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锐 《军事记者》2008,(11):53-54
自从2001年“人肉搜索”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已历时7年。综观对“人肉搜索”的评价,欢呼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是网络舆论监督的新方式,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谴责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无异于网络暴力。那么“人肉搜索”与网络舆论监督、网络暴力的关系到底如何?认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人肉搜索”的实质,引导“人肉搜索”的走向,规避“人肉搜索”固有的弊端。  相似文献   

2.
公众通过人肉搜索进行舆论监督的标杆事件——周久耕事件,尽管昙花一现,但也深刻生动地证明:人肉搜索具有舆论监督参与主体广泛、对象多样,舆论监督渠道多元等效应,在网络舆论危机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人肉搜索在舆论监督过程中也凸显侵犯个人隐私和对个人进行人身伤害等网络暴力现象,需要公众提升媒介素养增强法治意识等理性运用。  相似文献   

3.
网络暴力是与人肉搜索相伴的一个词语。什么是网络暴力,至今在法律界并没有准确的概念界定。本文就以"雷政富事件"为例,简析网络暴力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1.何为网络暴力有专家认为,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  相似文献   

4.
人肉搜索体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人肉搜索使用不当容易引发网络暴力等社会问题.对于人肉搜索应该不断进行规范和引导,政府应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加强网络立法,依法治网,提高网民媒介素养,从而使人肉搜索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通过介绍具体"人肉搜索"事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分析了"人肉搜索"网络暴力化的成因并提出预防网络暴力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杨树 《新闻知识》2012,(5):88-89,76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独特的网络现象,在发挥弘扬社会道德、舆论监督、协助侦破案件等正面功能的同时,也时常伴随着侵犯公民个人权利、损害政府公信力等负面影响的出现。刑法诽谤罪可以有效地规范"人肉搜索"行为,防止"人肉搜索"为网络暴力所利用。文章由"人肉搜索"司法第一案引申思考,详细分析了诽谤罪的法律构成,并对"人肉搜索"中各主体的诽谤罪责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日,关于网络人肉搜索的是与非的争论愈演愈烈。笔者注意到,大部分人和媒体都把目光聚焦于人肉搜索侵犯个人隐私权,有网络暴力、网络骚乱的倾向。的确,近几年发生的人肉搜索事件大都有侵犯隐私权之嫌,但是如果一味地过分夸大它的消极影响,而无视它的积极作用,那么无疑是对人肉搜索的无限妖魔化。  相似文献   

8.
“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的多重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的缘起人肉搜索是猫扑(mop.com)在2001年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从几年前的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到2007年底自杀的女白领姜岩、今年的沈阳女以及逃跑教师范跑跑,每次都能搜到巨细的目标人信息。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  相似文献   

9.
徐玉芳 《当代传播》2011,(1):129-130
人肉搜索因具有网络传播便捷性、主动性、广泛性、全面性等特性,是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开展舆论监督的新型手段和工具.追求公平正义是公众人肉搜索的动因.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侵犯个人隐私、进行人身伤害等网络暴力现象,需要加强法律规制以及提升公众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0.
“人肉搜索”是网络时代的新玩意儿,近年来因其强大的网络威力与社会影响力而备受关注。从2006年的卖身救母事件、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功夫少女色情照片事件,到2007年的钱军打人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流氓外教案事件、华南虎事件、“很黄很暴力”的张殊凡事件,从2008年的网络暴力第一案“死亡博客”事件、天价理发事件、“70后炫富女”兰董姐姐事件、“辽宁女”轻蔑灾民事件、林嘉祥猥亵女童事件、天价烟局长事件,到新近的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上大学事件、富家子弟飙车撞死平民大学生事件等,这些频频自网络空间延伸到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空间的“人肉搜索”事件,先后制造出一连串的媒体事件并转化为社会事件。“人肉搜索”一方面因其带来的可以揭开权力信息黑箱的传播功能,受到网民与社会的认可与赞扬;另一方面因其带来的网络暴力与社会暴力,受到网民与社会的反对与贬斥,以至于开始有地方政府开始立法明确规定“人肉搜索”违法。悖论中生存的“人肉搜索”,正在受到传播伦理的高度审视。  相似文献   

11.
"人肉搜索"无疑是当下网络最炙手可热的名词。目前,由人肉搜索代言的"公共批评"与"网络暴力"争论不休。本文试图分析其"公共批评"的成效及"网络暴力"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正确引导"人肉搜索"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媒介暴力:类型、效应及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以来,网络舆论监督力量兴起,但由此出现的"人肉搜索"、"网络谩骂"引起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于"媒介暴力"问题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对新兴网络媒体环境下媒介暴力出现的新的特点、效应、社会控制等问题,展开广泛而激烈的讨论.本文即针对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发表我们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人肉搜索"事件不断在网络和现实世界中掀起轩然大波并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人肉搜索"的概念入手,分析了"人肉搜索"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认为只有完善网络暴力治理及隐私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主流舆论介入机制、加强网络媒体的行业自律、提高网络媒体受众的传媒素养,才能从根本上规避"人肉搜索"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肖叶飞 《新闻世界》2009,(3):113-115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人工参与的网络搜索方式,它一定程度上能起到舆论监督、捍卫道德和惩恶扬善的作用,但是又容易侵犯公民的隐私等人格权。那么,“人肉搜索””是社会资源还是网络暴力?如何平衡宪法上公民的言论自由和保护公民的隐私权等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人肉搜索"导致网络暴力的内在原因,认为"人肉搜索"与网络舆论之间存在着结构依赖关系,二者互为幕后推手,一步一步地将当事人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进而引发了"多数人的暴政"。  相似文献   

16.
网络"人肉搜索"的发起,源于网民对道德的捍卫、对真相的追求。但目前在互联网上它更多的演变为一种非理性"惩恶"式的网络暴力,引发全社会的忧虑和争议。如何规避网络"人肉搜索"向网络暴力的演变,除了加强法律监管,更重要是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发挥网络自我净化功能,同时用权变思维发挥"人肉搜索"商业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7.
网络"人肉搜索"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4月,国内反"人肉搜索"第一案在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开庭."人肉搜索"产生的背景是什么?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面对"网络暴力"的质疑,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以上问题作了解答.  相似文献   

18.
“人肉搜索”的正义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爱他,给他人肉搜索;恨他,也给他人肉搜索“,这句话描述了“人肉搜索“的两面性。2006年的“铜须事件“、“虐猫事件“,2007年的“女白领自杀事件“,2008年的“车展红衣清洁工MM走红网络事件“,由于当事人手机号码、家庭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隐私在网络中暴露,当事人正常生活受到严重的侵犯,成为“人肉搜索“的“暴力面“。  相似文献   

19.
如今网络环境中人肉搜索事件不断发生,引起人们就网络环境中法律秩序的激烈争论,并进一步激化了互联网是否应该立法实行实名制的论战.对于互联网人肉搜索事件很多人进行过相关的研究,然而就目前来看还未有人从"群己权界"的角度明晰人肉搜索实践中相关的公权力和私权利边界,并以之作为网络立法的参考.本文就力图就这一方面做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20.
自2001年猫扑网发生"陈自瑶"事件以来,"人肉搜索"已经发展了10年。在这段时间里,"人肉搜索"作为公民行使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工具,充分发挥了社会监督和信息共享的作用。但同时,其负面效益也是越发凸显出来。"人肉搜索"对于个人隐私的侵害日益严重,形成"网络暴力",对个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有声音认为,应该完全禁止"人肉搜索",杜绝其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本文则试图从法理角度为"人肉搜索"澄清,证明其在实践上的合法性,并在"人肉搜索"和"保护隐私"之中找到折衷的出路。一方面可让网民继续利用人肉搜索带来的便利与威力,另一方面则尽最大可能保护公民的隐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