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颖 《文教资料》2013,(34):29-30
网络文学个人化、大众化、民间化的表征,传统文学作品想象力缺失,与之相对的网络文学作品则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网络文学具有后现代特征。本文通过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比较,阐述了网络文学所具有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指出了网络文学对文学带来了新鲜动力。  相似文献   

2.
与传统的纸媒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没有严格的编辑程序和审稿机制,所谓"文学体制"可以看成是范围更广的"把关"现象.网络上即兴的、化名的或经过反复转贴的无名氏的创作打破了传统的文学体制,大量的写作者不是文学精英或以写作谋生的人.许多作品没有现实和想象的区分,在篇幅与修辞等方面突破了传统文学的规范性.后现代文本的所有特征在网络文学中表现得最为典型.感受、冲动、表达欲望对决规范和体制.网络写作从文学体制中解脱的过程就是网络文学成长和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揭示网络文学生存的现实语境出发,探讨了网络文学对传统的颠覆与创新。分别从网络文学在语言运用、文本风格等方面的颠覆与创新来分析网络文学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张金海 《考试周刊》2014,(73):21-22
网络文学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典型,具有后现代文学中"去分化"特征,具体表现在:欲望化写作、无深度游戏原则、对艺术审美体验的抽空和大众化文学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5.
一些理论家指出网络文学有着后现代文化的逻辑背景,当下网络文学的姿态正是后现代文化姿态的表现.但网络的后现代姿态不代表网络文学的后现代姿态,二者不应混淆.文章就目前网络文学中出现的表面化的后现代精神的泛滥,从网络文学文本自身、网站与写手的推动和文学文化思潮出现的历史语境三方面考查了其不可能性和繁荣的虚假性.网络带给文学的是后现代的光鲜外衣,缺失了精神内核,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性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6.
网络数字化走进文学视域,对传统文学从创作主体、文本特征、阅读方式、文学价值等文学活动要素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影响和冲击,但目前的网络文学并不是文学的完美归宿,网络文学只有以实现人的全面美好发展为宗旨,才能成为现代人最自由完满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学作为文学现象,它的风起云涌,是外部社会和文学内在趋势等诸多因素形成合力的产物。本文把网络文学置于当代的文化境遇之中,从双重视角入手,把握网络文化、后现代文化思潮以及当代小说对网络文学美学特征与审美走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意义表征的图像技术与传统经典的技术祛魅是技术语境下网络文本创建的显在特征。网络文学的技术升级不是针对艺术的尊重而是再现历史依据性的悬置与文学审美本体的缺席,到底是一种新的美学思维在崛起,还是对传统美的彻底颠覆,这关涉到数字技术语境下的网络文学新样态的学理思考与发展性价值引领的关键问题。以新民间文学的视野传承"文学场"的传统经典,重构超越雅俗的"网络性"当下经典,强化网络自由与文学担当的自律意识,实现网络技术与文学艺术的价值统一,弘扬网络文学主流价值的正能量,对于推动网络时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和谐健康繁荣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与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网络文学势不可挡的发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一种文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以审美意识形态的方式,表现出了其用以立身的文学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从传播主体、社会时代研究、网络载体、阅读主体等角度对造成两种文学:审美需求和审美期待的差异、文本特征和审美方式的差异、审美趣味和审美判断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准确概括出网络文学在审美体验诸方面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网络文学未来发展应把握的审美导向。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的文化特质源于对传统文学进行的文化审视和文化改写。表现在: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和接受者都是网络文学文本的制造者和发布者,二者享有平等的话语权;网络文学消解了接受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读者获得了更大的能动性和自由度;网络文学将传统的被鉴赏的文学改造成了被浏览的文学。所以,网络文学是网络文化向传统文学渗透,对传统文学进行改写,既体现了网络文化精神,又体现了文学审美特点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