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整理和分析了佛教本生故事大施抒海,并对吐峪沟第44窟相关壁画进行了释读。结论认为,吐峪沟壁画莲华夫人缘应该更名为抒海本生。  相似文献   

2.
雅尔湖千佛洞位于新疆自治区吐鲁番市西约10公里处交河故城西南河谷南岸(图版七)。窟区东西长达40米,现存洞窟由西往东依次编号7个。窟前有宽约4·5米的长条形平台,平台下距河谷底约20米。平台西端阶梯道通达谷底(插图一)。  相似文献   

3.
正辽代真寂之寺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二十公里后召庙。真寂之寺修建在桃石山的山体东南面陡壁之上。其地共发现洞窟三个,其中中窟规模较大,面阔6.5米,进深5米,高约3米。眉额上有阴刻"真寂之寺"字样。窟内雕刻一组佛教故事群像,中间圆雕为佛教创  相似文献   

4.
观经六缘变相释说梁尉英敦煌莫高窟第209窟,是初唐(618-704年)所建,位于南区武周延载二年所造北大像(高34米倚山弥勒佛像)即今第96窟的南侧上层,①下层有五代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的功德大窟,即今之编号第98窟。第209窟是个小型洞窟,主室覆斗形...  相似文献   

5.
敦煌莫高窟第130窟窟前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莫高窟南区南段维修加固工程作准备,一九七九年七至十月底和一九八○年四至六月,我们对第130、146、152窟窟前地面进行了清理发掘。参加这项工作的有马德、潘玉闪、蔡伟堂三同志。通过前后七个月的清理发掘,在第130窟窟前清出上、下两层建筑遗址及主室地面遗迹。现予以介绍。第130窟,位于莫高窟南区南段下层,距莫高窟南端尽头的洞窟约160米。它开凿于开元、天宝年间的盛唐时代,窟内塑造倚坐大佛一尊,高26米,造型庄严雄伟。它即是著名的“南大像”,是莫高窟仅次于第95窟“北大像”的第二大像。此窟后经晚唐、西  相似文献   

6.
正藻井,原指殿堂建筑内的顶部结构,以木条构成方形,层层叠进,结构繁复。石窟中往往在窟顶中心以仿木构建筑的形式绘出(或塑出)藻井。莫高窟第272窟藻井位于顶部中央,浮塑出正方形结构,井心又有两层方形桁条分别转45度角叠进。藻井中心绘出大莲花,由于褪色的原因,目前只可见黑白分明的圆环,外层的三角形岔角中绘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莫高窟南区南段维修加固工程作准备,一九七九年七至十月底和一九八○年四至六月,我们对第130、146、152窟窟前地面进行了清理发掘。参加这项工作的有马德、潘玉闪、蔡伟堂三同志。通过前后七个月的清理发掘,在第130窟窟前清出上、下两层建筑遗址及主室地面遗迹。现予以介绍。第130窟,位于莫高窟南区南段下层,距莫高窟南端尽头的洞窟约160米。它开凿于开元、天宝年间的盛唐时代,窟内塑造倚坐大佛一尊,高26米,造型庄严雄伟。它即是  相似文献   

8.
在论述敦煌石窟的构造时,一般把北朝时代的所谓早期洞窟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洞窟平面呈长方形,中央建有方柱。在方柱周围与四壁之间,有可以环行的绕道,方柱四面开龛,龛内塑像。天井后部为平顶,前部入口处为横向人字形顶(又称人字披顶)。此类洞窟有北魏的第246、248、251、254、257、260、263、428、431、435、437诸窟,西魏的第288、432窟和北周的第290,428窟等。第二种类型,洞窟平面系正方型,后壁开大佛龛,窟顶为中央方形藻井。四披梯形斜面的截头方锥形覆斗顶。北凉第272窟和西魏第249、285窟即属这种类型。其中第285窟两侧壁各增设了四个小禅室。隋代第282窟是平面呈方形的正龛窟,天井前部为平顶,后部乃人字形顶。这可说是上述两种形式的复合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莫高窟第44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第44窟壁画材质及工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其起甲病害做了初步探索。研究表明,莫高窟第44窟存在三个不同时代的壁画,病害以起甲为主。不同时代壁画,其地仗中的土沙比有很大的不同,所用的颜料各个时代亦有差别,起甲颜料样品存在弯曲及断裂现象。通过对第44窟环境及材质的研究,为下一步研究莫高窟壁画起甲病害机理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0.
莫高窟第14窟十一面观音经变彭金章第14窟位于莫高窟南区北端,是晚唐时期开凿的一座中型洞窟。分前后室,前室已残,东西残长2.18米,南北宽4.6米。前室西壁门北存晚唐绘天王一身,南壁为宋绘净土变(残),其余壁面所绘均已模糊不清。通往后室的甬道长1.5...  相似文献   

11.
卢舍那示现三重本末成道——莫高窟第36窟三幅说法图新解梁尉英第36窟位于莫高窟中区第一层,实际上就是第35窟的前室。第35窟是唐窟,经西夏重修,第36窟是五代所重修。①敦煌遗书P.3564《莫高窟功德记》记载了五代重修第36窟事,此次重修的功德主是唐...  相似文献   

12.
莫高窟第420窟窟顶部分壁画内容新探贺世哲据考古排年,莫高窟第420窟大约开凿于开皇九年至大业九年(公元589———613年)略后的一段时期内。①主室平面为方形,覆斗形窟顶,西、北、南三壁各开一龛,龛内各塑一佛,均结跏趺坐,属于三世佛造像。关于窟顶的...  相似文献   

13.
正莫高窟第305窟建于隋开皇五年(585),是一个方形覆斗顶窟,窟顶中央是华丽的藻井,藻井外在南、北两披分别画出东王公、西王母及其侍从的形象。东王公和西王母也是中国传统的神仙。莫高窟西魏第249窟就详细描绘出东王公、西王母及开明、飞廉、朱雀、玄武等各种侍从的形象,但在第305窟,在东王公、西王母前后,除了乌获、羽人外,还画出众多的飞天。此外,在东、西两披,布局大体一致,都在中央画摩尼宝珠,两边各有四身  相似文献   

14.
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张大千编号:128,伯希和编号:140),是初唐时期开凿的中型洞窟。此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为平顶,南北壁上各凿一盝形顶小窟,北壁小窟现编为第325窟,南壁小窟现编为第324窟。前室表层壁画均西夏时重绘。通后室的窟门为长方形,平顶,表层壁画为西夏时重绘。后室平面呈长方形,顶为覆斗形。后室正壁(西壁)凿一平顶方形敞口龛。龛内有清塑山峦及改塑塑像一铺,共五身,正中为一倚坐佛,南北两侧塑夹侍弟子和菩萨各一身,皆立于莲花座上。龛内顶部仍存有初唐开窟  相似文献   

15.
象岛石窟,印度中世纪印度教石窟。位于距孟买约10千米的海岛上,16世纪由葡萄牙人登陆时发现一石雕大象而命名,有5座石窟,象岛石窟指的是第1窟,约建于8世纪。  相似文献   

16.
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12公里处,是佛教传人我国后建的第一座寺院。全寺坐北朝南,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36米。寺内佛教文物很多,有唐、宋石经幢各一座,宋以后碑石数十通。寺东南还有金代大定15年建造(1175年)的齐云塔,此塔为方形砖塔,外形呈抛物线形,造型稳健优美,有唐塔遗风。  相似文献   

17.
吐鲁番吐峪沟第42窟有并列禅观比丘壁画。这些壁画似乎与禅观经典有关,但其确切关系还不明显。第42窟的壁画内容与禅观经典文本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致性,而且不少成组的场面都能与文本的相关内容对应上,但就总体布局而言,这些画面却和当今所见的所有文本都不一致。所以其壁画作品未必是以某一经典为蓝本的,很有可能依据的是当地的禅观传统,壁画所依据的经典很可能是吐鲁番的地方产物。这个意见对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观无量寿佛经》来源地的问题也有可能提供重要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8.
学术信息     
莫高窟最早的洞窟建于何时莫高窟第268、272、275三窟是公认的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70年代末,敦煌文物研究所的考古学家断定其时代为北凉。宿白先生在《敦煌莫高窟现存早期洞窟的年代问题》(载香港《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20卷)中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果把莫高窟的三个早期洞窟与云冈石窟相比,其窟室形制、造像题材、壁面布局等方面只能对比到云冈第二期的7、8窟,比较合适的应是9—13窟,考虑到敦煌272窟的方形窟室和第275窟绘塑中的汉式建筑细部,似乎再晚一些更恰当。平城业为  相似文献   

19.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张大千编号:128,伯希和编号:140),是初唐时期开凿的中型洞窟。此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为平顶,南北壁上各凿一盝形顶小窟,北壁小窟现编为第325窟,南壁小窟现编为第324窟。前室表层壁画均西夏时重绘。通后室的窟门为长方形,平顶,表层壁画为西夏时重绘。后室平面呈长方形,顶为覆斗形。后室正壁(西壁)凿一平顶方形敞口龛。龛内有清塑山峦及改塑塑像一铺,共五身,正中为一倚坐佛,南北两侧塑夹侍弟子和菩萨各一身,皆立于莲花座上。龛内顶部仍存有初唐开窟时壁画。西壁龛沿以下部位,西夏时重绘结跏坐佛一列。窟顶和南、北壁,均为初唐壁  相似文献   

20.
莫高窟第361窟建于吐蕃统治敦煌晚期,是中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之一。此窟位于莫高窟三层楼以北,其所处的莫高窟南区北端崖面是中唐洞窟密教内容较为丰富成熟的一区。以莫高窟第361窟为研究中心,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讨论莫高窟第361窟与第359、360窟及周边其他中唐洞窟的关系,进而认为南区北端洞窟群是莫高窟中唐晚期最为重要的从事密教活动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