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逍遥"接近于我们今天说的"自由"的概念,只要"放于自得之场"、"物任其性",则都可得"逍遥".所谓"有待"、"无待"只是相对而言,属于不同的逍遥境界,但无论是哪种逍遥,都要以"各安其性"为基础.<逍遥游>的"游"字,多与"心"联在一起,是具有特殊含义的专用辞,也可以说是用以表达主观精神活动的专用辞.这个游便是心游,唯有"游心"才能得以精神上的逍遥.  相似文献   

2.
针对齐梁时代"辞有爱奇,言贵泛诡"的绮靡文风,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提出了"文质附乎性情"的"真性情"观.这一观点是对儒家"修辞立其诚"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对后代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刘勰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到李吉林老师的"物"激"情"、"情"发"辞"、"辞"促"思",情境教学已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然而"情境"实践中,依旧有不少遗憾……  相似文献   

4.
<正>袁枚在《祭妹文》中与三妹生离死别:"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那真切的悔恨、哀哀欲绝的悲鸣,虽激动人心,却让人有一种过于煽情的感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是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赞颂去世的严子陵说的话。虽气势惊人,可读来却像有一种生硬拔高的故意。笔者认为正如《文心雕龙》中刘勰所说:"原夫哀辞大体,情主于痛伤,而辞穷乎爱惜。"悼词既要还原历史,具有典型  相似文献   

5.
"援引典故,诗家所尚",用典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由于用典乃"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因此,诗家对于用典是特别重视的。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早就指出:"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在用典的方法上倾向于"虽引  相似文献   

6.
反常化,作为一种陌生化修辞,就是使词句的运用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思维规律,初读悖理逆情,细品方见理真情切,让人回味悠长.清人叶燮曾曰:"文章千古事,苟无胆,何能千古乎?吾故曰:无胆则笔墨畏缩.胆既诎矣,才何由而得伸乎?"有胆者有摇山撼岳、排江倒海的,也有踏雪无痕、履水无迹的.明末散文家归有光当属后一种.他的散文风韵疏淡,清而能瘦,感情真挚,悖理逆情的用语,更是风味醇厚,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下面斗胆以<项脊轩志>中的两个字--悖理的"娘"字和逆情的"死"字--来探幽烛微,饱尝其中"真"味.  相似文献   

7.
《论语》"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章歧解颇多。文章从同一时期用例的角度提出"异端"当为歧技小道,进而指出"攻"字当训为"治"。通过指出"也已"为句末语气词,故以辞例推出"斯"为承接连词,"害"当释为祸患。连起来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应当释为"专治歧技小道,乃是祸患啊"。  相似文献   

8.
陈莹玉 《教育评论》2020,(5):141-144
文本由"情"与"辞"相互交织而成,"情"可以理解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辞"包括语言、结构与逻辑。情辞相生,互为表里,融为一体。回归文本的情辞关系,共情与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维度。共情教学借助语境创设,培养学生共情能力;思维教学探寻"有意味的形式",促进学生思维建构。两者同时进行,相互渗透,不可偏废,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黄艳红 《教育》2011,(30):54-54
<正>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看来,无论是读还是写,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情,能把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融为一体,净化心灵,像一掬泉水进入心田,像一曲牧歌回荡耳边。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大凡出自肺腑的情感流露和体验,一定会深深地刻在人的心灵中。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动乎心者,莫乎情字。”列宁也曾深刻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也充分表明: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必须突出一个“情”字,做到动之以“情”,以情导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11.
超然台记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  相似文献   

12.
一个字含有两个字的音和义,叫"合音兼义"。最常见的是"诸"字。"诸"字是"之乎"二字的合音兼义;又是"之于"二字的合音兼义。一、相当于"之乎"的合音兼义  相似文献   

13.
自幼受"书香门第"之熏陶,钟情于诗词文赋,不少古今诗文精萃,均能琅琅背诵,或乐记其中情辞兼美的名句。50余年的切身感悟:情系中文,不仅利于吾人之益智修身,而且对业余煮字烹文和丰富文化生活,亦大有裨益。谓予不信,证之三隅:  相似文献   

14.
《鸿门宴》中“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中的“胜”字,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将其注音为第一声sheng,释为“不胜,禁不住,禁不起”。然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发现“胜”字分列三条目以释意,  相似文献   

15.
"游"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人格力量以及审美情操之间的一个中介,艺术的魅力也全在一个"游"字上.游则动,动则灵,则有生命力,中国艺术的最本质的因素就在于表现人的生命精神、哲学精神.正是在"游"这种美感心态和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渊源下,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才那么韵味无穷,那么轻松、自然、豪放."观万象达于心而后立象","游心"于笔墨,表现出来的才是画家所要塑造的艺术形象.而笔墨之得失,亦本乎于"游"."笔墨当随时代",然观乎笔墨之现状,觉得确实令现代人深思.现代中国画出新,关键在于一种全新的理解,解释和实践!当以"游"之,游则动嘛!  相似文献   

16.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不仅是明清重要的古诗选本,而且是一部非常值得珍视的诗学文献。其《凡例》及诗歌评点,提出一系列诗学范畴,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诗学理论体系。在纵向上,诗由情、辞、术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层面构成,以情为内质,以辞为形式,以术为中介;在横向上,"情"由命旨、神思、理、解、悟,"辞"由声、调、格律、句、字、典物、风华,"术"由神、气、才、法等不同范畴构成,每一层面的诸范畴之间也构成多维辩证关系。只有厘清每一层面诗学范畴的理论内涵及其内在联系以及三个层面之间的逻辑关联,才能对陈氏诗学理论体系作出合乎历史语境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正>情感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的话精当地阐明了创作和阅读的过程与原理,其中心是一个"情"字。为发掘文中蕴含的情,必须从"披文"出发,剖析语言文字。而阅读是一个双向活动,在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脉络后,还必须进一步体会作者为情造文的匠心独运,真正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从语法角度考察,戴侗《六书故》中对"辞"的说解有两义:一是句子(所谓"合言以成辞"),二是语助("所以贯其文、达其辞而畅其志也")。戴氏直接或间接解释的辞助字有几十个。在解释语助字时多用"借为"一语,明示了辞助的来源是文字的假借。戴氏又是最先提出虚词有"合言"形式的人。  相似文献   

19.
古诗的读音汉字有字同音异的特点,如果读错了,就不能正确理解词义,或者造成平仄不调.如"胜日寻芳泗水滨"的"胜"应读去声,"美好"的意思;"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胜",应读阴平,"绝胜"是"极似、最象"的意思."出没风波里"和"没在石棱中"的"没",应读mò,"沉下"和"深入不见"的意思."儿童散学归来早"的"散",应读去声."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朝",应读zhāo."应知故乡事"的"应",应读阴平."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的"思",应念去声;"漫"应念阳平."白雨跳珠乱入船"的"跳"应念阴平."君看一  相似文献   

20.
黄倩芸 《现代语文》2007,(10):33-33
《论语》中的疑问语气词出现的次数大概如下表所示(忽略固定结构和语气词连用): 由上表可见,《论语》中使用较多的疑问语气词是"乎"和"与".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乎 疑问语气词"乎"字,表示纯粹的疑问."乎"字译成现代汉语,有时要译成"吗",有时要译成"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