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众所周知,在近代中国史家群体中,吕思勉(1884—1957)以编著大量历史教科书闻名,他的《白话本国史》(1923年)、《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1924年)、《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1934年)、《初中标准教本本国史》(1935年)、《更新初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1937年)、《中国通史》(1940年、1944年)等,对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影响深远。民国时期出版的各种国史教科书,时人普遍认为乏善可陈,不能令人满意,而吕氏所编各种教科书算是适用些,但当时历史教育界批评吕氏教科书之声仍不绝于耳。且不说《白话本国史》因"贬岳称秦"遭受舆论界的广泛抨击,其他教科书亦多负面评论。如《新学制高中本国史》,曾被江西省会中等学校教师列为完全不满意者,(1)《复兴高中本国史》则有熊梦飞、张一纯、姜季辛、周谷城等批评。(2)遗憾的是,《吕思勉全集》以及《吕思勉先生年谱长编》皆未披露吕氏对批评者的回应文字。1927年陈恭禄曾在《时事新报》副刊"书报春秋"发表《挂帐式的本国史课本》,评论吕氏《新学制高中本国史》,稍后吕氏作《答陈君恭禄》一文,回应前者的批评。这是目前仅见吕氏公开回复批评者的文字,吕氏全集未收录,吕氏年谱长编也未记载。鉴于吕氏此篇佚文的特殊价值,现连同陈氏书评一并整理再刊,以便读者进一步了解吕氏的编史思想。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曾发生了两起鲜为人知的中学历史教科书风波,分别是顾颉刚编写的《本国史》教科书风波和吕思勉编写的《白话本国史》教科书风波。探究这两起风波,有助于我们了解民国时期,尤其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学历史教育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论吕思勉通史撰述中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思勉是20世纪通史撰述的名家,其先后著《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就吕思勉这两部通史中对社会学的接受和运用,略陈拙见。  相似文献   

4.
吕思勉是史学大家,在诸多学术领域都有广泛的建树。他的两部通史著述《白话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取得了多方面的撰述成就。文章就学术界对吕思勉学术的研究来叙及他的通史著述研究状况,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以期推动吕思勉通史著述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吕思勉是史学大家,在诸多学术领域都有广泛的建树。他的两部通史著述《白话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取得了多方面的撰述成就。文章就学术界对吕思勉学术的研究来叙及他的通史著述研究状况,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以期推动吕思勉通史著述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1919年的五四运动,犹如一声春雷,影响遍及我国整个思想界。作为新文化运动在历史教学界丰硕成果的,是出现了一批用白话文写的历史课本。其中192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吕思勉的《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是这些著作中的第一部。吕思勉在该书序例中说:“本书全用白话”为的是“取其与现在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出版于1923年,是我国第一部以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在中国史学史和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此书在出版十二年后,一度遭到国民政府查禁,并由此引发了民国年间知名报人龚德柏,与著名记者赵超构、 商务印书馆及吕思勉与之间的讼案,随后由此案引起的聚讼纷争竟持续了近二十年之久,当时诸多学者均参与到此次讨论之中。  相似文献   

8.
《白话本国史》是吕思勉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新式通史。该书以进化史观为指导,以白话为叙述载体,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突破了以往通史的撰述体例,为通史写作开创了新纪元。  相似文献   

9.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界形势和社会舆情的变化,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中某些“不合时宜”的叙述和评论,是否需要修改、如何修改?对作者和出版方都是一个难题。大致说来,商务印书馆较多地考虑形势与舆情的压力,虽不得已、但仍按要求做审时度势的修订,以保证史书的再版续印。吕思勉则不愿随波逐流地改书,尤其不愿按某种现实的需求来修改自己的学术观点;但他又不能不顾及社会舆情和商务印书馆的处境。《白话本国史》的二次修改,最终都由商务编辑代笔,实在是无可奈何的解决办法。作为一个案例,《白话本国史》的修订,印证了史学研究中的老问题:当史学研究的求真与现实社会的致用发生矛盾冲突时,史学家是放弃求真以迎合社会舆情?还是相反?社会的相关方面是希望史学家掩饰真相以保证与现实舆情的一致,还是相反?这个难题,似乎至今还未找到两全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民国以来的中国历史学界是曾经有过一个传统的:严肃史学研究领域绝不对大众史学的普及置身事外,中学历史教学界也绝不放弃自己对于史学研究的责任。我们都知道吕思勉、顾颉刚等诸位先生是曾经如何热忱地投入到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撰里去的;年长一些的人大约也还能记得我们建国后的各大高校历史系的教授有多少人是中学历史教员出身。这样的血脉相连不单是使我们的史学界留下来诸如《吕著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这样的瑰宝,尤其重要的是,这使得我们的历史学在许多年里一直是一门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活的学问。  相似文献   

11.
吕思勉先生整理旧史籍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时,吕思勉先生几乎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所编的高中课本《本国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发行了12版。但是六十年过去,吕先生却又有点寂寂无闻的样子。大约是因为现在的社会较为重视史观与史论,而对于史实的追求反而在其次的缘故。其实吕思勉先生未尝没有自己的史观,只是那些真知灼见都分散融合在历史事实的叙述之后,而不专门做成高头讲章,遂为急于要读到理论性结果的读者所忽视。试举一例。吕先生在本国史里就已主张,历史应该重视对普通人与普通事的研究,因为这是“风化”,而不应该把注意力只放在特殊人物和特殊事件上,因为这只是“山崩”。山崩的出现有时往往是风化的结果。在这里,他已敏锐地感觉到历史的动力并不在帝王将相,而在一般的百姓身上。因为有这个想法,所以吕先生在写作《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等四部断代史时,都将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专  相似文献   

12.
陈登原是现代中国专门史大家,平生致力于中国通史、思想史、文化史、经济史、文献学等研究。《陈氏高中本国史》认为历史学习的意义是怀旧感新,古史的荣光可以提振民族信心;重视文化史,重视历史连续性,采用重联贯与评注的编排方式,是该书的特色;提出"四大发明",从历史上对海的态度来追寻近代外交失败的原因等,体现了陈登原的历史认识。《陈氏高中本国史》带有个人研究的色彩,在20世纪30年代的教科书中别具一格,对陈登原后来的著述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顾颉刚的疑古辨伪思想是在其编纂历史教科书的过程中萌发的,并渐成系统.与同时代的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相比较,大量阐发疑古精神,无疑是本书最大的特色.史学与教科书之间的互动,在这里面表现得最为明显.顾颉刚《现代初中本国史》随时代而生,也随着时代发展被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4.
吕思勉先生是梁启超所开创新史学的承继者和实践者,一生著述宏富,尤以两部中国通史和四部断代史奠定其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白话本国史》以其鲜明的进化史观,严密的历史考证和流畅的文字表述开创了通史编纂的新纪元;《吕著中国通史》在继承传统历史编纂遗产的基础上,极富创造性地发明了两大板块的新式体裁,且已显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服膺。其通史编纂思想和编纂经验在《先秦史》、《秦汉史》等四部断代史中明显地得到运用和发展,因而做到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和独到深刻的议论赋予历史记载以巨大的震撼力。他对历史编纂的不断新探索,亦折射出其学术思想演进的脉络。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都知道韦尔斯和《世界史纲》,知道房龙和《人类的故事》;更应该知道自己的韦尔斯、房龙;自己的《世界史纲》和《人类的故事》……清末民国时期,由于新学制的推行,新文化运动的洗礼,西方史学思潮的引入,历史学初成为一个学术分支,史学研究者身兼教学与研究职责等,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独具时代特色、颇有开创意义的一批历史教科书,何炳松的《世界简史》,吕思勉的《中国简史》,顾颉刚、王钟麒的《中国史读本》,陈衡哲的《西洋史》可谓典型代表。日前,中国工人出版社再版推出这四本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历史教科书,为我们了解与研究民国时期的历史教科书提供了素材与方便,与此同时,透过这些往昔卓越的史学大师写给大众的经典历史读物,我们可以回顾与领略民国时期的历史教学和史学研究的一些情况。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作的简评,与这四部历史教科书的丰富内涵相比,只能是挂一漏万。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课程史的研究论及学制与课程设置的联系,多止于开设的课程门类或科目,尚未详尽分析课程内容的载体——教科书;在教育史研究中,有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的研究,但教科书史的研究一直是薄弱环节。石鸥教授带领学生展开了近现代百余年来教科书的历史探索,撰写了《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上册,石鸥、吴小鸥著;下册,石鸥、方成智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以下简称《教科书史》)。这是中国第一次对教科书发展历程做出的全面系统的考察,无疑是开  相似文献   

17.
史学家吕思勉终身从事历史学的研究及历史教育工作,一生著述丰厚。其编写的教科书,引发了很多人赞扬和批评之声。他前后编纂教科书,无论是历史分期、历史考据、纪年方法,还是具体的史学观点都有所变化。吕思勉编写的教科书在变化的同时,反映出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进化过程。这些变化,既是吕思勉学术轨迹变动的体现,又是当时中国史学在时局变动、学术嬗变大势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正>华东师范大学史学史研究团队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研究领域辛勤耕耘,经几代学人的长久积累,成绩斐然。在学术研究方面,继20世纪80年代有吴泽先生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2册),2019年又有胡逢祥教授等著《中国近现代史学思潮与流派》(3册);在文献整理方面,从《何炳松文集》《王国维全集》《吕思勉全集》《冯承钧学术著作集》,到近年的《中国近代史学文献丛刊》,清理近代史学遗产不遗余力,为学界所称道。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近代化历程中,与中国史教科书相比,世界史教科书的近代化步履显得格外蹒跚,其主因在于中国史教科书可以依托中国史研究的深厚传统,而世界史教科书则不得不面对世界史研究植根于西方的尴尬现实。令人欣慰的是,回溯中国中学世界史教科书的本土化足迹,何炳松编著的《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以新史  相似文献   

20.
经屠寄引荐,吕思勉得以结识朝鲜学者金泽荣。虽然二人晤面不多,但吕氏治史深受金泽荣《韩国历代小史》的影响,表现在治史观念上,摆脱传统史学不重视异族、异国史的桎梏,开风气地提倡治中国史需参稽朝鲜文献,甚至认为各国历史皆可参稽互证。本此观念,他利用《韩国历代小史》记载,考证东北民族的居地、迁徙、族源等问题,发前人所未发,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推进了东北史研究。在此基础上,吕氏进而构建起他的东北民族源流体系,有力地驳斥了"满蒙非中国论",为其学生卞宗孟继承,影响及于今日。总之,金泽荣在吕思勉开拓我国东北地方史、东北民族史研究的过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至今,如何借鉴国外史学成果,进而推动我国史学研究,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