高兴,我能够作为你这篇新闻稿的第一个读者。读了以后,我有这样一个想法:如果能在这篇新闻中作一些细节的描写,就能引人入胜了。你既然征求我的意见,我就借此机会谈谈自己在新闻采写中描写细节的一些体会,与你共同研究。  相似文献   

7.
谢顾问:一个老通讯员告诉我,“初学写稿要多写,登稿子要靠碰”。我一想也是,有时自以为写得不错的稿子报社不用,而不费大劲的稿子却被刊用了,这不是“碰”中的吗?不知这种看法对不对。84806部队车宗友辛宗友同志:恕我直言,“登稿子要靠碰”的看法是不对的,同时,对自己提高写作能力也并无好处。要知道,一篇稿子在版面上变成错字,是要经过编辑精。:筛选(有时选中的比例仅在1%以下)和删改,经过组长、部主任及社领导严格把关的,质量差的稿子即使一时蒙过编辑的眼睛,《终也会在层层审查把关中被淘汰。这就告诉我们,稿件见报…  相似文献   

8.
记得我刚开始写稿时有个毛病,就是看到啥就急着写,写完后连看也不看就投往报社,总认为修改稿件太耽误时间,只要多写、多投、一定会广种薄收的。结果篇篇稿件寄出去犹如泥牛入海。于是便责怪编辑不识货,心中愤愤不平。去年春天,出差路过某报社,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拜见了一位编辑,给他送上了一篇写自己业余爱好的稿子。这位编辑看完稿子以后对我说:‘事情本身很有趣,但你写得太粗糙。你不妨把写十篇稿子的精力花在写一篇上,对稿件认真修改。’  相似文献   

9.
究竟怎样才能抓住新闻、写好新闻呢?凭我个人的感觉,首先必须有新闻敏感。作为一名记者,要想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就应该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迅速的反应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也就是说新闻敏感性一定要强。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敏感。采药老人走进深山,凭他的独特敏感,能够找到名贵药材;淘金工人凭他的敏锐眼光,能够沙里淘金;老中医看看你的脸色,摸摸你的脉搏,能告诉你患什么病。所有这些,都包含着敏感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能否在大千世界里抓到稿子、写好稿子,而且是一篇篇有质量的稿子,同样在很大程…  相似文献   

10.
亲爱的通讯员朋友,你经常给报纸杂志写稿子,有的很少见报,有的虽然见报,但已被编辑改得面目全非了。请问,稿子写完后,你自己可曾改过一遍、两遍、还是好几遍?重视修改自己的稿子,是提高写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修改”是写作的重要步骤。古人说:“文不厌改”、“不改不工”;“世人着述,不能无病”(引自《写作述要》曹植语)。许多作家、名记者、编辑都十分讲究文章的修改,有人说好稿子是改出来的,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谁写稿子能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呢?懒得修改自己的稿子是通讯员的一种不好的毛病。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相似文献   

11.
“我这篇稿子已发出半月多,还未见报,恐怕又‘吹’了。”这是笔者常听到的一句话,特别是初出茅芦的新秀,说这样话的人更多。 或曰:“我和编辑不熟,我的稿子他们不会用的。”还有作者说:“我要和编辑、总编都熟,或给他们打点‘砣子’,我的稿子就畅通无阻了。”如果你向外省和中央新闻单位投稿。两地相距数百、数千公里,去你都未去过,你和编辑怎么熟,“砣子”你又怎么打?以我为例:《鄂西报》、《北京晚报》、《西安晚报》、《新民晚报》、《中国交通报》、《少年文史报》、《棋牌周报》、《大江南北》、《江汉考古》、《中州今古》等报刊杂志上都用过我的稿子,他们编辑、总编连姓氏我都不知道,何谈上熟,更谈不上打“砣子”。可能还有作者会说,《孝感日报》、《湖北日报》用你的稿子多,你一定和他们熟。这句话勉强算你说对了。我从事“笔耕”40  相似文献   

12.
谢顾问:我是一个基层单位的报道员。每当我写了稿子请大机关的新闻干事或报社编辑审阅时,他们总是说:“你刚学写作,又是小单位的报道员,以后要多写小稿子,少写大稿子。”我实在不明白,难道在“小单位”就注定不能写“大稿子”吗?145医院小桃小姚同志: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小单位”和“大稿子”是指什么而言。你是“团级单位的报道员”,那你说的“小单位”指的就是基层单位,而不是大机关。这恐怕不会猜错的。但这个“大稿子”,理解可就不同了。其一,“大稿子”可以理解成事关大局,有大机关、高级领导人活动的稿子;其二…  相似文献   

13.
薛秀苹 《青年记者》2007,(20):87-87
一刚刚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的同行常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别人总能找到新闻线索,而自己却总是没有稿子可写。这就牵涉到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即记者应该具备的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4.
我们常说:“要有的放矢”。新闻报道像射箭一样,每发一篇稿子都像射出一支箭,能不能射中,就看你写稿前明不明“的”,心目中有没有靶子,这靶子就是稿子的针对性。许多稿子未被采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针对性。写稿不能老凭热情,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前,你要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篇稿?这篇稿子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问题?然后,再把你要写的东西拿到全局去比较去  相似文献   

15.
××:来信谈到搞业余通讯接触面窄,没有什么素材可写,我不完全同意你的看法。我知道,你的办公室里,就那么一份《人民日报》和一份省报,只看它们,你便会觉得身边的素材送《人民日报》不够,省报也不用这方面的内容。自己觉得好的,写起来又找不到投处,因而,写稿兴趣渐渐淡漠起来……其实,全国报刊种类很多,除各级党报的主要内容大致相近外,其余报刊,都有各自的用稿标准和特点。有的稿子,这里不用那里可用;在这种报刊是废品,在那种报刊可能是宝贝。所以,只要是真正的好人好事好新闻,是一定有报刊采用的。你可以到图书馆阅览室看看,全国有哪些报刊,它们主要刊登些什么内容。看报刊时,还要留心各种报刊的征订广告及其“稿约”,从中摘取用稿信息。还有一个办法是:找一份邮电局编的《报刊简明目录》,  相似文献   

16.
在基层常听一些报道员叹惜:“我写了不少稿子编辑就是不用。”在编辑部又常听到编辑们议论:“能用的稿子太少了。”我想,这其中的矛盾,恐怕与写稿标准和用稿标准有很大关系。其实,写稿与编稿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发表出去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启迪思想,推动工作。应该说,目的相同,标准就应该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许多稿件难以刊用,主要是采写者对用稿的标准不清楚,编辑要这样的稿子,他给那样的稿子,这种产销不对路,显然是没有在同一标准下衡量稿件。这是出现矛盾的症结所在。为什么会出现写与用两个标准呢?关键还是心中缺…  相似文献   

17.
编辑的感慨     
一位年轻的编辑感慨地说:“没有稿子,没有稿子!”我奇怪了,问他:“每天收到的稿子不是很多吗?”他说:“每天收到的稿子是不少,但是相当大的一部分象是从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同样的主题,同样的情节,同样的结构,甚至是同样的词句。你知道,报上的文章,是不能象工业产品那样,用同一材料、同一规格型号源源不绝地生产的!”我说:“这就怪了,大量的稿子来  相似文献   

18.
工作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内容比较平淡的稿子,比如交警严格执法抓住几个酒后驾车的、几个人打架上了医院……一般说,这些稿子也就两三百字,可用可不用,如果当天大稿、好稿多,很可能会被挤掉.但是如果用心做标题,抓住新闻眼,换一种方式来表述,或许就可以将这些稿子"救活".下面请看一篇出自<城市商报>记者之手的小稿子的"复活"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一当记者就是要写稿,写稿就希望见报,这是天经地义的。问题是,稿子见报后,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笔者曾就这个问题,与一些记者交谈。从交谈中了解到,有的记者在自己的稿子见报后,不再看一眼。这些记者认为,反正是自己写的,刊登出来就得啦,还看它干什么。有的记者则相反,每当自己的稿子见报后,又仔细地读,并与原稿对照,看看有哪  相似文献   

20.
一个记者完成了采访,写出了稿子,下一道"工序"就是编辑的事了.这时候,记者会有两种心态:一种情况是反正我的任务完成了,用不用,怎么用,早用晚用,是编辑的事了.另一种情况是怀着不安的心情,不知道编辑会如何处理,期待着早点听到有关稿子的消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