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加快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步伐,是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进入新世纪,廊坊市实验小学领导高度重视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焕发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校园文化建设及学校管理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
卓毅 《现代教学》2008,(3):69-70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将现代教育理念、教育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渗透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教育现代化是高品质学校办学的标准和要求,教育信息化赋能高品质学校优化校园生态和育人文化。推进策略是以教育信息化优化学校的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机制,以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提高学校的行政运作效益,以教育信息化赋能师资队伍现代化,以互联网和智能化驱动学生成长信息的无感采集和数据画像,以“互联网+教育”打破区域和领域的信息壁垒。高品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促进中小学校的高品质发展为直接目标,以实现学校的文化价值为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4.
《湖北电化教育》2004,(3):34-36
21世纪,随着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科技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孕育着教育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迫切需要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这股强大的冲击力来推动。教育的信息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潮之一,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这场改革的浪潮中,我校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时,把“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作为学校工作的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工程,坚持不懈地开展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验工作,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实现了学校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董克民 《现代教育》2003,(17):120-120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教育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前提。为了进二步提升办学水平,实现学校更高层次的跨越发展,我校在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以后,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适时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学校的第二个奋斗目标。学校把建设校园网络人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经过充分论证和参观考察,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建网方案,投资260余万元,  相似文献   

6.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学和管理现代化进程中,教育信息化人文环境建设是前提,硬件运行环境建设是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核心,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和管理过程有机整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途径,必须正确处理好观念与技术、硬件与资源、教学与管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来临和迎接21世纪挑战,早在1996年,我们学校就提出了:发展计算机教育,提高信息化水平的要求,并确立了“以发展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建设现代化学校”的奋斗目标。为此,1998年我们制定了《东风东路小学发展信息化工程规划》、《东风东路小学教师计算机教育培训方案》。1999年我们提出了学生计算机教育“低年级学会上机、中年级学会上网、高年级学做页(网页)”的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师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信息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校的信息化程度有了很大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优势日趋显现,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学校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实现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受经济条件、教育观念等因素的限制,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些策略,以求在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9.
“教育综合信息化工程”是密云县加快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工程,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措施。作为一名边远乡镇小学的一名网络管理员,深刻感受到学校网站是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发展的良好平台,要充分挖掘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教育信息化》2006,(8):6-6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实现现代化和适度超前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教育系统应用水平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十五”期间发展迅速,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工程、“校校通”工程和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工程到大学校园网建设工程、政务信息化工程等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1.
5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教育信息化要求通过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覆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逐步缩小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支撑学习型社会建设,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相似文献   

12.
当前.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不仅能进行学科教学,还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并能在理论的指导下将信息技术高效地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因此,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最便利途径。  相似文献   

13.
西部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西部农村经济腾飞的重要途径。文章阐述了西部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概况,并分析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试图寻找西部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信息化在现今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改进了教学手段,还提高了教学效率,它使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信息化的教育模式实现了对学生的发展要求,促进了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知.所以,提高对教育信息化的利用率,就能够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我们教学创新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本人在农村基层教育工作十多年,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和农村小学的一些实际情况,谈一谈本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过程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教育技术硬件逐步完善和新课改背景下,温江二中始终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和依托,以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整合应用为核心,强化学校管理和服务工作,逐步实现了教育管理现代化,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了学校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西部实施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西部实施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必须把服务于教育信息化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放在首位;同时要加强西部教育信息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加大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尽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具有较高信息技术素养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另外,西部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还要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注重优化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外部环境;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教育信息的投入。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6,16(5):F0002-F0002
天门市拖市一中创办于1995年。近几年,学校以“高标准、新理念、现代化”的办学模式,在发展网络信息化教学、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等方面,以硬件设施建设为基础,以网络信息化教学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为重点,以师资建设为纽带,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使学校综合实力跻身湖北省中小学五十强行列。学校先后投入78万元建起了语音室、  相似文献   

19.
教师信息化素质是学校现代化建设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决定性因素。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教育的历史使命。完成建设信息化学校、赢得教育信息化技术的重任。就必须着力提高教师信息化素质,作好充分的教育教学准备。  相似文献   

20.
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教育信息化给区域教育、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契机。城乡学校间教育水平的差异已成为困扰教育的一个难题,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在分析校际教育差异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和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