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草也有用     
沉石 《良师》2010,(12):6-7
1819年5月31日,他生于美国长岛一个海滨小村庄。5岁那年,他们全家搬迁到纽约布鲁克林区。父亲在那儿做木工,承建房屋,他在那儿也开始上小学。由于生活穷困,他只读了5年小学,便辍学在印刷厂做学徒了。工作虽然辛苦,却没有阻止他爱上浪漫的诗歌,他发疯一样,没日没夜地写。  相似文献   

2.
四川诗人流沙河是第一个把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介绍给内地读者的人。余光中一直说.如果没有流沙河的推荐,他不可能在祖国大陆有这么多的读者。流沙河非常推崇余光中的诗歌,1981年初秋,当他在从成都到上海的列车上第一次读到余光中的诗作时.就发出了当年孔子见老聃时“吾始见真龙”的感慨。回川后,作为《星星》诗刊主编的流沙河开始在刊物上登载并介绍余光中的诗歌,并加以评论.  相似文献   

3.
郑红 《海外英语》2008,(6):44-45
哈代(1840~1928)只在乡村小学读过几年书,15岁就进入一家建筑事务所开始做学徒。做了几年学徒以后,他就开始学习写小说、写诗歌,但都未能发表,直到1871年才有第一部小说问世。从1870到1897的近30年中,哈代一共写了14部长篇小说和3个短篇。由于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遭到猛烈的抨击,从1897年开始,倍感孤独、痛苦的他愤而转向诗歌创作,1898年出版了第一部诗作《威塞克斯诗集》(Wessex Poems),时年他已58岁。哈代在1897年以后的第二个30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写了八卷诗歌,还有一部题为《群王》(The Dynasts)的长篇史诗剧。哈代是英国文学史上寥寥可数的几位在小说和诗歌两个领域都卓有成就的伟大作家之一。作为作家,哈代完全是以诗人身份出现在20世纪初的文坛上的。其实,哈代自始至终的挚爱都是诗歌。哈代自己也喜欢人家称他为诗人。尽管哈代自己否认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坚称自己是"向善论者(meliorist)",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诗和他大多数的小说一样,也表现了一种强烈的死亡气息,字里行间常透露出人生无常、世态炎凉的悲观情绪。本文将要探讨的《啊,是你在我坟头掘土?》就弥漫着这种气息。就文体而言,哈代的诗在某些方面非常传统,但他又决不拘泥于传统,不落窠臼;他也用古朴词语,诗中的韵律节奏也经常变化,但这些都与他的强烈感情形成默契。哈代的许多短诗都脍炙人口,越来越受到读者欢迎。哈代和莎士比亚一样,都是跨世纪的文学巨人。虽然他和沙翁相隔两个世纪,但确有评论者把他和沙翁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古典诗歌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在现代小学、初中及高中阶段,古典诗歌也经常出现在语文课本中,并且高考中也越来越重视诗歌鉴赏,以江苏高考语文为例,江苏自2004年就开始自主命题,在诗歌鉴赏的命题上已经形成规律,把握诗歌鉴赏特点,能够让学生更加从容应对高考诗歌命题,读懂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本文结合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实际,联系高考语文诗歌考点,提出诗歌中的情感解读方法。  相似文献   

5.
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一九一一年在苏州公立中学毕业后,便在角直附近先后从事十多年的小学教育工作。一九一四年,他开始了文学创作,发表了不少的文言小说和诗歌。“五四”运动的爆发,给了作家以积极的影响,他勇敢地参加了新文化运动。在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中,他用白话文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诗歌和散文,并且在一九二一年  相似文献   

6.
从小到大,儿子一直都是我们的骄傲。从上小学开始,他就担任班长,在同龄孩子中最先加入少先队;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他的作文就开始在各种报纸上露脸;学校组织演讲、手工艺和讲故事比赛等活动,他也常常获奖。经学校的推荐,他还成为了市广播电台少儿节目组的业余  相似文献   

7.
同学少年:10:02:48上小学就开始写作?尚子熠:10:06:35对文字的喜爱是从小就有的,上小学时写诗,虽然写得很幼稚,或者都不能称其为诗歌,但有着单纯的热爱,自己写得满心欢喜;后来也写散文、小说,几年时间陆陆续续写下来,有满满几大本。但是仅仅在学校的校刊上发过四五篇,其余的都拿回家压箱底了。  相似文献   

8.
孩子的创造力哪里去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叫洪兰的台湾人,20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在美国教书,1990年回到台湾教书,他的孩子也同时回到台湾读小学.然而,麻烦开始出现了:他的孩子插班去读小学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就满堂红,全部不及格.令他惊讶的是,孩子对此忿忿不平,认为问题不在他而在老师.  相似文献   

9.
宇辉 《良师》2003,(18)
张皓宇同学是阿城市实验小学四年三班的学生。他多次被评为校园之星、文明学生,学习成绩在班级一直名列前茅。在2001年哈尔滨市小学计算机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在2002年中小学计算机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在2002年全国中、小学英语竞赛中荣获二等奖,为学校和班级争得了荣誉。张皓宇同学学习非常刻苦,从不依赖父母。他从小对英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一年级开始,就一直坚持学习英语,能独立学习生词,听录音学习短语和课文。现在已经学完了新加坡小学英语和初中一年级的英语课程。同时,他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有一次,他听说亲戚家来了一位美国的客人,他就…  相似文献   

10.
上辅导班的日子,我就没时间玩了 子寒:某小学三年级学生,男生 课外辅导班经历:小学一年级开始每间天下课后上两节课 子寒是个很酷的小帅哥,他不爱说话,虽然刚上小学三年级,已经有两年上辅导班的经历了。  相似文献   

11.
据<扬子晚报>去年11月15日报道.在江苏省首届中小学诗歌颁奖大会上,江苏省文联主席、江苏省诗词协会名誉会长顾浩提出了一个"雷人"说法:"近年来,江苏高考作文一直在文体上要求‘除诗歌外',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是对诗歌的歧视!"他"痛心疾首"地表示:"中国是伟大的诗的国度,不能因为功利的教育就破坏孩子们对诗歌的追求和热爱,就去扼杀鲜活的诗歌作品.我很小就开始读诗,十几岁就开始写诗,写诗陶冶了我的情操,也让我产生崇高的理想.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大纲中没有对学生作写诗歌的要求。虽然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接触诗歌,然而直至高三,却从来没有相应的诗歌写作训练。有学者称这种写作上的先天不足为“缺诗症”。学生患了“缺诗症”,导致想像平淡,语句呆板,缺意境少灵气。因为诗歌与其他体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应用情趣教学法,可进一步提升诗歌教学趣味性、开放性、探究性,为学生快乐学习与健康成长提供空间。基于此,本文就情趣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千多年来,陶渊明的气节操守、处世方式、人生态度一直影响着中国文人,其诗歌独特的艺术表现和审美情趣也影响着中国诗歌的进程。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田园流派。所以语文教材从小学开始就不断收录其作品,以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课本为例就有两篇文章,两首诗歌人选。但从教学实践对陶渊明的解读来看,中学生通过学习,心中所留下的陶渊明的形象误读多于理解。  相似文献   

15.
奇迹     
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开始和伟伟一起学书法。他第一次在老师带领下出现在我们面前,就把我和同学们吓了一跳:他双手的手指残缺得厉害。“这样的人也学书法?简直是开国际玩笑……”同学们议论纷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中国诗歌的长河就一直没有断过流,它总是奔腾向前,有一个起点,却绝没有一个终点。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说,诗人和诗歌的源头在汨罗江。是的,屈原是第一个在中国诗史上留下自己姓名的人。每年端午节,我们以龙舟竞赛的方式来怀念他。当然,我们怀念的还有他那光耀千古的诗。“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的意义在于,他第一次在诗歌中突出了大写的人。   屈原开了一个好头,以后的诗歌就洋洋大观了,楚辞汉赋、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元曲……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诗歌不但营养了中国…  相似文献   

17.
"诗歌需要儿童,儿童更需要诗歌。通过教育平台进行诗歌教育,意义深远且重大。童年心灵有诗的种子与阳光,未来必定茁壮而开阔。"——高洪波开始关注童诗,源于一次小学语文教师教材教法考试。考试形式为先笔试,即做一张试卷,内容包括教学片段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儿童文学赏析等。一拿到试卷,我就傻眼了——儿童文学的赏析内容为金子美铃的《向着明亮那方》。  相似文献   

18.
1819年5月31日,他生于美国长岛一个海滨小村庄。5岁那年,他们全家搬迁到纽约布鲁克林区。父亲在那儿做木工,承建房屋,他在那儿也开始上小学。南于生活穷困,他只读了5年小学,便辍学在印刷厂做学徒了。  相似文献   

19.
<正>在法国诗坛上,阿蒂尔·兰波(1854~1891)绝对是一个传奇。从14岁开始写诗,到19岁短短的五年时间,他就完成了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全部作品,然后停止写诗,辗转欧洲、亚洲、非洲各国12年,最终因病逝世,年仅37岁。作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和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兰波毫无疑问是个天才诗人。他的诗歌是"思想与思想的交错",是"灵魂与灵魂的交谈",在现实与人生、存在与禁锢的悖谬处境中,他尽情地放纵自我意识,他在他多变的人生中高喊"我愿成为任何人"。小诗《出发》,  相似文献   

20.
有个出生在湘西的孩子,读了几年小学后,12岁随父亲到厦门上初中。他不喜欢上那些课,成绩差。成绩差又让他更不喜欢上那些课,老留级。后来他回忆说,第一次留级还很痛苦,老留老留就无所谓了,留了5次,校友聚会时发现曾经跟他同过班的有150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